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蜻蜓》创作于2012年5月,是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作文与人才》专家组秘书长、创意写作国际班书院执行院长、中华小文学创始人张智华先生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该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被广泛选入各地的经典朗诵篇目,成为朗诵艺术家心中的瑰宝。张智华先生以伏在晒台竹篱上的红蜻蜓为引子,巧妙地展开了一幅幅穿越时空的场景,引领读者重返那魂牵梦绕的故乡。

《红蜻蜓》作词 张智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蜻蜓》作词 张智华
《红蜻蜓》作曲 焦立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蜻蜓》作曲 焦立松

2024年6月,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音乐人、歌手焦立松先生,以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为《红蜻蜓》谱写了动人的旋律,实现了文学与音乐魅力的完美融合。同月16日,在河北省承德市的艺真音乐录音棚内,张智华先生深情演绎了《红蜻蜓》这首歌曲,录音师精心录制,随后在各大主流音乐平台上广泛发行。同时,百度百科也正式收录歌曲《红蜻蜓》及其相关信息,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年8月,歌手宋依诺与郭圣寒携手合作,推出歌曲《红蜻蜓》童声版。这一清新脱俗的演唱,为歌曲增添了别样的韵味。为配合这一版本,慧创文化团队在山东省聊城市精心拍摄了《红蜻蜓》的音画作品,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融合,并在全网发行。这一系列举措,使得《红蜻蜓》新近以惊人的速度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成为广大听众热议的话题。

单曲《红蜻蜓》童声版音画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曲《红蜻蜓》童声版音画封面
歌手、《红蜻蜓》演唱者宋依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歌手、《红蜻蜓》演唱者宋依诺
歌手、《红蜻蜓》演唱者郭圣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歌手、《红蜻蜓》演唱者郭圣寒
左为宋依诺,右为郭圣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为宋依诺,右为郭圣寒

“多么美丽的红蜻蜓!多么美丽的红蜻蜓呀……”这首源自湖北省宜昌市的歌曲,以其深情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关注。歌词中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怀念,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感悟。张智华先生表示,“红蜻蜓”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因此将歌名定为《红蜻蜓》。他出生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从小热爱音乐、文学和绘画,离开学校后专注“作文教育”,被誉为“作文兽”。从童年的清江河畔到如今的宜昌中心,再到全国乃至海外,张智华先生赢得了广泛的喜爱和尊敬。

谈及创作初心,张智华先生深情地说:“《红蜻蜓》是对老家的深切留恋,是为此而创作……那时无忧无虑。”这首诗歌不仅是一个单曲,更是情感的桥梁,连接着乡愁与远方。每当旋律响起,听众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美好与纯真。

《红蜻蜓》之所以引人入胜,其歌词功不可没。每一句都简练而富有意蕴,字里行间流露出张智华先生对老家过往的深深眷恋。他用词语作为媒介,向听众娓娓道来,那些画面如同电影般在听众脑海中缓缓展开,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在分享创作心得时,张智华先生透露,《红蜻蜓》并非轻易完成的作品。他强调,任何作品的诞生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打磨,《红蜻蜓》也不例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红蜻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旋律方面,巧妙地捕捉了听众的耳朵,用悠扬而又不失活力的曲调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音乐画卷;歌词则深情款款,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然而,张智华先生特别指出,真正让《红蜻蜓》触动人心、成为必杀技的,是其中蕴含的情感深度。他相信,音乐之所以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界限,直击人心,正是因为它能够传递那些难以言表的情感与共鸣。在《红蜻蜓》中,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些真挚而深刻的情感,正是让无数听众为之动容的关键所在。

《红蜻蜓》这首歌曲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共鸣浪潮。一位网名叫做“岩羊”的网友在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言辞中充满了深情与感慨。他提到:“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长阳人,每当我聆听张智华老师的这首歌曲时,那动感的旋律仿佛在我眼前铺开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情感的火花,直击心灵深处。那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情感的流淌,满满的都是美好。”

针对近期互联网上众多人翻唱《红蜻蜓》并使得这首歌曲迅速走红的现象,张智华先生表示:“创作歌曲的本质目的在于传播。当越来越多的人翻唱和传唱时,它所能触及和影响的人群会远远超出我们个人的预期。因此,我认为歌曲的价值在于被大众传唱。每一次的翻唱和分享都是对歌曲生命力的延续和拓展,所以,唱的人越多越好。”

郭圣寒钢笔画《红蜻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圣寒钢笔画《红蜻蜓》
宋依诺(左)和郭圣寒(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依诺(左)和郭圣寒(右)

作者:隆仪

供稿:秘书处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