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8年11月11日,毛主席在视察河南时,接见了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并向他提出了三个问题。
谁知这个地方官竟然一问三不知,搞得气氛非常尴尬。
毛主席提出哪三个问题让魏兆铭一头雾水?而事后,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毛主席对南阳情有独钟
要说毛主席对河南哪个地方特别青睐,非南阳莫属。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自古以来有 “舟车秦楚、襟带南国咽喉”之说。
南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夏都和大禹封国所在地,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尤其汉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灿若星辰,曾孕育出张衡、张仲景、范蠡等一代名人,是绝对的历史名城。
由此,深谙兵法、对史学了如指掌的毛主席就对南阳情有独钟,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对这个地方充满着关注和厚爱。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廉耻,打着和谈旗号发动内战,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
鉴于此,毛主席审时度势,立即进行了反内战准备,于 1945年 10月 20日首先攻克了桐柏山。
随后,中共中央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原地区的武装力量,决定组建一支钢铁部队。
于是,毛主席急令以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359旅支队由广东迅速北上、王树声和戴季英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迅速南下。
和新四军五军部队会师于桐柏山,形成了抗击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
此后,为了巩固桐柏解放区根据地,邓小平令其麾下的第十纵发起了邓县战役。
邓县属于宛西重镇,是南阳、襄阳、老河口三个军事重镇的连结点,坚若磐石、固若金汤。
邓县战役于1948年1月9日打响,激战一周后,我军取得大捷。
毛主席闻迅后欣喜万分,随即亲笔拟贺电庆祝道:“祝贺你们攻克邓县歼敌六千余。”
1948年 4月中旬,刘邓大军与陈谢兵团和华东野战军会师豫西后,运筹了中原决战方案,相继发动了宛东、宛西大捷和襄樊大捷,全境解放了南阳。
一直关注着中原战局的毛主席闻听喜讯欣然挥毫泼墨 ,亲自为新华社撰写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新闻报道。
文章谈古论今,高度赞颂南阳,显露出一代伟人的博学多识、高瞻远瞩的气魄。
其实,毛主席不仅对南阳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视和关注,还对这里的灿烂文化和光辉历史非常敬仰。
像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屯兵新野等一些典故传说,毛主席更是熟稔在心。尤其对躬耕南阳的诸葛亮,简直发自内心的崇拜。
据说当年毛主席在长沙求学期间,写了许多笔记和读书札记。
其中就记载了不少与南阳历史有关的的内容。而且在《讲堂录》里第一个与南阳历史有关的就是诸葛亮。
可以说,南阳历史文化对毛主席曾经产生过深刻影响,而他也时刻关注南阳的解放与发展,真正彰显了战略家风采和心系天下的伟人风范。
毛主席对历史文化造诣颇深,对南阳这座古城也怀有深厚的感情。
以至于他在视察河南,了解人民生产生活时,总会讲一些历史典故,借古论今,来关注国计民生。
而对于毛主席的史学底蕴,很多地方官员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基本回答不上主席的提问。
尤其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一问三不知的故事,更是成了当地流传的一段佳话。
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
1958年,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全国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其中河南省更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生产高潮。
毛主席对河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扬和鼓励,也数次到这个省进行了视察。
1958年8月份,正值酷夏,毛主席不辞辛劳、不畏炎热开始了走访河南的行程。
他在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的陪同下一路北上,先后视察了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又到“烟叶王国”的襄县看了烟田……
毛主席走到哪里,哪里就掌声欢动,尤其是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作风,更是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在许昌襄县时,毛主席就想去南阳走一圈,但由于路途较远,交通阻塞,只好取消计划。
可他心里一直惦念着南阳人民的生活,非常想了解当地的情况。
于是在11月初,当毛主席在郑州召开第一次会议期间,便做出指示,准备召开河南地委、县委座谈会,并特意点名让南阳县的县委书记参加。
当时担任南阳县委书记的是34岁的魏兆铭,他接到通知后,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能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了,激动的心情自然不胜言表,而紧张的是,如何做详细的汇报能让主席满意?自己该做哪些准备呢?
魏兆铭是一位性格耿直、认真负责的领导干部。为了能将南阳县的情况介绍清楚,他通宵达旦、不遗余力地做了充足的准备。
他将全县各地、各行业的工作经验、统计材料,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还绘制了一目了然的图表,最后更是反复背诵好多遍,力求做到胸有成竹。
1958年11月11日,魏兆铭很早起床,吃罢早饭便乘长途汽车去了省城郑州,这一天,是毛主席接见他的日子。
下午15时,毛主席在省委书记陪同下,来到了省委二招会议室,魏兆铭与其他几位地方干部早就在此等候多时。
见到毛主席后,大家纷纷鼓掌欢迎,而毛主席也热情亲切地同在场的人一一握手问好。
此时的魏兆铭甚是激动不已,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毛主席,瞬间被其伟大的领袖风范所折服。
大家落座后,毛主席问道:“哪个是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
“主席,我是。”魏兆铭立马站起来。
毛主席笑着示意让他坐下,随即点燃一支烟,吸一口,开口说:
“南阳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啊,藏龙卧虎之地,据说诸葛亮就在你们南阳的卧龙岗隐居过,魏书记,你知道诸葛亮是哪里人吗?”
此话一出,魏兆铭瞬间懵圈。
这个问题让他有点措手不及,自己虽然看过三国历史,可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抛到九霄云外了,该怎么回答呢?
魏兆铭一时语塞,尴尬得脸红了。
毛主席不见回答,自己说道:“诸葛亮出生于山东琅琊、避难于隆中、躬耕于南阳、拜相于成都、死于五丈原……”
大家纷纷点头,都被毛主席的博学多才所折服。
此时,毛主席紧接着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俗话说‘二十八宿走南阳’,魏书记,你能说出二十八宿为首的人是谁吗?”
魏兆铭一听,又被难倒了,他冷汗直流,再次尴尬地摇摇头,感觉如坐针毡。
毛主席见状,笑着回答:“二十八宿又叫云台二十八将,为首的人是南阳新野的邓禹,刘秀手下都是能兵强将啊。”
魏兆铭点头称是,他钦佩毛主席的博古通今,对自己的孤陋寡闻羞愧地无地自容。
原本魏兆铭以为,自己将精心准备的材料向毛主席做个全盘汇报后,再说一说南阳的政绩,以及今后的工作计划。
但如今看来,好像瞎子点灯——白费蜡,他做梦都没想到,毛主席会提一些历史问题。
“魏书记,我再问你,现在南阳的农民,每人一个月吃几两香油啊?”毛主席继续提问第三个问题。
这……此时的魏兆铭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论古答不出来,谈今仍答不出来,这可如何是好?
魏兆铭确实关注过粮棉的丰收,也注意到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但对于农民是否吃香油,吃多少,压根没在意过,也没有仔细研究过。
按说,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很简单的小问题,可自己作为县委书记居然不知道,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魏兆铭面红耳赤,挠挠头说:“主席……我……。”
毛主席笑着没说什么,也没有责怪魏兆铭,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忠言:“学一点历史知识,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深入人民的生活。”
这是毛主席给予魏兆铭的委婉含蓄的批评,也是领袖对地方干部的谆谆教导,他希望干部总结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指导和促进现实工作。
魏兆铭是个喜欢认真思考的人,这次座谈会的一问三不知,让他铭记在心。
他深刻领悟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决定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一步一个脚印的将工作做好,不辜负毛主席的谆谆教诲。
毛主席具有雄才伟略,也善于因势利导,尤其在治理国政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引导领导干部借鉴历史,提高工作水平,其做法为各地干部所推崇。
毛主席博古通今
1957年9月8日,正值初秋时节,天气清爽,毛主席兴致勃勃地畅游了湘江。
晚上,毛主席与陪同人员坐在船舱里开怀聊天,讲爱晚亭、岳麓山、橘子洲的美丽风光……
期间,当毛主席问大家长沙的来历时,在座的人都回答不上来,于是他侃侃而谈,将长沙的历史典故如数家珍,让每个人增长了知识。
1959年秋,毛主席在一次座谈会中,提到孟津县的历史情况,他说:“孟津是个古城,军事战略要地,当年武王伐纣就是从孟津过河的。”
而当他谈到兴头上时,更是饶有风趣地讲起伯夷、叔齐叩马而谏的故事,讲得十分生动,一度让会议气氛轻松愉快。
1959年11月28日夜半时分,毛主席前往长沙的专列路经岳阳暂停,在火车站停车休息的时候,他特别对工作人员说道:
“岳阳素称鱼米之乡,是个好地方,水陆交通便利,历来为家必争之地,有闻名遐迩的岳阳楼,其中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可是名动天下啊。”
1960年3月9日,毛主席去湖南郴州考察,在专列上接见了省委书记和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
在陈洪新做汇报前,毛主席突然提了一个问题:“郴州有个三绝碑很出名,陈书记,你去看过了吗?”
这个地委书记听了一阵茫然,他知道毛主席通晓历史,喜欢旁征博引,但相比之下,自己确实对历史一窍不通,于是红着脸摇摇头说:“主席……我没去看过……”
毛主席和蔼的笑着,讲起郴州苏仙岭上的北宋文学家苏轼题跋、米芾书写、秦观作词的三绝碑故事来。
最后更是将故事延伸,说了许多人文历史典故和诗词,获得了大家的热烈鼓掌。
最后主席还特别交代,一定要保护好三绝碑,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这一次会面,令陈洪新激动不已,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工作方向,于是下决心说道:主席请放心,我们一定把郴州建设好。“
返回郴州后,陈洪新立即向地委常委传达了保护好三绝碑的指示,并亲自到苏仙岭察看了三绝碑,开会落实了修复和保护措施。
1966年6月26日,毛主席根据工作安排,准备离开湖南去武汉。
当他从办公室走出来,看到门前站着湖南省的一些领导干部,于是便微笑地打招呼,并第一个同省委工作人员蒋业农握手。
谁知蒋业农有点紧张,竟然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毛主席为了让他放松,便亲切地问道:“你老家是哪个县的?”
“主席,我是零陵县人。”蒋业农坦言道。
毛主席随即说:“零陵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啊,像三国东吴大将黄盖,可是威猛无比的将才,他就是零陵县人。”
“还有唐朝的大书法家怀素,他是长沙人,但在零陵练出来一手好草书,由于勤学苦练,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草圣’,我就是模仿他的草书。”
“还有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他被贬到永州期间,在零陵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
毛主席对零陵历史典故了如指掌,其丰富的历史知识给蒋业农和其他干部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语
毛主席高瞻远瞩,热衷于谈古论今,总是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隧道,他认为以史为镜,才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的效果。
只有借鉴历史,才会对现实工作和思想指导起到积极意义的。
虽然说毛主席对于县委书记魏兆铭一问三不知的事情,没有提出严厉批评,但他最终留下的忠言却让当地干部们受用一辈子。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想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将地方建设好、治理好,必须把历史当成一面镜子,发掘其中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游刃有余、实事求是的展开工作。
对于县委书记一问三不知的故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1]夏远生.毛泽东在湖南谈古论今[J].湘潮(上半月),2013(08):9-10.
[1]边基石 ,龚怀东.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忆毛主席视察河南[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03):14-26.
[1]王淑辉,方习兰.毛泽东与南阳[J].南都学坛,1994(02):89-93.
《毛泽东妙评三国,诸葛亮《隆中对》有战略失误》|人民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