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90多年的浴血荣光,就不得不提到1955年举行的首次授衔。毛主席曾对负责评衔的同志说:“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

的确,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新中国的初次评衔虽然洋溢着昂扬的主基调,但也有些争议和不满的声音存在。其中,当属粟裕和萧克的将衔引起的争议最大。

粟裕从井冈山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用赫赫战功在军中立下了十足的威望,民间至今仍流传着“逆境看粟裕”的称誉。按资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十个元帅中会有他一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结果是,粟裕只被授予大将军衔。同时,论职务,资历,军功,萧克似乎也更应该被授予大将军衔,结果却是位居上将。

粟裕一生代表作诸多,“反围剿”斗争,组织游击战争,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都是解放军军史上浓墨重彩的笔画;那么,萧克作为同样在授衔中争议颇大的一位将军,在漫长艰苦的革命年代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呢?为何他的军衔会引起众将军的不满?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一道,走进“文武双全”的萧克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克于1907年出生于湖南嘉禾,父亲是一位前清秀才。所以,萧克的家中颇有几分文人之气。萧克也自小便对舞文弄墨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六岁入读私塾,后来继续读高等小学三年,接着又到县初级师范学校就读。萧克敏而好学,善于吟诗作赋,身上被一股浓浓的儒雅气包裹着。

如果不是性格刚烈的大哥被当地大地主萧仁秋杀害,激起了他弃文从武的志愿,萧克更有可能成为一位作家。

大哥遇害后不久,萧克偷偷借来了七块大洋做盘缠,独自徒步九天到达韶关,又转乘火车抵达广州。当时正值1926年,国民大革命正轰轰烈烈地席卷中华大地。早先读过孙中山先生书籍的萧克,决定到这里来加入国民革命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成想,一路跋涉到广州后,却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黄埔军校的报名时间。就这样,萧克只得退而求其次,参加了蒋介石麾下宪兵第65辅助团。在这里,他成了叶挺部下的一名基层军官。

很快,蒋介石叛变革命。萧克深感蒋已经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再加上他偶然接触到了《向导》这一共产主义期刊,思想倒向了共产党一方。

1927年8月1日,萧克跟随叶挺部参加了南昌起义。就在两个月前,他刚刚在全国上下一片白色恐怖中,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义后,起义残余部队撤出南昌,转战广东潮汕。行军途中,部队数次遭遇国民党军的袭击。萧克的连队在几次恶战后,只剩下了20人。因为没有地图,也没有向导,萧克和他部下的20人,行进得很困难。在经过一个村子时,萧克还被国民党军给抓了去。好在没多久他就被释放了。

随后,萧克得知朱德和陈毅正率领起义余部,正从粤北向湘南转移,并且要在宜章举行年关暴动。一腔豪情的他,立即动身去联络,却一直没有找到朱陈的大部队。最后,萧克决定在宜章就地组织农民武装,举大刀,分田地,打土豪。这支农民武装被称为湘南农军独立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3月下旬,萧克率独立营离开宜章,前往井冈山。就是在这个途中,他遇到了那个今后要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伟大领袖的战士--毛主席。当得知毛主席的31团,就是被尊称为“大红军”的红军主力部队时,萧克欣喜若狂。

1944年,二人再次提起这次偶遇。毛主席对当时萧克部的情况好奇起来:“你们那时一共有多少人、多少枪啊?”萧克答道:“所有人加在一起,有500多人,不到七十条枪,300多杆梭镖。”毛主席听罢激动起来:“揭竿而起!真正的揭竿而起!”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部队开始长征。萧克以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身份临危受命,率中央红军先遣队西征,与远在湘鄂西部的贺龙部队会师。一路上,国民党共设置了四道坚实的防线。萧克率部队英勇阻击来犯之敌,终于在行进了5天之后,于8月11日来到了湖南寨前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遣队胜利突围的消息让蒋介石大为光火。他随即调遣两个师跟踪追击,同时又调动出一个旅和四个保安团迎头阻拦。

这让还没来得及休整的萧克部队不得不马上连夜出发,尽快占领新田县。按照计划,部队将在8月23日强渡湘江。这一计划被国民党方提前获悉。超过红六军团兵团3倍兵力的国民党军隐蔽在湘江西岸,等待着他们眼中的大鱼上钩。

萧克随机应变,果断放弃了强渡湘江的计划,转头南下,摆脱了国军的包围。围追失败的蒋介石又派出飞机,企图利用空中优势将萧克部一网打尽。萧克临危不乱,命所有指战员将头顶上的草帽丢到路边。大家虽疑惑不解,但是遵从命令,然后继续急行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追而来的国民党军已经汗流浃背。看到路边有不少草帽,再看看头顶上的骄阳,纷纷捡起草帽戴在了头上。没多久,国民党的飞机列阵在了他们头顶。飞行员看到地面上攒动的草帽,想当然地认为是红军已经暴露在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随即对他们招呼了一顿密集火力。

就这样,萧克巧施妙计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接着,萧克又摆脱了18个团的国民党军包围,抢渡清水河,强渡大沙河。

部队挺进贵州后,行进愈发艰难。此地地形复杂,山高林密,而萧克部队连一张像样的地图都没有。这就导致队伍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牺牲。险难关头,两位外国传教士--薄复礼和海曼如及时雨般的出现了。二人在教堂找到了一张1平方米大的地图。可是,地图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外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薄复礼会汉语。薄复礼和萧克连夜赶工,在一盏煤油灯和一盏马灯的照明下,薄复礼口述,萧克记录,完成了对地图的翻译工作。凭着这一张宝贵的地图,萧克部队在“表里山河”的贵州得以进行一系列行动。

离开时,薄复礼也跟随大部队一起,加入了长途行军的步伐。他不仅积极参与部队的娱乐活动,还和萧克讨论信仰问题。本来双方初相识时,红军官兵对来华传教的洋人多抱有敌视态度,但随着这些传教士慷慨地向红军提供一些经费和药品,和红军同吃同住同穿衣,敌视转而变成了友好和感激。

萧克在晚年依然挂念着薄复礼,尤其念薄复礼为部队翻译地图这个大恩。1984年,萧克出访欧洲,派人四处打听薄复礼的下落,却是无果而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5月,萧克偶然得知薄复礼还健在,居住在家乡曼彻斯特。激动不已的他立刻挥毫泼墨,向薄复礼写了一封信,以诉这些年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的祝福。时年已经90岁高龄的薄复礼在收到信件后,满怀深情地对李云飞说:“红军对我很好,很好。”因为薄复礼大部分时间都能骑马,而且还给他配备了一名马夫。

萧克与贺龙部会师后,将两支部队整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肖克任副总指挥。随后,红二方面军挥师湘西,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一年间,兵力由会师时的8000余人发展到2.1万余人。在贺龙和萧克的共同努力下,红军不仅保存了实力,还大大扩充了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随着红二方面军的实力快速扩充,蒋介石恨不得将其生吞活剥。为了避免掉入敌手,“萧贺部”于11月开始转移。1936年春天,根据萧克的建议,部队假意去昆明,途中突然西进,在丽江和石鼓等地出其不意地北渡金沙江。等国民党追到金沙江边时,红军早已不见了踪影。

抗战期间,贺龙任八路军120师师长,萧克任副师长,二人依然是一对生死搭档。他们不仅精诚协作,配合国民党友军进行数次会战,还独立指挥部队收复了七座县城。

萧克和贺龙虽然发生过不愉快,但是在大方针上依然保持一致。萧克后来回忆二人共事的过程时说道:“我们合作得很好,工作是做出了成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萧克从一个“光杆司令”做起,历经5个月的殚精竭虑,拉起了军委军训部的大旗。军训部为指导解放军的军事训练走上现代化,正规化道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后来萧克亲自编写的“三大条令”,至今仍是我军建设所遵循的基本法规。

1955年评定大将军衔时,林帅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提议突出井冈山在我军军史上的地位。这一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采纳。从评定的结果看,十位大将中,有粟裕、黄克诚、谭政、罗瑞卿,萧劲光共五位将军都是将才起于井冈山。那么,同样在井冈山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萧克为何只被评为了上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当时有很多人为萧克鸣不平。他在井冈山历任连长、营长、纵队参谋长、师长,参加过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并在长征开始后,率先遣部队为中央红军打头阵,开辟了生的通道。这样的功绩和资历,不逊于任何一位大将。

被授予大将军衔的许光达还觉得很过意不去,坚决要把自己的这个位置让给萧克或者王震。但是最终,他没能改变这一结果。

对此,萧克却很坦然:“很多战友为了新中国的诞生都牺牲在了战场上,我早该打死了,评不评衔都行,评什么都行。”萧克的高风亮节让时人和后人皆交口称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在评衔的标准里有这样一条:“要适当照顾到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大将中已经有五位战将是起于井冈山时期了,论资历,战功,还是德才和威望,他们都是无可挑剔。如果萧克和王震在居于大将之列,那井冈山这一脉在大将中就过于庞大了。因此,萧克只能屈居上将了。在上将中,萧克名列第一。

革命战争时期英才辈出,还有大批在能征善战的指挥官因为国家建设需要,在建国后被调任地方主持经济工作,他们同样符合评定条件。

后来参与《萧克回忆录》编撰工作的周炳钦说:“在这次授衔的55名上将中,萧克名列榜首。授衔前毛泽东曾亲自找他谈话,对他说,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别人就不好说什么了。”也是为何当时会有“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萧克还在1937年到1939年间,在战火纷飞的间隙,写出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该小说荣获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萧克将军文能提笔,武能安家,居功不傲,得失淡然,永远在共和国的将星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