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年底,时年81岁的宋时轮上将,身体很虚弱,基本上处于休养状态,中顾委的工作不怎么过问了。

家人都力求为他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除了特别要紧的中央文件和重要会议,一般不怎么让他过问和参与。

但是这天突然来了一份情况报告,引得老将军大动肝火。

他甚至一反常态,亲自要通总参兵种部的电话,愤怒地打了一通电话,他反反复复念叨着:给老子拆碎它,给老子拆碎它……

是什么东西触怒了老将军呢?

一、橄榄炸弹

宋老将军口中的“它”,是不久前徐州铜山县挖出的一枚炸弹。

1988年11月20日,铜山县张集乡农民在挖河清淤时,挖到地下三米,只听“当”的一声,铁锹在淤泥中突然碰到一个很硬的东西。

大家还以为挖到宝贝了,紧挖几锹把那东西挖出来一看,几个人哇得一声,赶紧都跑开了。

原来竟是一枚炸弹。

当地人赶紧报告派出所,派出所民警过来一看也处理不了,就报给了军分区。

这枚炸弹体型非常大,是个两头尖的圆柱体,就像一个大号的橄榄。长约103厘米,直径33厘米,重量达250公斤。

这么大的炸弹,而且是这种体型,一看就是航空炸弹。不像是军事演习留下的,自家军队不可能在铜山这人口密集区投掷这么大的炸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么是抗战时期的,要么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分区进行了专业鉴定,发现这是一枚美制航空炸弹,是一种杀伤爆破型重型炸弹。经对比相关资料,是1947年美国制造出来的炸弹,炸弹引信是M109AR型。

那这么说,肯定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了。发生在1947年之后徐州地区的战争,毫无疑问就是淮海战役。

于是这枚炸弹很快被南京军区要走,专门保存起来了。

南京军区的前身就是华东军区和三野部队,打淮海的主力。

为了查清楚这枚炸弹的来龙去脉,南京军区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我军战史资料中对这种炸弹记录的不多,虽然可以大致确认是淮海战役中某场战斗投掷,但无法精确地确认。

出于严谨的考虑,军区找到位于南京市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民国时期资料。经过反复对比,终于找到一则可信的材料,给这枚炸弹的最终定位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份材料是国民党《中央日报》1948年11月17日发的一篇报道,部分文字如下:

标题:出击空军报告

【本报讯】据昨日(11月16日)第一批出击的空军返航报告:徐州东线匪军的攻势完全被粉碎,正向台儿庄以北、八义集以南溃退。蒋纬国指挥的战车驰至碾庄以北,邱兵团与黄兵团连成一片向匪猛攻……

空军在这个战役中,表现最为出色,四个大队的大部分力量集中于某地,其中包括B-24重轰炸机,蚊式轰炸驱逐两用机,P-51驱逐机,平均每天出动一百数十架。王副总司令(笔者注:国民党空军副司令王叔铭)原在北平负责指挥,星夜赶至此地,亲自调度,又从各军区调来一部分参谋人员,参与计划,于是由空军执行的大规模歼灭战得以展开。

当黄兵团与邱兵团尚未会师的时候,空军使用一种橄榄形的特制炸弹,杀伤力既大,燃烧力也极强,且爆炸声音巨大,有如山崩地裂,凡炸中之地,即成一片火海,匪军无法溃逃。

国民党这篇颠倒黑白、讳败为胜的报道,对战争真相的描写不值一哂,其真正有用的地方,在于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