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党中央众说纷纭之际,毛主席力排众议,当机立断,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援朝抗美。
在选择志愿军总司令时,毛主席却陷入了两难境地。他先后考虑了多位将领,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如愿。就在此时,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率军出征。毛主席为何却谢绝了他的请求?
少年立大志
1919年的五四运动,点燃了陈毅心中的革命火种。他积极投身于这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陈毅意识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系统的理论武装。
1920年,陈毅毅然离开家乡,只身前往北京。在北京期间,他注册了北京大学的函授课程,同时到北京图书馆当管理员,利用一切机会广泛涉猎, 学习进步思想,与革命志士们切磋交流。陈毅慧眼识英雄,很快就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结下了深厚友谊,成为生死之交。
1922年,怀揣着改造中国、振兴民族的远大理想,陈毅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异国他乡,他更加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陈毅积极参加旅欧共产主义小组,在斗争的熔炉中得到锻炼。
不幸的是,陈毅在法国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由于积极参加工人运动,陈毅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
1925年,他回到祖国,凭着在法国磨练出的过硬本领,担任了北京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成为校园革命活动的领导者。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反动气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党组织派陈毅前往江西,协助起义的进行。
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南昌起义失败了,但革命力量并没有被吓倒。陈毅随朱德等起义军将领,转战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智取孟良崮
1947年,国共内战进入了关键时刻。国民党集结重兵,对山东、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妄图一举消灭革命力量。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陈毅,决定率部主动出击,给国民党以迎头痛击。
战役前夕,陈毅和粟裕反复研究地形图,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他们决定采取"四面八方、里应外合"的战术,多路围歼孟良崮山上的守敌。与此同时,陈毅还派出多路侦察兵,深入敌后搜集情报,为全歼敌人做好准备。
进攻的号角吹响,战士们斗志昂扬,奋勇向前。其中一路先头部队迂回敌后,切断敌人退路。其他数个纵队,在炮火掩护下,对国民党守军发起攻势。守敌虽然负隅顽抗,但在我军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
战斗进入白热化,双方展开肉搏战。陈毅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及时调兵遣将,使我军始终掌控战场主动。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国民党74师终于溃不成军,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也在乱军中被击毙。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陈毅军事指挥才能的集中体现。他审时度势、沉着应战的智慧,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谋略,赢得了这场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
恪守大局
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便在同一阵营内部,也难免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作为一名成熟的革命者,陈毅深知,个人恩怨必须服从革命大局,要有"先公后私"的境界。
1929年,红四军第一次反"围剿"失利。在总结教训时,朱德认为军人就应该打仗,毛泽东则主张打仗的同时要进行政治活动。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
作为朱德的亲密战友,陈毅本可以支持朱德的主张。但他审时度势,深知党的领导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劝说朱德应该尊重中央的决定。朱德终于接受了中央的决议。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系统阐述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会上,陈毅坚定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积极发言,驳斥了一些错误观点。正是有了陈毅等一批忠诚干将的支持,毛泽东领导的革命路线得以确立,我党我军焕然一新。
1931年11月,毛泽东被推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朱德委员长动议由自己继续担任军委主席。在这个关键时刻,陈毅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认为毛泽东同志应该担任这一职务。最终在陈毅等人的努力下,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撤销原中央军委,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新军委。
古田会议后,陈毅继续担任红四军的领导工作。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他指挥部队浴血奋战,先后攻克上杭、武平、永定等县城,为粉碎敌人的"围剿"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陈毅也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坚守国内
1950年,朝鲜政府向中国发出紧急求助信号。毛泽东在接到这一信息后,立即下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援朝。
毛泽东深知,若一味忍让,美方将更加肆无忌惮,迟早会突破三八线,侵入中国领土。因此,抗美援朝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必须确保胜利,决不能失败。
最初,毛泽东选择了大将粟裕作为首任指挥官。粟裕不仅勇猛善战,对此次战争也持积极态度。然而,由于长期在前线作战,粟裕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任务。
在此情况下,陈毅挺身而出,表达了接任这一艰巨任务的意愿。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最终决定由彭德怀担任最高指挥官,率领志愿军前往朝鲜。
毛泽东的选择基于明确的战略考量。相比于抗美援朝这一护国之战,陈毅更适合坚守国内阵地,集中力量打好更为重要的兴国之战。彭德怀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强的领导力,被认为是指挥这场关键战役的最佳人选。
1950年10月22日,陈毅当选上海市长。解放初期,上海地区工业发展严重衰退,超过半数的实体工业濒临倒闭。同时,经济状况极为混乱,通货膨胀严重,这样的生活使上海市民苦不堪言。
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陈毅率先提出用金圆券兑换人民币的解决方案。当时,10万元金圆券可兑换1元人民币。百姓们饱受通货膨胀之苦,换得人民币后纷纷奔向市场囤积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资本家抓住机会哄抬物价,导致新流通的人民币瞬间贬值十余倍。
随后,陈毅一方面向上海拨款10万银元,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抵制银元投机”的宣传活动。然而,这些措施仅使物价短暂回落,随后又迅速上涨。
对此,陈毅向毛主席提出最终解决办法,即采取强硬手段,关闭操纵资本的证券交易所。毛主席对此表示赞同。在毛主席的支持下,上海的物价在短短几天内逐步下降,终于恢复了正常秩序。
1954年陈毅调任到中央,担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开始兼任外交部部长。
1972年1月6日,陈毅因病逝世。但他的精神,他的情怀,永远滋养着后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