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历史学家孟森曾在《明史讲义》中写到“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这是因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布衣出身,他们起兵的初衷是为了推翻暴政,而非谋求个人权位‌。除了出身相似外,刘邦和朱元璋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还有大杀功臣。朱元璋没的说,通过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和蓝玉案将一大半开国功臣都杀了,但刘邦与之不同,他并没有滥杀功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年轻时曾跟随张耳游历,秦朝统一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而刘邦能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崛起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离不开身边众人的帮助,萧何、张良、韩信、卢绾、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等等,都为汉朝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些功臣的辅佐,刘邦很难成就帝业。

不过除了这些功臣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集团,那就是异姓诸侯王集团。当初项羽平定天下后,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分化瓦解项羽的势力,一方面拉拢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张耳、英布、吴芮、臧荼等,另一方面也额外分封了一些诸侯王。等到汉朝建立时,异姓诸侯王还有七位,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这些异姓王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实力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他们的存在是刘邦的心头之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刘邦不得不采取措施削弱异姓王的势力。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与萧何设计诛杀;‌梁王彭越被指控谋反,被剁成肉酱;淮南王英布怕步了彭越的后尘而起兵反叛,兵败被杀;燕王臧荼起兵反叛,被杀,刘邦改封自己的发小卢绾为燕王,刘邦死后卢绾为求自保而投降匈奴,在北方时常受人欺凌,至死也未能归国;赵王张耳善终,其子张敖继任赵王不久后被刘邦找机会废黜,贬为宣平侯;‌长沙王吴芮善终,长沙国传至汉文帝时期因第五代长沙王吴著无后而人死国除;韩王信造反被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加上卢绾在内的八位异姓诸侯王中,只有赵王张耳和‌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这才让刘邦背上了一个大杀功臣的恶名,但实际上异姓诸侯王与功臣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刘邦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异姓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而不是无端杀戮功臣。

除了异姓王外,刘邦对其他功臣的态度则截然不同。萧何一直受到刘邦的重用,虽然后来也有过一些波折,但最终得以善终。张良在功成名就后选择了退隐,刘邦也尊重他的选择,给予了他极高的赞誉。樊哙虽然在刘邦病重时差点被诛杀,但最终也保住了性命。夏侯婴等功臣也都在汉朝享受着高官厚禄,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继续贡献着力量。由此可见,刘邦对那些忠诚于朝廷、没有威胁的功臣还是非常优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我们客观地分析历史事实后,会发现刘邦并非大杀功臣之人,他铲除异姓诸侯王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巩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稳定的考虑。事实上别说异姓诸侯王了,就是同为刘姓的诸侯王该威胁皇权还是会威胁,不然景帝时期也不会爆发七国之乱。倘若刘邦不在有生之年翦除这些异姓诸侯王,那才是真的给子孙后代埋了一个大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