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数字传播的影响》的研究报告,引发了业界热议。报告指出,生成式AI(AIGC)技术虽然大幅提高了内容创作效率,但也带来了内容重复率偏高的隐患。自媒体作者李清正是研究案例之一,他的经历成为理解这一现象的重要切入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清正经营着一个专注于历史文化的自媒体账号,粉丝数已突破50万。今年春节前夕,他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撰写了一篇名为《年俗的演变:从周礼到现代》的文章,内容涵盖《周礼·仪礼》中的春节起源及《清代竹枝词》的习俗描述。然而,当他将文章发布到平台时,却接到平台提示:“文章重复率较高,需修改后审核。”这让他倍感困惑,“我引用的都是权威史料,为什么会被标记?”

几番求助后,李清正得知问题出在部分段落措辞过于标准化,特别是引用文献时语言过于相似。朋友推荐他试用aigc.fyi这款AI检测工具。这款平台主打免费检测功能,支持文本上传并生成详细报告,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优化建议。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传了文章,几分钟后收到报告。工具详细标注出哪些部分语言表述可能过于机械,并建议用更个性化的表达代替。

“最让我惊讶的是,工具的反馈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调整方向,比如一些句式的变换或表达的细化。”李清正说。他根据报告建议调整了几段文字,将《竹枝词》的引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添加了一些个人评论视角,使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优化后的文章最终顺利发布,并在三天内突破10万阅读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黄立新在今年的全国编辑出版学术研讨会上也提到,随着生成式AI的普及,类似内容重复的问题并非个例。在他的论文《内容生产中的算法与创意平衡》中,他进一步探讨了算法创作和原创性表达的碰撞。他指出,提升原创度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创作者表达风格、挖掘内容深度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不仅局限于历史文化类文章。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李教授曾在《网络版权与平台责任》一书中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原创内容的保护依赖于“独创性”这一核心标准,而平台审核机制也往往以此为依据。AI生成内容因语言趋于模板化,常常在审核中失分。类似aigc.fyi的检测工具,实际上在帮助创作者适应这一标准。

这种工具的使用,不仅为个体创作者提供了便利,也为高校的学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黄玥在撰写《新媒体语言风格分析》论文时,就通过AI检测工具优化了学术语句的表达。她回忆道:“AI工具在优化语言多样性方面很有帮助,让我的论文读起来更具个性,同时避免了重复率过高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问,这类工具究竟有多大的价值?黄立新在会上回答得很明确:“工具的作用并非代替创作者,而是为创作者提供一种校对、优化的手段。通过检测,创作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表达习惯,并针对性调整。”

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李清正建议:“网上可以找到许多免费的检测平台,比如aigc.fyi。它的使用体验友好,对创作者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提升原创度已成为内容创作者无法回避的挑战。从李清正的故事中,我们或许可以明白,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内容生产的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工具和思考。原创力的提升,既依赖创作者的灵感与努力,也需要合理运用技术手段,找到创作与优化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