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之所以认为“四神地”环境模式为理想的风水宝地,是因为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概括总结出风水宝地的两个基本功能,即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两个功能缺一不可,不仅符合古代社会的普遍需求,也是符合现代人的需求的。

通俗地说,就是既要好用,又要好看。光好用,不好看,人们甚至都不愿意去尝试是否好用;光好看,不好用,人们也会迅速地把它淘汰。比如一件衣服,除了穿着舒服,还得符合审美的要求。我国早些年的汽车,不那么好用,也不那么好看,而如今的国产汽车,不仅越来越好用,颜值也是普遍上去了。其它如手机、家电、住宅等等,几乎所有的产品在好用和好看两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好用体现了务实,好看体现了审美情趣,我国人民从古至今都追求着实用和审美兼备。风水作为一种环境艺术和建筑艺术,自然也是非常讲究实用和审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实用功能来看,基址背后有连绵的群山,可以起到阻挡北风的作用,紧邻父母山而建起到防御盗贼的功能,背后有靠能让人感觉心里踏实。四周有山围护,不仅在风水上起着藏风聚气的作用,同样能给人相对安全的心理感觉。

宽阔的明堂往往土地肥沃,可以开展农业生产。四周群山的来水保障了灌溉和生活用水。山林里丰富的竹木可以保障生活用火和建宅造家具等,山林里的动植物还可以丰富食物来源。这在古代社会完全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场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记载的村庄便是如此,尤其在古代的乱世中,这类“风水宝地”往往能够得以保全。

不仅如此,这样的环境模式还蕴含着朴素的科学道理。比如风水上强调青龙要高大壮丽,白虎要低头降伏。为什么白虎要低矮一些,因为白虎山位于西边,红外光在太阳快进入地平线时比例最高,约72%,对农作物益处最大。山间的小盆地比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雷雨,天空中每打一秒钟闪电,大气中就会降下两万吨氮肥,随雨水落到地表,直接促进农作物的发育生长。

我国先哲很讲究美,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举就给美下了一个定义,《国语·楚语》对此作了记载:“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谐。按照这个定义来看,“四神地”环境模式是符合审美的,并且具有和谐的特征。

这种模式具有中轴对称的特点,以父母山、宅基、案山、朝山为纵轴,以青龙白虎为两翼,以河流为横线,形成左右对称或非绝对对称的格局。富于层次感,各山均构成重峦叠嶂的层次风景,形成空间深度感,这在景观上正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山水画构图技法上所提出的“平远、深远、高远”等风景意境和鸟瞰透视的画面效果。富于曲线美和动态美,起伏的山峦,玉带式弯曲回环的河流,均富有柔美、曲折、蜿蜒的动态之美,它打破了对称构图的严肃性,使风景画面更加流畅、生动、活泼。富于形态美,如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

确定的边际是人类一切艺术都必须也必然具备的一个结构要素,正如画必须要有画框一样,“四神地”模式之所以要求前有朝山案山,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在无法审视、不可把握的无限空间中闭合出一方可把握、可感知、可审视、可亲近的有限天地来。尤其是青龙和白虎,位于视野的左右两端,使人们的视线停留在一个闭合的空间里,从而产生均衡的效果,促使人们进入审美意境。

另外,群山环绕,自有洞天,形成了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这与道家的回归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学,陶渊明式的乌托邦社会理想,以及士大夫的隐逸思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符合古代社会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身处都市的现代人群,也对这类世外桃源心有所往,即使不能逃离都市,也时常抽空去走走看看,获得一种有别于都市的身心感受和审美体验,这也是近年来乡村旅游越来越火热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讲究的居住体验,也可以概括为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实用价值包括地段、交通、生活便利、就医就学等方面,审美价值包括户型设计、建筑形式、楼盘内部景观、楼盘外部环境等等。即使达不到“四神地”模式那样的理想状态,也要尽可能地去追求更好的居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