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作家史铁生生命垂危,医生问他的妻子陈希米:“救不救?”没想到陈希米却说:“让他走吧。”随后,史铁生全身抽搐,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

此时距离史铁生的六十大寿仅有5天,这让无数人感到惋惜,可他自己或许并不这么觉得。

史铁生的一生坎坷中又带些幸运,仿佛老天给他关上一扇门,也为他开了其他的窗。

1951年,他出生于北京,从小就热爱田径和足球,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是妥妥的三好学生。

后来遇到上山下乡运动,他被安排到陕北插队下乡。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比城里艰苦得多,他干了三个月后就感觉腰酸腿疼。

老乡心想可能是这个城里娃身体素质不行,很善良地让他去喂牛,相对来说会轻松一些。

后来即使是喂牛,他的腰疼腿疼症状也没有缓解,反而是越演越烈,回到北京医院检查后才发现,是患上了多发性脊髓硬化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确诊之后马上就进行治疗,可仍旧是为时已晚,他的腿日渐一日地失去知觉,直到他瘫痪只能依靠轮椅行动。

一个热爱运动的少年失去双腿,是一种绝对的打击,受不了的史铁生尝试过自杀,好在被人发现及时救回。

之后同学和插队的朋友轮流陪伴,医生护士也给予他鼓励,才让他接受了自己瘫痪的事实。

出院后,他的境况似乎没有改变,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分配到工作,生存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他面前。

那时候他常常感到很郁闷,自己摇着轮椅游荡在大街上,与地坛的缘分就是在那时结下的,在那里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生存下去。

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此时他已将死亡看得很平常。

虽然思想再超脱,现实的吃饭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于是他到街道工厂去做临时工,给家具绘画,整日和大爷大妈在一起。

但生活似乎还是不打算放过他,奶奶和母亲相继去世,让家里的情况更加艰难,所有的压力都压在沉默寡言的父亲身上,促使他再次思考如何赚钱。

1979年,在朋友柳青的帮助下,他开始将自己创作的作品《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发表,幸运的是《当代》杂志转载了,这代表他的实力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爱情的命运》《午餐半小时》等作品也得到不少好评,让他在作家这条道路上看到了希望。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他的身体状况再次恶化,泌尿系统感染发展成了肾病,肾功能退化了,医生甚至给出“最多只能活10年”的结论。

一边是生存的困难,一边是身体的痛苦,史铁生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或许这和一个读者有关。

在史铁生开始创作后,渐渐地有了一些粉丝,读者也会给他写信,其中一个叫陈希米的读者和他最聊得来。

陈希米左腿也有些残缺,这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

他们经常互通书信,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生活趣事,整整10年他们没有见面,直到1989年史铁生才见到了陈希米,并且和她结婚。

在这期间,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获得的成就也越来越高,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都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结婚后第二年,《我与地坛》发表奠定了史铁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在后来让地坛成了北京的一处景点。

但事业上的如意,还是没能让他的身体也变得更好,肾病发展成尿毒症,虽然开始做透析,但他也痛苦不已。

好在生活有陈希米照顾,让他得以撑起创作的欲望,直到2010年12月30日,他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在救护车上他还安慰妻子说:“我……没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医院抢救9小时后,医生纠结要不要给他做开颅手术,如果做,救回来也只是个植物人。

询问陈希米意见时,陈希米悲痛地说:“让他走吧,这是他的选择。”之后他全身抽搐,不久就永远离开了人世。

在身体瘫痪的时候史铁生就学会以平常心面对死亡,如果脑子也瘫痪了,那还有活下去的必要吗?陈希米在自己的随笔《让‘死’活下去》给出了答案。

参考信息:百度百科:陈希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