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俄式潮流”正静悄悄地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从热闹的大都市到中小型城镇,各式各样的“俄罗斯商品馆”像春笋在雨后大量出现一样纷纷冒了出来,似乎在转瞬之间,俄罗斯商品就占领了国内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份额。
不过,在那热闹繁荣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让人忧虑的谜团:这些被称作“俄罗斯商品”的东西,到底是远渡重洋而来的纯正进口货,还是改头换面的本土冒牌货呢?
近来,“俄罗斯商品馆在各地大量出现但实际上大多是东北制造”这一消息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之前饱受争议的“俄罗斯娜娜”事件,于是对这些“俄罗斯商品馆”的真实性普遍地持怀疑态度。
在这股“俄式潮流”的背后,到底呈现的是中俄贸易繁荣的画面,还是一场处心积虑谋划的商业欺诈呢?
这些“俄罗斯商品馆”是怎样快速扩张,在短时间内占领市场的呢?其独特的加盟模式与精明的营销策略便是答案所在。
和传统的加盟模式有所区别的是,“俄罗斯商品馆”的加盟门槛看上去低得出奇,居然还打出了“零加盟费”这样诱人的旗号。
但这并不表示任何人都能轻易加盟,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商业逻辑。
加盟总部在店铺位置和客流量方面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唯有客流量大的黄金地段才能够通过审核。
这表明“俄罗斯商品馆”的盈利模式并非基于长期且稳定的客户积累,而是凭借位于高客流量地段的店铺,迅速售出这些带有猎奇性质的商品,获取短期的高额利润。
这种模式存在的风险是很明显的:要是商品的真实性遭到置疑,又或者消费者的新奇感消失了,那么销售额就会快速下降,加盟商就会处在巨大的亏损风险之中。
为了吸引更多的加盟商,这些名为“俄罗斯商品馆”的商家在宣传方面大费周章,重点突出高投资回报率。
比如,长沙有一家门店声称开业仅三天便获利10万元,毛利率超50%,这样令人咂舌的数字肯定会使不少人心动不已,想要尝试一番。
可是,这些数据是不是真实可信的,有没有夸大宣传的情况,还得做进一步的调查与核实。
这种用高额回报当作诱饵的宣传手段,极易使人丧失理性的判断能力,盲目地随波逐流,最后陷入商家设下的陷阱。
为了塑造出“纯正俄罗斯商品”的形象,“俄罗斯商品馆”在营销推广方面可算是费尽心思。
线上广告也好,线下探店也罢,都一再强调商品“来自俄罗斯”、“地道俄货”之类的概念。
借助精心打造的俄文包装、极具异域特色的店铺装修,再加上网红探店时的口播推荐,持续加深消费者对“俄罗斯商品”的认识,满足消费者对“舶来品”的好奇心理与追求,进而激发消费欲望。
可是,在绚丽的包装与精致的宣传背后,商品的真正来源却让人产生怀疑。
将“俄罗斯商品馆”那看似华丽的外表剥开之后,我们不禁产生疑问:这些商品真正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
从多个“俄罗斯商品馆”加盟总部给出的消息来看,其商品组成大概是80%的进口货物与20%的本国货物。
在这些商品里,国内生产的商品包含火腿、面包、一部分奶粉之类的,其产地大多聚集在东北地区。
这样的比例表面上看是合理的,但却把更深层次的真相给掩盖住了。
有些商品,像火腿、列巴之类的,其保质期比较短(21天、60天或者90天),长途的运输以及清关所花费的时间会使商品快要过期,从而对销售产生影响。
于是,部分俄罗斯的品牌商选定在中国的边境地带,尤其是东北地区开办工厂来从事生产活动。
这些商品尽管标着俄罗斯品牌,可事实上是“中国制造”的,这和真正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更让人忧心的是,有一部分商品或许有“出口转内销”的嫌疑。
举例来说,部分奶粉或许会先以大包装的形式外销到俄罗斯,之后再重新分装为小包装,以进口商品的名义回流到国内市场。
尽管这种操作在法律法规里并没有明确被禁止,不过却有误导消费者的可能性。消费者花高价去购买宣称是“进口奶粉”的产品,结果却很可能买到国内生产的商品。
有部分声称是“俄罗斯商品”的东西,尽管其包装上满是俄文,可是条形码却将其真实面目给暴露了。
比如,热销的忆喀秋莎牛筋肠、盘肠之类的产品,它们的商品条码是以69开始的,这就意味着其生产地是中国大陆,而真正的生产商是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
这种名不副实的行为,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中国制造”背后的实际情况:有一个不容被忽视的状况,那就是俄罗斯的轻工业与中国相比,发达程度要差得多。就连俄罗斯自身具有特色的商品套娃,其中有不少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倘若这些货品再次出口至中国,不但运输成本会增加,而且毫无逻辑可言。
直接在中国义乌之类的批发市场进行采购,明显更为方便且划算。这一现象表明了“俄罗斯商品馆”背后潜藏着极大的商业利润空间。
“俄罗斯商品馆”的流行,除了它自身的营销手段之外,还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以及市场的混乱状况紧密相关。
“喜爱俄罗斯的情怀”与“光环效应”:众多中国消费者对俄罗斯的军工产品以及“战斗民族”的形象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了一种“光环效应”,觉得俄罗斯的各类产品,食品也包含在内,都具备更高的品质与可靠性。
这种“亲俄情感”以及“晕轮效应”,给“假俄货”创造了滋生的环境,使得部分商家有了可钻的空子,他们借助消费者的此类心理,把普通商品伪装成高端大气的“俄罗斯进口商品”,进而赚取高额的利润。
中国人始终对新事物与“舶来品”怀有好奇与追求之心,而这种心理也推动了“俄罗斯商品馆”的发展。
不少消费者怀着体验新奇商品的想法,去购买“俄罗斯商品”,对商品的实际来源和品质并不是特别在意。
这样的消费心理,同样让部分不良商家有了可钻的空子。
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所谓的“俄罗斯商品”,其利润能够达到100%,在这一令人诧异的利润率背后,存在着虚假宣传与夸大宣传的情况。
商家运用各类方式,把一般的商品包装为高品质的进口货,然后以高昂的价格出售,从而牟取巨额利润。
在“俄罗斯商品馆”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商业利益在起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消费者心理的一种反映。
我们应当以更为理性、谨慎的态度来审视这一现象,防止被商家的营销手段所蒙骗。与此同时,也要号召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力度,捍卫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使货真价实的俄罗斯商品能够以公正、透明的途径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中俄贸易健康且可持续地发展。
#深度好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