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打工人最不想吃的食物之一,恐怕就是潜伏在各种餐厅里的预制菜。
“大家宁可吃没什么油水的现炒穷饱饭,也拒绝那些看起来色香味俱全的预制菜。即便它的味道不算太差,年轻人也会暗自思忖,自己吃到肚子里的东西,会不会全是各种添加剂,长久食用会有害健康。”
但最近有一批打工人对预制菜的态度,却悄然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排斥它。
在看清预制菜已成餐饮产业中无法避免的存在后,他们开始主动觅食各种优质预制菜,把控制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过去大家对预制菜的印象,还停留在它“保鲜全靠防腐剂,味道全靠浓缩香精。因为售价便宜只卖几元钱一包,原料用的可能都是边角料。”
但预制菜产业的赛道,早已卷到了新高度。
“不少厂家已经能做到0添加,改用高温杀菌或液氮速冻来延长保质期。像山姆、盒马这样的超市,甚至开设了高端预制菜专区,里面摆满了佛跳墙、炖牛尾这样的硬菜。一些米其林或黑珍珠餐厅,也开始推出自家的预制菜系列,精致到连摆盘都帮你设计好了。只能说过去的预制菜你爱搭不理,现在已经有些让人高攀不起。”
一些善于发现生活华点的人,甚至会直接从源头入手,深扒各种连锁餐饮品牌的供应链,揪出餐厅预制菜的幕后供应商。
“比如郑州某央厨预制的油条、春卷、包子,就是肯德基、海底捞、老娘舅等一众大牌餐饮的源头供货。福建某农,一直都是麦当劳、德克士、汉堡王家的炸鸡、烤鸡供应商。只需要一半的价格,就能享受和餐厅相同的味道。”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囤预制菜/图源:momo
人们最初为了避雷,列出了一串长长的“黑名单”,记录了各大使用预制菜的餐饮品牌。现在则抱着“品牌背书吃得更安心”的心态,把这份黑名单变成了自己的采购指南。
一些打工人甚至已经从反对预制菜的侦探,转型成了预制菜猎人。就连平时路过餐厅时,都会本能地朝后厨多看几眼,试图从拆封过后的原料纸箱上,辨认出餐厅预制菜的来源。
有人顺藤摸瓜,找到了萨利亚在辽宁的鸡排供应商、江苏的鸡米花供应商,甚至发现某连锁火锅品牌的麻辣牛肉丸,和超市里十几块一包的同款产品出自同一个厂家。
“当你深入了解餐饮供应链,便会发现,围猎预制菜供应商,才是挖到了最源头的生活方式。”
曾经的打工人,对预制菜闻之色变,如今却个个化身半吊子食品安全专家。不仅能像可汗点兵一样,说出各个餐饮品牌用的都是哪家预制菜,还可以清晰地说出配料表里,不同成分的功效和副作用。
“比如常见的瓜尔胶,作为天然提取的增稠剂,通常对人体无害,它能提升食品口感,同时帮助保持水分;但像亚硝酸钠,则是一种需要谨慎对待的添加剂,虽然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但长期或过量摄入可能对身体有害。”
北漂两年的小朱,自从去年跳槽去某网红餐饮品牌后,对预制菜的态度,才发生了180度的变化。
她平时在品牌的营销部门工作,每周都会去位于天津的总部参加试吃会。
“听研发部门的同事讲解后,我才明白,预制菜并不是一种糊弄,而是一种优化成本的方式。比如我们某款产品,主要原料是浙江的仙居杨梅。如果坚持现做,运输过程中容易损耗,成本也居高不下。只有将其制成预制菜,才能减少原料浪费,同时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口感。”
对既想在吃上省钱又不愿亏待自己的人来说,盲目选择预制菜无疑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妥协。而用心拆解配料表,筛选出更靠谱的预制菜,则是一种“靠知识改变伙食”的精致生存方式。
一些省钱到极致的人,甚至会直接购买餐馆专用的大包装预制菜。“一次采购20斤菜饭,就能美美吃半个月。”
有人尝试某连锁餐厅的羊蝎子预制菜,认为卖相一般但味道和堂食类似/图源:小周不emo
最早接受预制菜的一群人,是留学生群体。“大家在国内时还能挑剔预制菜的口味,等到出国后不适应白人饭,又发现买瓶老干妈都得跑断腿后,才把预制菜当作了救命稻草。”
后来打工人们也慢慢意识到,一些高端、配方干净、是大型餐饮供应商的预制菜品牌,反倒是一种更安心的选择。“厂家为了做C端生意,甚至会提供免费品尝样品的服务。平时点外卖总怕会翻车,但吃预制菜踩雷几率反而降低了。”
有人总结了选购预制菜的几点技巧,只需一眼就能判断出产品的质量。
“食品添加剂不超过三样的预制菜,通常都属于良心产品。其次可以通过价格,判断产品是否靠谱。纯素菜价格需要控制在4-5元以上,半荤需要高于7元,纯肉菜最好别低于9元。这些都是经过计算后的合理定价,价格再低大概率都有雷点。”
某农的辣子鸡预制菜,有人吃出了川菜馆的感觉/图源:李刚刚刚
许多在餐饮行业破产的老板,靠为打工人推荐预制菜,甚至在新媒体赛道实现了东山再起。
“他们的推荐,通常带着行业特有的客观和专业。比如会告诉大家,奶油蘑菇汤类的预制菜最好别买,因为里面大多是淀粉和香精勾兑的假浓汤;用牛蛙制作的预制菜也要谨慎,因为部分养殖场过度依赖抗生素维持产量,安全性难以保证。正因为他们曾深耕行业,清楚预制菜从生产到上桌的每个环节,所以推荐内容显得特别可信。”
一些人最初尝试预制菜时,还抱着一种天然的防备心态,觉得“凡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食物,总少了点烟火气”。
然而试过之后,他们却打破了对预制菜的刻板印象。沪漂三年的小李,曾经根据博主推荐,买过一个预制的蔬菜牛肉罐头。她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却意外发现,罐头里的味道竟和老妈做的一模一样。
“吃完后,嘴里回荡的全是食材本身的清甜,再一看配料表,发现竟然如此干净,用酵母代替味精,用蜂蜜替代白糖,没有任何多余添加。”
有人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吃的不是预制菜,直到商家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去吃饭时直接把装预制菜的箱子,展示在了顾客面前。许多人是亲眼目睹了真相后,才彻底想通了。“反正也避不开,不如坦然接受。”
“唯一的缺点,就是预制菜吃多了还是会腻。因为预制菜的口感通常偏黏糊,蔬菜不够清脆鲜甜,但考虑到它的性价比和便捷性,大家便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许多打工人起初吃预制菜,只是为了随便对付一口。后来却发现,预制菜至少比点外卖多了一点仪式感。
“加热的过程,像是在完成一场简单的家家酒,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些许乐趣。吃饭时也能用自己的碗筷,而不是外卖标配的塑料勺或纸碗。不管吃的是什么,都更像是用心准备的一餐。”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预制菜都能满足打工人的期待。像一些需要特定技法复热的菜品,比如汤类或是油炸类的菜品,由于家庭微波炉或电饭煲的限制,会在口感和卖相往往略有折扣。”
有人逐渐意识到,例如速冻水饺本质上也是预制菜,只不过因为它们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人们才对它们习以为常。
随着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大方接受预制菜,只不过在选择时会更为挑剔和认真。
“因为厂家通常主要面向B端用户,不会像餐饮品牌那样为C端市场大规模投放广告。市场上流传的测评,大多来自打工人亲身体验后的分享。只要学会参考这些真实的评价和经验,挑到物美价廉的好预制菜并不难。”
ENDING:
预制菜从最初被嫌弃,到如今悄然融入打工人的日常,这背后更多是现实的妥协和选择的无奈。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但胃还需要被好好照顾,于是大家在简单对付一口和用心吃一餐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打工人拆解配料表、挑选供应商,并不是要为预制菜“正名”,而是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中,给自己留一点从容和讲究。
“预制菜不完美,但在那些被外卖套住的夜晚、被加班压垮的日子里,它或许是眼下能找到的最轻松的答案。”(出栏熊/三联生活实验室)
你会接受尝试预制菜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