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很扎心的现象:

现在的孩子,都不怎么玩耍了。

没有时间玩;有时间也找不到玩伴;找到玩伴也不知道该玩什么。

最后回到家里,不如打会游戏,还能收获即时的快乐。

一位进化发展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缺少自由玩耍可能不会像缺少食物、空气或水那样令躯体消亡。

但是会磨灭人的意志、阻碍心智的发展。”

一语中的。

在这个极度内卷的时代,比厌学更可怕的,是孩子越来越不会玩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会玩的孩子,逐渐枯萎

你可能会说,怎么不会玩?

现在的电子游戏反而空前的丰富,游戏厅、游戏机、手机等等,构建了一个足够诱惑的虚拟世界,让孩子们既能娱乐、交友,甚至还能学习、锻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不是真正的玩。

玩耍的本质,是自由地探索、创造和互动。

孩子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玩闹,情绪和压力,永远有释放的路径,就永远能找回失去的快乐

而无论是玩电子游戏,还是刷手机,都缺乏这些关键的元素。

它们把孩子框定在让人上瘾的规则和目标里,被动地接受不断刷新的信息流,导致孩子玩了以后,更加疲惫和颓丧。

甚至可能还会损伤他们的思考力、感受力和创造力。

加上原本学业压力就大,找不到释放的出口,孩子反而更容易沉迷在虚拟世界,形成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丧的恶性循环。

生活上:熬夜、赖床,越来越拖延。垃圾食品上瘾,沉迷电子设备,甚至三更半夜还在打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习上,也不爱深入思考了,习惯性回避难而复杂的任务,放弃延迟满足可能带来的更大收获。

更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精神空虚,以及无处释放的负面情绪带来的挫败感、无力感、低自尊,让本该活力满满的孩子日渐枯萎,完全没有了精气神。

不能说,不能骂,稍微说重一点,就可能抑郁了。

医院的特需门诊,挤满了精神崩溃的孩子。

为防止学生跳楼,教学楼装上了密集的防盗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新闻、热搜层出不穷。

这一代孩子的物质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足,然而他们的心智却越来越脆弱。

为什么会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玩耍的天性,为何消失了?

仔细追究会发现,不是孩子不想玩,而是他们发现已经“玩不起”了。

李玫瑾教授曾羡慕地对女儿说:“你们这代人比我们幸福。”

不想女儿却说:你是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

每天早上7点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妈妈,这不是一天,是12年。”

在极度内卷的大环境下,现在的孩子放学回家就是写作业,写得不好可能还要被骂一顿。

周末上好几个补习班,寒假暑假被各种学业上的“加餐加点”安排得满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别人都在拼命卷,我的孩子如果还在玩,岂不是会落后?很多家长一瞬间就被“玩耍羞耻”所笼罩。

孩子更是没有了留白和喘息的空间。

回想我们的童年,学习压力太大,挨了批,吃了亏,转头找小伙伴玩上一通。

丢沙包、跳皮筋、斗鸡,去野外玩泥巴、捉蝌蚪、摘桑叶……疯玩一场后,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现在的孩子,没有时间、没有玩伴,也没有了环境来接触这些最简单纯粹的玩耍,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平板和游戏机。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家项飙,曾在《十三邀》提到一个让人担忧的新现象:“附近的消失”。

指的是我们建立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身边的“具体性”不再成为我们理解生活的基础。

导致这一代孩子就好像生活在由学校、家庭、补习班和电子网络构建成的封闭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结很微弱,仿佛被一种设计好的“真空感”、“孤独感”所笼罩,再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学习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玩耍,沉浸式的疗愈

一项心理健康研究显示:

能经常自由玩耍、参加集体活动、享受大自然的被试者,心理状态越积极,也更容易进入学习必备的心流体验。

爱玩、会玩的孩子往往更加活泼快乐,心理也更加健康。

所以玩耍,从来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打开孤独之门,与孩子的内心建立联结的有效途径。

心理治疗中的沙盘游戏,正是这个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盘游戏的名字可以看出,它本质就是玩耍和游戏。

通过沙子、沙具和孩子之间,构建一个“自由且受保护”的真实的玩耍空间。

通过咨询师的观察、记录,以及和孩子、家长的沟通互动,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性,释放压力,获得心理治愈。

当一个孩子走进沙盘游戏室,选中心仪的沙具。当他开始玩游戏,完全沉浸其中时,治愈就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孩子沉浸当下,享受体验时,他就从学业和情绪的压力中完全脱离出来。

在这个喘息的过程中,烦恼也在真正意义上,化为了沙盘游戏中享受到的快乐和放松。

这也是“沙盘游戏”给到孩子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沙盘游戏”到底怎么玩,大家可以看这篇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盘,续满孩子的杯子

在心理分析师眼里,沙盘游戏,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那就是让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讲述自己潜意识里的心事。

因为孩子挑选的每一件沙具,摆出的每一个空间,都有其象征性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一个内心缺乏力量的孩子,会喜欢拿一些神仙的沙具,来给自己力量的加持。

一个厌学的孩子,他对沙具中校门口背着书包的孩子,解读为,他不愿意进去。

荣格曾说,除非你让潜意识变成有意识的,否则它将操控你的生活。

沙盘游戏,对孩子而言,提供了一个出口,帮助孩子表达无意识的情感,释放掉不安的情绪。

对于父母而言,更像是一台翻译机,帮助我们看见孩子,与他们的内心建立联结,从而更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家在依附理论中谈到过一个“续满空杯”的比喻。

说的是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杯子,需要被续满爱和关怀。

“杯子满了,孩子会变得合作、快乐、充满创造力。

杯子空了,孩子会变得不爱合作、愁眉苦脸,不停地制造麻烦。”

而玩耍和游戏,就是那个蓄水池。

当孩子学习受挫、社交压力大、情绪紧张时,他们的水杯就会一点点被倒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盘游戏中体验到的创造、放松和疗愈,就能很好地发挥蓄水池的作用,把孩子的杯子蓄得很满很满,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戏心理学家布莱恩·萨顿史密斯曾提醒父母:玩的对立面不是学习,而是抑郁。

玩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体验生活、探索学习的绝佳途径。那些玩不好的孩子,往往也学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人父母的我们,即使艰难,也请多给孩子创造一些真正的玩耍和游戏的空间。

让孩子在玩耍中重获安全感,找回原本的自信、活泼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