刘伯承元帅不仅是我军公认的军神,还是我军的军事理论大家,可比肩古代的孙武、吴起。他的军事学识和素养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有论兵新孙吴之说。就连国民党军对他都佩服有加。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长期与刘伯承作战,该军的第11师师长王元直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阅奸匪《重要文件汇编》,觉刘伯承之学识、见解俱高,无怪乎以劣势装备、而迭次挫折我国军也。反观我国军将领之肯研究学术者,能有几人?稍有一、二知名之士,亦教条主义者而已。再阅刘伯承重校《合同战术》上部的《前言》,深觉其见解高明,非时下将领所可比拟。”

连对手对刘伯承都这样称道,足见刘帅的军事学识、素养有多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的好学精神鲜有人能比。

学识、素养是靠点滴累积的,是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铸就的。刘伯承的爱好并不多,但学习是他终身的爱好。他常说:“打铁全凭两膀硬,不学习就没有本钱”。他常用“对既学来的用之不足,对未学来的取之不尽”来鞭策自己,不论是部队行军还是宿营,不论是作战还是休整,他都会抓紧一切时间读书。据他手下的参谋回忆:刘伯承在战争年代,部队每到一地驻扎,第二天早晨,他一定是喝过一杯浓茶之后,拿上一本书,走到附近一个清静的地方去读两个小时的书。如果部队驻扎的时间较长,他几乎天天如此。

刘伯承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他爱书如命。有一次,秘书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介绍苏沃洛夫生平的小册子,马上买回来给了他。刘伯承高兴至极,连说这本书买得好。他一口气把小册子读完。是时,正值苏沃洛夫逝世152周年。为纪念俄罗斯这位伟大的统帅,刘伯承把苏沃洛夫关于士兵学习、训练、修养、品格、纪律等十项著名军事法则译成中文,并用毛笔端端正正抄写一遍,刊载在学刊上。

刘伯承的军事理论功底鲜有人能比。

军事理论来源于军事实践。刘伯承早在参加革命前就被誉为“川中名将”。他通晓古今兵法,对外国的军事学又深有研究。可以说,通过对古今中外军事理论的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的丰富军事实践,使刘伯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兵法,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论兵新孙吴。抗战初期,他写作的《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术问题》小册子,成为很多部队的教本。他根据129师作战实例,编著的《战术报告》小册子,被称为经典的著作。甚至在该册子中,刘伯承还修正了恩格斯关于对冲锋的一些战术思想。

刘伯承学而不厌,笔耕不辍,可谓是著作等身,他一生留下了390万字的军事著作,是我军公认的军事理论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的军事翻译水平鲜有人能比。

在我军的高级将领当中,刘伯承是喝过“洋墨水的大秀才”,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他的外语水平很高,英语、俄语水平都很好。特别是俄语水平,达到专业的水准。他翻译了大量的俄文军事著作,共有190万字的翻译作品。这些对提高我军的军事理论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翻译这些军事著作,刘伯承几乎都是在昏暗的油灯下,靠一只眼睛的视力完成的。

刘伯承的军事译著,有很多的术语是他首译的。比如,军事用语中的“游击战”,就是首先从外文中翻译过来的,其本意是“黑猩猩战”,中国人都看不懂。为此,刘伯承根据游击战“高机动性的作战和突然的进攻”的定义,把其中两个词合起来,又根据《史记李广传》的一句话“李广擅游击”,最终取“游击”二字,定义为“游击战”。再比如,将“伙夫”译为炊事员,“马夫”译为饲养员,这些都是刘伯承首译的。特别有意思的是,“混成旅”直译过来叫做“杂种旅”,刘伯承将其改译为“混成旅”,这样既准确、又文雅了许多。

(帅克是作者网络用名,军史专家,将帅传记特约作者。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与帅克一起深耕战争,品读将帅,弘扬主旋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