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又一个大动作来了!

今年以来,CCUS概念变得越来越热。

如何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成了焦点话题。这不日前,在国资委的指导下,中国石油、中国华能还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央企联合体: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

非常明确,它就是专门针对CCUS的,除了中国石油、中国华能,还有26家央企、地方国企、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

联合体的职责也很明确,就是为了汇聚国内优势力量,融合优质资源,加速CCUS技术的市场化、商业化步伐

这个联合体还将聚焦CCUS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搭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架构,以四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动CCUS技术的广泛应用。

可以说,这个联合体的成立也为我国CCUS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01

加快发展CCUS

现今,气候变化正在成为全球的巨大挑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曾经在一份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为的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上个十年全球表面温度已经较1850—1900年上升了1.1℃左右,2022年大气中的CO2平均体积分数为工业化前(1750年之前)水平的150%。

这也导致一些严重的影响,比如更多极端天气、人类自然环境的改变等。

人类要想将地球变暖控制在1.5℃,全球需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减少43%‌。

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全球都在大力发展负碳事业。就负碳行业来看,CCUS是实现温控&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重要技术选择。

国际能源署还专门做出过预测,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境下,2030年全球CCUS捕集需求或达到56.4亿吨,到2070年或达104亿吨。

与此同时,CCUS也将拉动巨大的经济市场。据麦肯锡预测,到2050年,全球CCUS产业每年可拉动直接投资高达2.78万亿美元。

但现阶段CCUS的发展情况却并不乐观。截至2022年底的时候,全球在运行的CCUS项目共有65个,CO2捕集规模约4100万吨/年。

所以说,就CCUS而言人类离2030年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对于我国而言,CCUS产业现今还处于示范阶段,多数还是央企或者政府在起主导作用。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已接近百个,涵盖了电力、化工、水泥、钢铁等多个行业。

其中,超过半数项目建成投产,具备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超400万吨/年,注入能力超200万吨/年。

实际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占比约为31.2%。所以在负碳这件事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达到碳达峰、碳中和剩余的时间更短,减排压力巨大。

而我国目前运行的CCUS、CCS项目占碳排放比例还不到万分之三,与全球水平相比也还有一个数量级的差距。

这也预示了我国还要进一步加快CCUS产业发展的步伐。

02

待挖掘的空间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我国将CCUS纳入了“五年规划”,还在多项政策文件中提及,以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进步,奈何我国的CCUS走向规模化还有着一系列挑战。

在众多的挑战中,成本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就拿煤电对应的CCUS来说,华能集团正宁电厂150万吨燃煤烟气碳捕集工程正在建设中。据了解,这还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一个煤电CCUS工程。

这类电厂的烟气碳捕集成本还处于较高位置,通常在200元~700元/吨。此外,水泥、高铁、建材、炼化等行业的烟气属于低浓度二氧化碳,却占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要实现规模化捕集的话难度很大,成本也高。

这就导致了碳捕集的能耗和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甚至占了整个产业链的70%以上。要是再加上碳输送、埋存或者利用方面的成本,CCUS一套流程下来光成本就要300元/吨以上。

一般情况下,如果成本很高,盈利能力跟上的话,也会吸引企业加入,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CCUS盈利能力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目前,我国的CCUS项目主要是通过地质驱油和销售工业级、食品级CO2来获得收入。相比之下,国际上的CCUS则有着更多的收益渠道,比如碳信用额度、碳税抵免、政府补贴等。

在这一方面,美国的45Q税收抵免政策就可以为每吨永久封存的CO2提供50美元的税收抵免。英国的碳信用交易市场也可以为企业提供额外收入来源。

在我国,CCUS项目更多的应用于油气田。就以冀东油田为例,截至2024年10月底,冀东油田高66X1断块碳驱油碳埋存试验项目累计注气4.7万吨,对应见效油井7口,每口井每日实现增油2.7吨。

后期,如果CCUS项目能够为油气田带来更高采收率的话,对油气田的吸引力将会更大。当然,这也是CCUS产业需要持续加大技术创新的原因。

同样的道理,CCUS全产业链的盈利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另外,现在CCUS的内容还在变得越来越丰富,驱油封存正向咸水层地质封存发展,原先的地质利用逐步拓展为化学利用。比如2024年初,吉利集团就在内蒙古申报了一个二氧化碳制甲醇的项目,而且还是全球首个亿吨级的。

从某些层面来说,这一类项目的出现让碳的利用更加多元化,为CCUS带来更多的盈利点,但同时也表明CCUS产业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