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
近年来,市城管执法委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发展定位,精管善治“我们的城市”,推动城市环境蝶变、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安全韧性宜居城市。
公园广场、街角游园、林荫路随处可见,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护栏、公交站台、休闲座椅等城市家具点缀其间,色调协调、优雅温馨;路灯、楼体灯、景观灯烘托夜色,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漫步在冬日的咸宁街头,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美好生活新画卷徐徐展开。
聚焦“品质提升”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市容市貌是城市的“脸面”,也是社会文明的窗口。为营造干净、整洁、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市城管执法委以文明城市建设为契机,扎实开展市容秩序整治、城市客厅洁净、城市空间靓颜三大攻坚行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推进市容秩序整治——
“飞线”是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也是市容秩序整治的一大重点。为实现天空“无线美”,市城管执法委采取“政府主导、分片包保、适当奖补”的模式,将城区均衡分成四片,由4家运营商采用清废、捆扎、归并等形式分片包保整治,以政府小投入撬动运营商管线布设的大改变。同时,积极引导城发等第三方主体出资建设管道,逐步推进主次干道的架空线缆入地。
目前,市城区已完成28条主次干道约40公里架空弱电入地,对576个小区、614条背街小巷(共1190个点位)进行飞线整治,同步迁改“挡道”光交箱160个,基本达到主干道空中无线缆,各相关点位整齐划一,无明显线缆问题的目标。
分类施策整治“脏乱差”地块、分步分类精细化整治围挡、摸排清理市城区残次树、联合开展校园周边整治、开展户外广告设置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疏堵结合开展“城市十乱”整治……近年来,市城管执法委以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常态化整治和源头治理相结合,小微执法和教育劝导相结合,着力推进城市整洁有序,让城市既有秩序又有温度。
推进精细化保洁——
制定城市客厅深度保洁标准,实行“四位一体”环卫作业模式,推行“看不到垃圾、闻不到异味”的收运模式,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部无害化处理。目前,已精心打造了人民广场和月亮湾两个城市客厅。
咸宁生活垃圾分类从29个小区试点到城区778个小区分类推进,位列全国85个小城市第5名,形成“党建红”引领“环境绿”小区垃圾分类模式。2023年6月27日,全省垃圾分类现场会在咸宁召开,从农村、“三无”小区、物业管理小区及垃圾分类宣教等多维度,打造了熊家湾、金叶小区等一批生活垃圾分类“咸宁样板”。
深化探索餐厨垃圾处理“咸宁模式”。持续加强餐厨垃圾从收集到处理到资源利用的全周期管理,着力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闭环管理机制,餐厨垃圾“集中式+就地式”处理“咸宁模式”不断升级完善。如今正在“全收集、降成本、可持续”上下功夫,将其打造成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新名片,为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推进绿色治理——
咸宁把全域作为一个大公园来规划、建设和管理,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下足“绣花功夫”,让市民生产生活在自然生态公园城市里。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增绿提质”行动,合理利用城市小微空间,见缝插绿,初步形成以5个综合公园、7个专类公园、4个社区公园、86个街头绿地(小游园)为补充的公园体系。
2021年,丹桂园;2022年,香城小游园;2023年,浮山新村小游园和青龙山公园东入口……近年来,我市已有4个街头绿地(小游园)荣获湖北省“最美口袋公园”称号,基本实现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同时,新增开放共享绿地26处,供市民野餐露营、观看露天电影,让“诗与远方”在家门口触手可及。
聚焦“功能完善”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城市管理,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活力、魅力密切相关。近年来,市城管执法委把城市街区当“幸福家园”来精耕细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承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基础设施——
关注群众需求,持续补齐市政公用设施短板。以《咸宁市城市家具建设指引》为依据,融入城市美学,循序渐进开展城市家具提升改造,打造“会说话”的街头家具,建立城市家具建设管控体系。
在市人民广场安装便民衣帽架、杯架,在咸宁实验外国语等学校门口增设长椅、坐凳等;在茶园路、书旗路等处,设置印有咸宁logo的新款止车柱……一项项贴心的便民服务,让市民倍感温馨,也彰显了咸宁文化特色。
推进“全城一个停车场”,缓解“停车难”,全市施划停车泊位20021个,560余个停车场9.62万个机动车停车泊位实现联网接入。
推进城市公厕“驿站化”建设,让“方便”之处更方便;健全市政设施“即破即修”机制,加强城市道路、桥涵、隧道、地下综合管廊等各类市政设施管理维护,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安全韧性。
推进城市更新——
完成40个拥堵点整治,建成10条儿童友好街道。以“一米高度”的视角、“共同缔造”的理念以及“垃圾资源再利用”的环保理念,成功打造市第七小学“儿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项目,我市因此荣获第六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儿童友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改造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市20所学校,带动校园周边环境提档升级。
以淦河“百里画廊”建设为契机,推进夜景灯光整治提升,开展“照亮回家路”专项行动,新增、维修更换8502盏路灯。举办“世界儿童日·点亮儿童未来”、“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充分展示城市活力。
注重场景营造——
结合咸宁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部署,围绕建设“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目标,坚持共同缔造理念,以“城管进社区”行动为抓手,创新性推进公园城市“场景营造”,“不花钱办成事”“花小钱办大事”,打造了月亮湾、九重锦、海德公馆等活力街区,及永安阁、龙潭湿地公园等多个重要节点,丰富消费场景,点亮城市夜经济。建设十六潭垃圾分类主题公园,让垃圾分类走“新”更入“心”。建设“濯足廊”露天泡池服务设施、人民广场绿道和无动力游乐设施,让市民闲暇之余多了几处好去处。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城市的辨识度不断提升,城市的“吸附力”持续增强。
聚焦“安全韧性”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城市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既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市城管执法委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不断完善公园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引领规范化,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更美好,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完善公园城市管理标准体系——
以全国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标准化建设试点为契机,积极推进市政、园林、环卫基础设施设置、管理和维护标准规范。以《咸宁市城市管理条例》为统领,出台控违、户外广告、停车,以及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管理等方面的暂行办法;编制围挡、地下管道开挖及路面恢复、店招、行道树及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等设置规范、技术导则和指引;出台城管执法行为规范实施细则、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等,以标准化引领规范化。
守护市民“脚底下的安全”——
健全动土开挖机制。成立市中心城区动土作业督查工作专班,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心城区动土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严格审批,加强市城区施工项目的全过程监管,明确各职能部门相关职责,提高动土作业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确保工程质量和实施成效;联合四家通信运营商,开展城区易涝点位雨污管网弱电线缆整治,打通城市排涝“毛细血管”,守护城市“地下生命线”。
创新井盖实施工艺。开展窨井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全市整治破损、缺失、跳响等问题井盖1.05万个,守护市民“脚底下的安全”。创新井盖“环切、破碎、定位、初夯、安装、碾平”六步施工法,半小时内可以完成一座井盖的更换,1-2个小时完成养护并开放交通,减少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指导各县市区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井盖图案,提升井盖的美观度,彰显城市的文化气质。
推进“大城智管”——
目前,我市基本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互通、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打造了智慧执法、智慧环卫、智慧市政等10余个特色应用场景。
在做实数据底座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一网感知体系:开展“可汇、可管、可看、可算”的全域视联网试点应用;探索运用物联感知设备,启动桥梁安全运行、易涝点、公厕异味监测等智能化试点应用;同步接入燃气、路灯、供排水等安全运行系统,推动城市安全运行“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同时,启动与湖北移动咸宁分公司视频资源合作,利用移动现有视频资源,及时发现处置乱停乱放、乱贴乱挂、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近三年,我市通过城管APP(智信)、“随手拍”、智能预警、无人机巡飞等渠道,共采集市中心城区各类城市管理案件20.3万件,全部派遣到咸安区、高新区、公安局等32家城市管理成员单位进行处置,处置率99.67%。通过“一网统管”案件处置,及时快速高效解决问题,促进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