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最近“展信佳”火起来了,原因是某男团成员在读粉丝来信时将此误认为粉丝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

只要内娱文盲明星不骗我电影票钱、粉丝不来捂我嘴,我对明星的文化水平是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反而如今网友们对“展信佳”的溯源追求很有兴趣,虽然许多人是怀抱着一些内娱常见的粉洗黑殴的逻辑在进行的,但是不妨碍我们分析这些考证的做法和问题。

作为可能是最后一批赶上交笔友热潮的人,“展信佳”实在是我太熟又有些遥远的书信用语了,达不到传统书信用语的地步,但也绝对不是什么网络热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理工大学】《展信佳》微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央视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花开莱州)

“展信佳”当时只在我们那批年轻化的笔友人群中使用,类似的还有将信封上的“XX亲启”写作“H₂↑”(氢气),而后还演变出“N₂O”(笑气,谐音“笑启”)等。因为笔友交往一般都是平辈,且不存在着利益纠葛,书信格式往往十分自由,信件开头的问候语就要尽可能地简短,“展信佳”“见信开颜”等只需要三四个字就能直接转入正文,又比“你好”之类显得更文雅些,是当时大家最常使用的起首应酬语

网络普及到普通人是跨过千禧年候的事情了,流行交笔友的时候还没QQ什么事,大家也没有手机,通信地址不是学校就是部队之类的单位,所以很多笔友失联也就失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新闻截图)

想把“展信佳”拿出来聊是发现这个问题恰好卡在了互联网考证的盲区上了。

在说盲区之前,先说一个又老又新的概念:E-考据:“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在数位化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资料库和网路搜索的文科研究法”。

“E-考据”由台湾学者黄一农最先在2006年出版的《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自序里提出,他本人更是在2000年就建立了个人网站,妥妥的互联网“弄潮儿”了——

随着出版业的蓬勃以及图书馆的现代化,再加上网际网路和电子资料库的普及,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常有博闻强识的前辈学者梦寐以求的环境。我们有机会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前人未曾寓目的材料,并填补探索历史细节时的许多隙缝,或透过逻辑推理的布局,迅速论断先前待考的疑惑或矛盾。事实上,一个有机会孕育‘e-考据学派’的时代或已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一农,图/北京大学)

时至今日,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考据都属于黄一农当时所说的“E-考据”,也为已经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去翻找纸质典籍,而典籍也大多数实现了数字化了。而拓展史料,又是我们这样的水平所难以达到的,并且留给当今学界拓展史料的空间也不多了。

所谓“E-考据”又不是随随便便地点点搜索,我之前在《》里介绍过一些自己的心得。其实越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资料,越是考验每个人利用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e时代是人人无法避免的新环境,善用资料库与网路搜索,将有机会把许多传统的领域带向全新的局面。如今的文史研究再难以资料垄断为优势,个人的知识架构和理论功底恐怕更为重要。研究者能够提出怎样的问题,知道怎样由点及面地搜索,能够建立怎样的论点,才是最见功力之处。

(关于E-考据的话题,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以后可以专门开一文来聊聊。)

“展信佳”的尴尬之处在于,它所存在和流行的年代,既不会作为历史资料而被数字化,本身也正好卡在了大众普及互联网的“前夜”,人们也不会自发将这段过往发布在网络上。而经历的当事人们,当时是青少年,如今是中壮年,也远没有到忆往昔的年纪。

“展信佳”的存在,从考证的角度来说本身就缺乏“数据库”。如果从古籍的角度上去检索,肯定找不到它,因为它是一个新兴书信用语。如果从网络热词的角度去搜索,的确可以得到很多结果,但又找不到源头,可能还会将一些热点时机误当作源头,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这次“展信佳”热点里有很多人去检索关键词,发现没有古籍记录,网络上最早痕迹是韩寒的《三重门》(2000年首次出版),从而得出这个词是韩寒创作并流行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相关讨论截图)

但这些人都忽视了一个问题,《三重门》因为是出版物所以得以在网络上展现全文,而普通人二十几年前的书信是不会被电子化的,也就搜索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相关讨论截图)

这是成长过程中就和网络几乎无缝对接的“Z世代”很难理解的地方,世界上存在着大量并不在网络上留痕的角落

就像黄一农说的“E-考据的最高境界就是去掉E”,互联网在提供我们便利之余,它也依然只是一种工具、一个渠道、一个平台而已,不该因此而舍弃最基础的文史能力。

E-考据必须建立在研究者深厚的史学素养之上,由此产生的问题意识及灵活的搜寻技巧,才是E考据功力高下之所系。E考据仅仅是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手段,而非完全可以信赖的考据方法。

而对于“展信佳”的争议方式,也很有典型性。

有人为了证明男团成员文化水平低,无限拔高这个词的历史厚度,也有人为了证明是否知道这个词无伤大雅,而无限贬低这个词的文化深度。这种争夺拉扯的过程,本身也很有网络时代的特点,粉丝因为明星出现负面热点的时候明星价值就会下降,而通过一些胡搅蛮缠、捂嘴刷屏等阻止网络信息传播、为网络注入大量冗杂无效信息等方式就可以扭转负面评价。

虽然这些和E-考据的关系不大,但做E-考据的时候就应该明白这些就是E-考据可能产生偏差的原因,网络上的信息并不是为了考据而生的,它们甚至是为了考据错误而故意被制造出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人的问题。“展信佳”讨论里有很多开篇就说自己并非粉丝的内容,但很明显看得出是有立场的。由于E-考据十分依赖考据者一开始预设的立场、使用的关键词等,所以很容易就出现类似孤证可立的偏差。比如《》的案例,看起来反复横跳的结论,根本原因就在于只通过碎片结果做简单的结论,而缺乏宏观的观察和逻辑性的思考

E考据中一些人不是从历史出发去研究历史,而是先入为主,从现实出发发现问题,然后反观历史去探寻答案,以此作为自己假设的佐证,其下者乃以想象为据伪造模塑历史,仅凭对相关社会历史的片段了解,便贸然利用网络检索相关概念字句,拼凑整合,牵引成文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