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于2024年11月20日在浙江乌镇开幕,“人工智能治理”议题再度成为了AI讨论的焦点。其实许多科幻小说早已预见了AI的发展以及未来人们可能面临的挑战,因此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从容地去应对如今生成式AI的时代。
从1950年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经典作品 《我,机器人》 ,到今年改编为动画电影的彼得·布朗小说《荒岛机器人》,这些作品描绘了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的未来景象。阿西莫夫笔下的智能机器人承担各种职责,而他提出的著名“机器人三大法则”也开启了后世对人工智能及其相关话题的探讨,特别是对“钢铁与心灵”关系的思考。
艾萨克·阿西莫夫《我,机器人》
彼得·布朗于2016年出版的 《荒岛机器人》 延续了阿西莫夫的议题,着重描写智能机器人如何与环境及其他生物和谐共处。
布朗借用了特德·休斯1968年《铁巨人》的经典结构,塑造了意外成为小野鹅妈妈的机器人萝丝,并通过她在荒岛上的求生故事,隐喻现代工业文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彼得·布朗《荒岛机器人》
自新千年以来,中国科幻作家也频繁加入对人工智能未来的讨论。他们在短篇小说领域的成果,被集中收录于中国人工智能科幻小说佳作选 《人造神祇》 中。
从书中年代最早的刘维佳《使命:拯救人类》一篇开始,直至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阎永博《拷贝人类》、王伟《新年》等作品开始探讨新形态的人工智能;而江波的《机器之道》、索何夫的《人之子》等篇目,则从侧面反映现实中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中国人工智能科幻小说佳作选《人造神祇》
顾适在2020年代相继发表了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多篇故事,包括《回收智能》《误入骑途》和《择城》等,这些作品均收录在短篇集 《2181序曲》 中。
除《回收智能》探讨智能人偶外,其他篇目聚集于未来都市中的智能系统,如《误入骑途》写人工智能如何维护一个失去人类的城市、《择城》通过神话叙事展现算法与人性之间的较量等。这些故事与同时期王侃瑜的《火星上的祝融》、任青的《还魂》等作品共同探索着人工智能与当代议题的讨论空间。
顾适《2181序曲》
其实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探讨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电影《银翼杀手》的原著小说——菲利普·迪克的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以及罗伯特·海因莱因的 《严厉的月亮》 ,是科幻迷不能错过的两部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先锋作品。 迪克探讨了当仿生人在心智上无限接近于人类时,人性本身应该如何定义; 海因莱因则以其技术预见性,描绘了一台拥有自我意识的电脑如何作为解决争端的秘密武器。
科幻小说经常描绘一类通过科技合作试图建设更好未来,却事与愿违的景象。八十年代兴起的赛博朋克小说无疑也是在号召当时迎接千禧年的人们共同努力,确保科技进步能为所有人带来福祉。在 威廉·吉布森的 《神经漫游者》 中,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天然地在电脑网络构建的赛博空间里存在,争取自由,甚至是成神成魔。这些小说不仅是对未来的另类想象,实际上还为人类如何在现实中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提供了广泛的探讨空间。
威廉·吉布森《神经漫游者》
到了特德·姜2010年的小说 《软件体的生命周期》里 ,人们可以购买拥有自我意识和个性的人工智能作为宠物。这些人工智能生活在虚拟空间,但偶尔也能披上机器人外衣进入现实,因而带来了各种全新的感情纠葛、技术困境和道德冲突问题。对这一系列议题展开的哲学性思考,也让这篇小说成为了解当代科幻的必读作品之一。
美国科幻作家玛莎·威尔斯凭借2017年的 《异星危机》 开启了她的“杀手机器人日记”系列,并连续多年斩获各项国际知名科幻大奖。在书中,一台先进的武装护卫机器人脱离控制,但这个“杀手机器人”其实具有许多当代人的特质,导致系列故事的发展与前述所有人工智能故事都截然不同,带有强烈的荒诞现实主义属性。
玛莎·威尔斯《异星危机》
- 光分科幻文库 -
来源 八光分文化
转载 高校科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