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0年前听到一个观点,不久的将来汽车品牌价值会快速下滑,溢价越来越小,消费者以后或将不为品牌溢价买单,汽车的价格回归到产品本身。
当时觉得这个观点过于激进,汽车强国用百年搭建的品牌壁垒,说没就没?尤其在那些年德系、日系豪华车频繁加价的环境下,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对行业理解精准而独道。
10年后的今天,说法正逐渐得到验证。从韩系、法系的凋零,到日系、美系以价换量苦苦支撑,再到德系特别是豪华品牌价量齐跌,足以看出现在的合资品牌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都在降价大甩卖。
这种情形,在豪华品牌中更为严峻。
以前我们嘲笑七折虎八折豹,如今变成了6折奥迪5折宝马。近日浙江某经销商给出了 宝马i3 ( 参数 丨 图片 )限时福利价15.9万元的超低价。当然,这个价格是有条件的,该4S店销售顾问称15.9万元是针对两台特价车,再加上省补和置换补贴后的价格。
但无论怎么说,即便是17万多的宝马i3,价格也相当厚道了。毕竟现在自主品牌高端纯电车,大多数售价都在20-40万元区间,只能说,17万元能选的自主中型纯电车并不多,更何况这是德系豪华品牌宝马。
传统豪华品牌纯电车不吃香已是人尽皆知,甚至宝马奔驰奥迪雷克萨斯纯电车被冠以杂牌的称号,说到底,就是市场并不认可传统豪华品牌纯电动车。
更何况,当下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频繁降价,或换代后把价格往下调,一波接着一波的降价潮来袭,让这本来表现就不佳的欧 美日 豪华品牌纯电车显得异常艰难。
曾经备受追捧的娇子,如今正逐渐被遗弃。下跌的还不止是新能源车,传统燃油车的日子也不好过,如今的BBA油车价格也在“打骨折”,6折、7折、8折卖车是常态,即便如此,市场表现也难于回到之前的高光时刻。
与此同时,经销商的生存环境骤降,越来越多经销商出现亏损甚至退网,而自主高端品牌不断扩展门店,更有甚者,这些新开的自主高端品牌经销商是原来BBA等豪华品牌的经销商,他们纷纷拥抱未来前景更好的自主品牌,这种倒戈进一步加剧了传统豪华品牌销量的下滑。
BBA的颓势在财报上直接体现,11月6日,宝马集团发布三季度财报。受市场需求下滑等因素影响,公司营收与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宝马第三季度实现营收324.06亿欧元,同比下滑15.7%。利润为16.96亿欧元,同比下滑61%。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也好不到哪去,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销售额345.3亿欧元,同比下降6.7%;息税前利润25.2亿欧元,同比下降48%;净利润17.2亿欧元,同比下降54%。其中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销售额256亿欧元,同比下降5.6%;息税前利润12亿欧元,同比下降达63.8%。
同样惨淡的还有奥迪,第三季度,奥迪集团全球交付量仅为407,390辆,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6%。奥迪集团第三季度实现153.22亿欧元,同比下降5.5%。更为严重的是,其营业利润同比大降91%,至1.06亿欧元。而奥迪在中国市场销量降幅也高达8.5%。
所以,在中国市场,随着自主高端、豪华品牌的不断推出,传统豪车市场被“洋品牌”统治的时代正在消亡。
如今,自主品牌的渗透率已逼近65%,而新能源车占比已超过了52%,这对新能源赛道本就不强的传统豪华品牌来说如临大敌。
为此,奥迪率先进行大变革,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策略,联合上汽推出新品牌:AUDI,并推出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专属车型。但这种做法,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太大的新意,如果没有实力强劲的产品,也难扭转颓势。
捷豹也发布了全新品牌LOGO,并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未来捷豹将由豪华品牌正式成为奢华品牌,竞争对手也升级为劳斯莱斯、宾利和保时捷等。但这种转变真的有效吗?消费者永远记得十几万的XEL,二十几万的XFL,价格降下去容易,想要再涨回来就难如登天了。
就如同今年年中时宝马宣布选择退出价格战,不到一个月就被市场打脸,只好再次默默加入降价大军一样的道理。
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选车不再受品牌束缚,所以品牌价值感在他们眼中只会不断下滑。传统豪华品牌动力、配置、智能化、性价比乃至设计都无法满足消费者,选择传统豪华品牌的用户群体在锐减,市场注定会被自主蚕食。
自动化、智能化、电动化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不一样体验感、价值感,在他们心中已经形成新认知,豪华的定义是产品力本身,而非车标。就连加价王的雷克萨斯、保时捷都要降价促销,可见当下国人消费观正在加速改变。
品牌与品质,年轻消费者明显更倾向后者,不为车标买单在二线豪华品牌中已得到验证,讴歌、英菲尼迪、捷豹、路虎已被边缘化。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中国市场根本就没有所谓二线豪华品牌的概念,有的只是被市场淘汰,产品力不足的小众品牌。
就好像一名网友说的那样:买你是为了面子,现在你自己都把面子扔地上了,还有什么理由选你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