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省下的铜板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精打细算都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淀粉肠一根三块,两根多少?”
“美团外卖券能膨胀到多大?”
“开了9块9会员后第一件事是啥?”
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倒了“小金土豆”何猷君,他又在镜头中吃了一次“有钱的亏”。
(小红书@九磅五便士)
在原版《一站到底》节目中,这位麻省理工毕业的"学霸"可谓所向披靡,对天文地理知识了如指掌。然而,当题目转向“早鸟票”、“星巴克”、“皮皮虾”这些日常时,他却显得无所适从。
经过网友们的重新剪辑,《一站到底》成了“一穷到底”。视频里,自称“省麻了理工学院”的网友们轮番上阵,从团购叠加到会员续费,从限时秒杀到优惠券膨胀,对各路省钱妙招如数家珍。这套“穷人的数学”,让精通高等数学的何猷君“失去表情管理”。
(“一穷到底”网友评论)
网友纷纷调侃:“就算何猷君真的来了也是这个结果。”
这场看似荒诞的“知识对决”,揭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趋势:在追求无限的时代,如何在有限中开掘无限可能?在被金钱定义的世界里,那些藏在柴米油盐中的生存智慧,是否才是真正的富足?
01
“省学”上桌:在朴素日常中凝结市井智慧
(评论区网友们分享省钱小妙招)
“肯德基周几都不划算,闲鱼代付最划算”、“上个月用叠加券买到19.9的必胜客”......“一穷到底”视频评论区里,一众网友也纷纷参与“出题”,分享起自己省钱小妙招。
从“豆瓣抠组”到“捡漏群”,从“优惠券研究会”到“羊毛群”,“省钱”的主题被大大方方地搬上台面,年轻人越来越不讳言省钱,分享攻略、交流心得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方式,"买得精明"成了年轻人之间的一种新型社交货币。
(小红书@去海边看云)
在这个过程中,一套独特的“省学体系”正在悄然成形:它能准确预测每家便利店关东煮的降价时间表,懂得如何将五个平台的优惠券叠加出最大折扣,对各大电商年度促销的“抢购节奏”了如指掌......这些看似细碎的“穷门绝技”,却编织成一张温暖而精密的生存网络,在平凡生活的褶皱里静静地守护着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
(“一穷到底”评论区的“标准答案”)
“省学”有着鲜明的特质:它是经验的而非理论的,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是生活的而非学院的——它是一种鲜活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存方程式。
大前研一称其为“街头智慧”:依靠反复的试验、经验的累积来灵活应对日常的挑战,这种智慧不通过课本传授,而在柴米油盐中磨炼;不在讲堂获得,而从市井之中生发。“街头智者”们往往拥有常人难及的生存韧性:失败了不轻言退,在绝路中开辟新径,用独特的洞察力为没有现成答案的人生难题寻找出路。
正如米歇尔·德·塞尔托在《日常生活实践》所说,日常生活看似单调重复,但并不意味着机械和乏味,它充满了独创性和潜在的可能性。“省学”正是这种日常创造力的绝佳注脚——普通人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通过这些微观策略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日常的点滴实践中寻找智慧。
(《日常生活实践》 米歇尔·德·赛托)
在晨起暮落的烟火气里,在市井生活的细微处,这种“街头智慧”让普通人的生活多了一分从容,少了一分困窘,在物质有限的世界里,为生存增添了一份尊严,也为生活注入了一缕诗意。
02
消费边缘人:超越经济逻辑的生活姿态
"一穷到底"视频爆火,折射的不仅是知识的张力,更是一种生存在消费时代边缘的微妙姿态:在这个万物皆可奢的时代,一群年轻人正以游戏般的心态,悄然改写着消费的规则。
如果说传统的节俭是被迫的选择,是生活角落里的无奈叹息,那么新一代年轻人的“精打细算”则是精心设计的“夺回计划”。他们不再被动接受市场的定价逻辑,而是主动出击:熟知每个平台的优惠规则,精准把握折扣时机,在消费主义的洪流中,夺回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在各种消费场景中,他们展现出近乎游牧式的机动性。优惠券、折扣、返利是他们穿梭于消费世界的“通行证”;商场的B1、B2层,是他们永远的“快乐老家”。这种策略性消费,既不完全屈从于消费主义的逻辑,也不彻底脱离消费场景,而是在其中保持高度的灵活性,追求“代价合理的幸福”。
当“买买买”的狂欢退潮,一场更为理性的“反向消费”开始浮现:
万元的马尔代夫游?不去!
千元的夕阳红旅行团,我跟我跟!
(年轻人参加夕阳红旅行团)
不是贵的买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性价比。
真正的消费高手,不只懂得在边缘处淘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更深谙:真正的省钱,始于对欲望的觉醒。
当代消费社会像一台精密的欲望制造机,不断向人们灌输“想要”与“必须”,消费逻辑诱导着人们不断追求更多、更大、更贵。安东尼·加卢佐将称其为“制造消费者”:通过物品彰显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
但这群边缘人却开始反问:这些“必需品”,真的必需吗?那些“趋势单品”,真的适合吗?他们不再被消费主义的浪潮裹挟,而是站在岸边,以更清醒的目光审视每一次消费背后的真实需求。
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社会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共享经济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人们对"拥有"这一概念的重新思考。当豪华不再是衡量生活品质的唯一标准,简朴自然反而成为了一种更高级的生活美学。
博尔赫斯曾敏锐地指出“人们愈来愈把幸福单一赌在物质上”,但在消费边缘人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选择节制,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看得透;追求简单,不是被迫的无奈,而是主动的觉醒。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当我们卸下物质的重负,反而能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禅宗讲“少即是多”,通过简约与去繁就简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对于“消费边缘人”而言,节制不仅仅是对物质欲望的克制,而是一种主动剔除不必要的消费元素,用"不买"的决定,换来了思考的空间、选择的自由,以及对生活的掌控权。
(小红书@海未蓝)
消费的边缘人,生活的大自我,真正的主动,不在于如何买,而在于敢于不买;真正的自我,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敢于舍弃。“消费边缘人”们在被定义的世界里,重新定义自己。
03
“穷开心”:在有限之中的创作幸福
(“一穷到底”视频下的评论)
“轻轻松松赢了比赛,彻彻底底输了人生”——这句出现在"一穷到底"评论区的自嘲,表面上是对穷困处境的无奈调侃,实则隐藏着一种深刻的自我救赎叙事。当人们将省钱技巧剪辑成一场看似荒诞的"知识竞赛"时,实则在用智慧重新定义幸福,用创造性瓦解传统财富的单一标准。
(《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
“消费最终的、成熟的形态,是一个将消耗转化为自我实现的过程。”
通过精打细算,普通人在有限的预算内发掘出无限的生活可能。面对海量的优惠信息,他们像精明的猎手,能够迅速找到最优解;在有限的预算中,学会了极致的消费选择。每一次精明的选择,都是对物质消费的深刻反思与自我掌控,是在资本逻辑中保持个人尊严的微妙抵抗。
消费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生存艺术。他们用最小的成本撬动最大的生活想象,将每一分钱都变成可能性的种子。在这场看似平凡的博弈中,他们用聪明和创造力重新定义资源的边界,将匮乏转化为丰盈。
通过积累"省钱技巧",他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和社交方式,这种文化资本超越了传统财富的界限,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与影响力。他们通过分享优惠信息、交换经验技巧,在信息的海洋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豆瓣抠组的分享与互动)
在“省学”中,金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不是无法挣脱的镣铐,而成为了可以谈判、经营的伙伴。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穷人"无奈与困境的悲苦叙事,而是一种从容与韧性的生活美学。
这种美学,是《小巷人家》里黄玲的一院蛇瓜,
(《小巷人家》黄玲为省钱种蛇瓜)
是《武林外传》中祝无双用六文钱创造的“有荤有素有河鲜”,
(《武林外传》祝无双用六文钱置办晚餐)
是海子笔下的“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场别开生面的知识对决时,或许会明白:真正的富有,不仅仅体现在银行账户上的数字,更在于我们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用智慧和创造力,编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生活之网。在这张网中,每一个省下的铜板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精打细算背后都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以智慧对抗无奈,以创造战胜匮乏,在有限中开掘无限的可能。生活的诗意或许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用心经营。
穷穷的,也能很可爱!
(小红书@桂花同载酒)
参考文献:
[1] 大前研一,《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M]. 译者:刘锦绣,江裕真. 中信出版社,2015.
[2] 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M]. 译者:方玲玲,黄春柳.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 青皮的橙子,《何猷君被网友自制视频,玩“一战到顶”,辣评:就算何猷君真的来了,也得输吧》
[4] 三联生活周刊,《薅族:那些靠“薅羊毛”苟在大城市的年轻人》
[5] 浪潮新事,《认真省钱,是年轻人的积极自救》
[6] 李艳馨,郭文娟,《“抠组”青年节俭消费的现实表征与生成机理》[J]. 知与行,2024.
[7] 任杰,《节俭的重新定义: 文化话语与“抠组”青年消费实践》[J]. 中国青年研究,2023.
[8] NewMediaLabSCUT,《“爱上平替的年轻人”:新节俭主义与日常生活的嵌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