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热的无疑是谷歌推出的 “Willow” 量子芯片。

这款 “Willow” 量子芯片面积仅 4 平方厘米,却集成了 105 个量子比特,展现出卓越的量子特性。

在计算性能方面,其优势显著。以随机电路采样(RCS)这一基准测试为例,“Willow” 能够在不到 5 分钟内完成特定计算任务,相比之下,全球顶尖的超级计算机 Frontier 完成相同任务则需要漫长的 10 秭年(10 的 24 次方年)。

如何纠错成为关键

如此巨大的差距,凸显了量子计算相较于传统计算模式在特定复杂任务处理上的超强能力,“Willow” 在处理这类任务时展现出了高效且快速的特性,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效率的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Willow” 量子芯片在量子纠错方面取得了极为关键的突破。在量子计算中,量子比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从而产生错误,这一直是制约量子计算发展的核心难题之一。而 “Willow” 芯片采用了表面码(Surface Code)作为其量子纠错技术,这是一种基于二维阵列结构的量子纠错编码方案,因其相对简单的物理实现和高错误阈值而备受关注。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表面码的码距进行了逐步拓展,从 3 增加到 5,再到 7。当码距从 3 提升到 5 时,编码错误率降低了 2.14 倍;当进一步扩展到 7 时,错误率在之前的基础上继续大幅降低。更为直观地来看,在量子比特阵列从 3x3 扩展到 5x5 再到 7x7 时,每一次的扩展都使得错误率稳定地减半。

这种随着量子比特阵列规模扩大,错误率持续降低的特性,成功跨越了量子纠错的关键阈值,为构建大规模、高可靠性的量子计算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解决了近 30 年来长期困扰量子计算领域研究者的难题。

独有技术路线

与其他厂商的量子芯片相比,“Willow” 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 IBM 为例,IBM 常采用量子体积这一评判标准来衡量其量子芯片性能,其量子芯片在量子比特数量以及量子门操作精度等方面也有着持续的研发和进展。

然而,谷歌 “Willow” 的量子纠错技术实现了随着量子比特数量增加错误率降低的显著成果,而 IBM 的产品在相同的量子比特扩展进程中,尚未能达到 “Willow” 这般稳定且高效的错误率控制水平。

例如在应对大规模量子比特阵列的错误率管理时,“Willow” 能够凭借其独特的纠错机制,如表面码技术的有效运用以及码距拓展策略,在逻辑错误率控制上展现出明显优势,这为构建更为复杂和强大的量子计算任务处理能力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量子纠错能力上,相较于其他厂商处于领先地位。在评判标准方面,谷歌所倡导的 RCS 标准与 IBM、霍尼韦尔等公司采用的量子体积标准虽有所不同,但也反映出 “Willow” 芯片在自身技术体系下独特的性能考量维度。

在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Willow” 对系统工程有着极高要求,需要各个组件在设计与集成环节达到高度协同与优化,这种精细化的设计与制造理念确保了芯片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与高效性,使其在众多量子芯片产品中脱颖而出。

有速度,就有更广阔应用

从应用前景来看,“Willow” 量子芯片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药物研发领域,它能够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对分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分析。传统药物研发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分子模拟与筛选,“Willow” 芯片的应用有望大幅缩短这一周期,加速新药的发现与研发进程,为攻克各类疾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材料科学方面,其可深入探究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对于清洁能源材料如高效太阳能电池材料、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以及电子器件材料如新型半导体材料等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持,助力相关领域实现技术革新与突破。

其他行业就不用多说。只要有速度,有性能,就能广泛应用到金融、交通、能源等领域。

耐心等到2030年

尽管 “Willow” 量子芯片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距离大规模商业应用仍有一段距离。谷歌预计具备商业应用价值的量子芯片在 2030 年之前难以实现量产。

这主要是由于在量子计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量子计算过程中的噪声干扰问题,会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量子比特的长时间稳定运行也是一大难题,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以保障其在长时间计算任务中的可靠性;此外,高效量子算法的开发同样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充分挖掘量子芯片的计算潜力。

谷歌的 “Willow” 量子芯片凭借其在计算性能、量子纠错、应用潜力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在量子计算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其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变革性的影响力,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科技化、智能化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