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的硝烟逐渐散去,我校十二个班级的战果已经揭晓。教务处精心制作的成绩分析报告上,我班的语文科目荣获亚军,与冠军班级在“三率一平”综合评分上仅有两分之差,这微小的差距令人扼腕叹息。
我仔细审视着这份数据,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其他班级的概况,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映入眼帘:那位冠军班级的班主任,在参考人数的统计上似乎做了微妙的调整,少了一名考生。
据我所知,该班并无因故缺考的学生。
正当我心中的疑惑如迷雾般弥漫时,邻班的语文老师悄悄走近,以一番低语为我揭示了真相:原来,那位缺席的考生,是该班成绩垫底的学子,其分数并未计入班级总分。
至于缺席的原因,据传是班主任的精心安排。
这一策略,确实堪称“独步江湖”!通过舍弃最低分,班级的平均分得以显著提升,而那些关乎优秀、合格与低分的各项指标,更是拉开了显著的差距,展现了一种令人咋舌的“教育技巧”。
这位老师似乎惯用此类特殊的教学策略。在上个学期的期末考核中,他巧妙地安排班上成绩稍弱的两位同学休假养病,家长们虽心有疑虑,但出于对班级整体表现的担忧,也只得勉强同意。
他所带的班级总能在年级排名中独占鳌头,而其他老师则对他保持一定的距离,既敬畏又警惕。
作为一位受邀回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并不参与绩效考核的分配,因此学生们的学业成绩与我个人的经济收益无关。但对于那些依赖绩效评定来维持收入的同事们来说,为了那微薄的利益差异,他们有时会陷入激烈的竞争。
果然,那些班级成绩排名稍后的同事们开始心生不满,他们向教务处反映了这一情况。教务处的负责人却以“学生请假是出于身体不适,无法强迫其参加考试”为由,回应了他们的质疑。面对这样的答复,几位老师面露尴尬,无言以对。
随后,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要不我们也试试,在期末考核那天让成绩稍差的学生‘请假’?”
我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他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但因为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被老师训斥后,变得郁郁寡欢。
家长虽然希望孩子参加考试,但老师的态度却让孩子更加沮丧。孩子开始不愿上学,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朋友请老师上门做工作,希望老师能鼓励孩子,但没想到老师上门后,劈头盖脸地教训了孩子一顿。从那以后,孩子变得更加孤僻,不敢见人,甚至对我这个曾经接送他、与他亲近的人也产生了抵触情绪。
家长们对此敢怒不敢言。
他们深知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担心如果提出异议,会让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这种无奈与恐惧,让家长们选择了沉默,而沉默的背后,是对教育现状的深深忧虑和对孩子未来的无尽担忧。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升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平均分考核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但过于追求平均分却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这种考核方式也容易滋生不正当竞争和作弊行为,损害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关乎着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我们不能因为部分教师的不正当行为就放弃对教育的信仰和追求。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快乐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