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名:《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

作者:方力 贾品荣 窦晓铭 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内容简介

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由总报告、专题报告、战略报告3个部分共9篇报告组成,从历史、热点、趋势角度反映北京高质量发展情况。总报告梳理了2023年北京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进展、基本成效与困难挑战,基于效率、效益、效益协同三维逻辑,从经济、社会、生态、创新、文化、治理六个维度构建数理模型,评价北京发展质量。专题报告聚焦共同富裕,阐释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首次构建共同富裕幸福指数,基于“物质能量-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多维度研创城乡高质量发展评价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并对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度分析。战略报告的主题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要义、核心要素和创新发展路径,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所要把握的若干关系和战略,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决策参考。

摘 要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覆盖了经济增长、社会事业、生态安全、科技创新、地域文化、城市治理等各个方面,贯穿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结合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特征开展系统的研究,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和路径。为更好贯彻党中央和北京市的决策部署,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持续开展“创新驱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研究,持续举办“首都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发布《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蓝皮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总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待遵循让全体人民积累人力资本、公平获得共创共建的参与机会、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的思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首善之区”,北京承担着引领和示范共同富裕的重要责任。北京将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提上日程,计划在“十四五”时期创建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从强基、扩中、提低、调节四个方面努力探索具有“首都特点”的共同富裕之路。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北京全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极好条件和能力。

《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适时调整框架结构,新增战略报告模块、去除分报告模块,最终由总报告、专题报告、战略报告3个部分共9篇报告组成,分别从历史、热点、趋势角度反映北京高质量发展情况。这主要考虑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分报告的研究思路、研究结论已全面反映在总报告中,分报告的框架结构、研究设计与《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近似。二是前瞻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以来,学界和业界都对这一概念做出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积极探索。《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蓝皮书编辑组积极布局,完成了《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关系》《北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战略》等报告,为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决策参考。

具体而言,总报告梳理了2023年北京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进展、基本成效与困难挑战,以高质量发展内涵为理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和数理模型,基于效率、效益、效益协同三维逻辑从经济、社会、生态、创新、文化、治理6个维度构建共7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2013~2022年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比较分析中国2022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50强的发展水平与相对优势。专题报告聚焦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从共同富裕的内涵出发,阐释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首次构建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与精神有机统一的共同富裕幸福指数。就城乡差距这一融合了收入差距与区域差距的重点问题,基于“物质能量-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多维度研创城乡高质量发展评价分析框架,构建城乡高质量发展指数同时,考虑到数字技术创新是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的重要创新方向,且对社会分配的作用方向暂无统一结论,本书围绕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专题研究。为前瞻新质生产力这一高质量发展在新时期的重要议题,战略报告从创新视角分析新质生产力的要义、核心要素和创新发展路径,提出北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战略,从制度视角明确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困难挑战和对策建议,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所要把握的若干关系。

本书的主要建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6个维度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局,73个评价指标测度北京发展质量。本书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遵循高质量发展政策精神,不断加深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与把握,基于效率、效益、效益协同三维逻辑,对原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高质量发展、创新高质量发展、文化高质量发展、治理高质量发展6个维度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相比原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剔除全国五一劳动奖人数等指标,增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指标后,构建共7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2)将研究对象扩展至2022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50强,极大地增加了数据信息量。(3)筛选高质量发展10强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广州、宁波、厦门、无锡,并以此为对象提炼发展特征。

第二,北京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列第一梯队,社会、治理主引擎作用凸显。本书从经济、社会、生态、创新、文化、治理6个维度评价了2013~2022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高质量发展6个维度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度,并横向对比北京2022年高质量发展情况。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2013~2022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持续提升,由0.656上升为0.914,增长幅度为39.33%,年均增长速度为3.75%。2022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增长率偏低,为0.32%。(2)北京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社会、治理维度发展优势明显,指数年均增速(5.96%、5.02%)远高于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3.75%),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文化维度更有较大发展空间。(3)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广州、宁波、厦门、无锡,高质量发展指数均超过或接近0.700,呈现经济发展迅速、创新能力较强、嵌入全球研发网络、居民消费旺盛、开放程度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的六大特征。

第三,北京6个维度高质量发展均排名前三,创新、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具有绝对优势。研究得出以下六点结论。(1)2022年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为0.968,相比2013年增长幅度为40.30%,年均增长速度为3.83%;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开放提升子维度的贡献率依次为72.83%、15.57%、18.34%和-6.74%;2022年,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低于上海,排名第二,在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效率提高方面排名均位居前五,而在开放提升方面排名相对劣势。(2)2022年北京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0.992,相比2013年增长幅度为107.53%;幸福指数、公共服务、共同富裕子维度对北京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提升的贡献度依次为64.39%、27.32%和8.29%;2022年,北京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低于深圳,排名第二,公共服务和幸福指数子维度均位居前五,共同富裕子维度的排名相对落后。(3)2022年北京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为0.815,相比2013年增长幅度为101.31%;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污染减排子维度对北京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提升的贡献度依次为41.68%、32.51%和25.81%;2022年,北京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低于厦门、佛山,排名第三,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污染减排子维度的排名均位居前五。(4)2013~2022年,北京创新高质量发展指数逐步提高,涨幅为47.84%;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提升子维度共同支撑起了北京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度分别为43.01%和41.51%,而创新产出子维度贡献度仅为15.48%;2022年,北京创新高质量发展指数横向排名第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子维度排名居前二,但创新环境子维度的排名相对落后。(5)2013~2022年,北京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动趋势,2022年相比2013年增长幅度为13.87%;文化资源子维度对北京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提升的贡献最高,文化设施子维度的贡献率次之,而文化产业子维度的贡献度为负;2022年,北京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在文化资源子维度名前茅,而在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子维度排名相对劣势。(6)2013~2022年北京治理高质量发展指数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动趋势,主要是由于2022年受疫情反复的影响,但仍比2013年增长89.06%;基础设施、行政调控和行政服务子维度对北京治理高质量发展指数提升的贡献度依次为22.66%、31.02%以及46.32%;2022年,北京治理高质量发展指数低于深圳、上海,排名第三,基础设施、行政调控和行政服务子维度排名均位居前五。

第四,共同富裕作为多维综合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本书基于共同富裕内涵,阐释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梳理北京市的相关政策动向,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得出以下两点主要结论。(1)创新、绿色、开放发展理念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动力机制:以创新夯实物质基础,以绿色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以开放引导“合作共赢”超越“本国优先”;协调、共享发展理念提供协调机制:以协调谋求群体间合理差异,遵循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2)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包括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物质基础,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完善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以及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不合理壁垒,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本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劳动力多层次供给、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构建资源环境、数据等新要素参与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第五,共同富裕测度分析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书从经济福祉、社会福祉、文化福祉、生态文明福祉、治理福祉五大维度选取48个基础指标,首次构建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与精神有机统一的共同富裕幸福指数,基于熵值法测算了全国31个省份的福祉情况。研究发现,共同富裕幸福指数中文化福祉权重最高(28.95%),其他依次为经济福祉(24.83%)、治理福祉(18.75%)、生态文明福祉(14.62%),以及社会福祉(12.84%);北京共同富裕幸福指数及分指数均排名全国第一。本书总结“北京经验”为:在经济建设方面,完善消费环境,培育新型消费,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社会保障方面,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高精尖文化产业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完善环境应急责任体系,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在政府治理方面,打造一流市场营商环境,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六,北京在国家战略定位中肩负着引领城乡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同时也承担着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的重要任务。本书从物质能量、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等三个维度,选取11项一级指标及32项二级指标建构城乡高质量发展指数,度量北京城乡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各类维度对北京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并与其他省域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1)2011~2021年间,北京城乡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排名保持第一,排名前五的省份相对稳定,包含上海、天津、浙江、江苏。(2)2021年,北京城乡高质量发展指数物质能量维度排名降至第三,但与排名第二的天津差距较小;经济社会维度增加显著,从第四位上升至第一位;公共服务维度排名较稳定,始终分别保持在第一位。(3)北京城乡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从0.447提升至0.523,增幅17.00%;公共服务取代物质能量成为贡献度最高的维度,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维度的增长是总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4)北京城乡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信息发展、能源生态仍需大力提高,收入分配还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综合服务子维度仍需持续提升。本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强化城乡物质能量的平等利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提升。

第七,数字技术创新重塑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各种关系,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带来广泛、持续、深刻的变革。本书系统探讨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利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企业、城市案例资料展开逐级编码,归纳总结出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并分析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和理论逻辑。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数字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并缩小城乡差距,一是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培育高端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二是通过赋能传统生产要素,提升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促进要素流动,进而深化城乡产业对接融合,促进区域生产力提升。(2)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普惠均衡机制、匹配升级机制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科技红利,实现城乡共同富裕。(3)数字技术创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驱动共同富裕实现。在宏观层面,通过优化数字化规制驱动产业转型提质增效、收入分配方式多元化、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以及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产生;在中观层面,驱动构建良性产业生态;在微观层面,深度赋能工业互联网、智慧教育、数字金融、互联网医疗、智慧交通和电子政务等,驱动形成城乡新业态。本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城乡一体化的数字治理制度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数字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数字经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向善价值观引领。

第八,新质生产力根植于时代背景,以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以生产力发展成果支撑科技进步为内涵,为生产力跃升和科技进步提供了新思路。本书从理念层、制度层、操作层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提出新质生产力的五大关键要素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理念层表现为以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跃迁进程,实现战略转型与变革发展;在战略层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数字中国战略;在操作层体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强调技术和创新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生产目标上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个性化程度以及高质量发展,在生产布局上侧重对生产过程的的精细化管理。(2)新质生产力有五大关键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度融入绿色化、打造数字核心及释放人才活力。(3)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路径有:整合式创新跃迁路径、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颠覆式创新跃迁路径。本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释放数据活力,以创新的知识生产方式推进生产力发展;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深化各级科技创新合作;促进数实融合,重点面向数字经济领域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

第九,北京应以十五大战略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贯彻落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书以北京为例,分析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在微观层面,北京应以多元化创新主体战略、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战略、数字化转型战略、绿色化转型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在中观层面,北京应以先导产业发展战略、产业集群战略、培育科技服务业战略、都市圈协同创新战略、市场推动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3)在宏观层面,北京应以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差异化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战略、融合创新战略、开放创新战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筛选和培育具有创新潜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和人才政策优化;整合数字化与产业资源,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创新、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向资源地区集聚;识别、聚焦重点领域,补齐产业链创新链短板,推动落实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第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和内生动力,需要以制度改革打通束缚新型生产要素出现与配置的堵点卡点。本书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必要性,分析现阶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困难挑战及着力点,并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区的对策建议。研究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发挥着辅助畅通科学技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渠道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制度创新。(2)科技创新制度在科技投入制度、科技运行制度、科技评估制度、科技人才培育制度、科技政策支撑体系方面存在有待完善的困难挑战。本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建立多元复合、长效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合理规划资源投入结构,着力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创新活动的组织效率,稳步提升科技运行管理效能;发挥科技评价价值导向作用,提高科技评价的科学性,激发科研人才创新积极性,强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全方位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人才力量;推动政府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强创新投资融资体系建设,转变科研人员观念,构建资源投入政策体系,充分完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

第十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准确把握若干关系。本书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所需把握的重要问题和发展路径,从产业、技术、科研、资源和人才等方面总结出九对辩证统一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把握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关系,有序梯度布局、促进新旧动能转换。(2)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打破交互壁垒、推进耦合共生。(3)把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打通衔接路径、推动相辅相成。(4)把握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关系,释放要素活力、促使前后贯通。(5)把握创新驱动与人才驱动的关系,打通循环链路、发挥双向效能。(6)把握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关系,深化明体达用、实现体用贯通。(7)把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深化数实融合、推进虚实共生。(8)把握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以有为促有效、实现以简御繁。(9)把握国内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集成多方资源、实现内外联动。本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生性优势;深入探索和研究特定的场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目 录

Ⅰ总报告

B.1 北京高质量发展分析报告(2024) 001

一、主要进展与基本成效 /003

二、北京高质量发展评价 /016

三、北京城乡高质量发展评价分析 /037

四、共同富裕幸福指数构建 /042

五、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关系 /044

六、以五种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047

七、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053

Ⅱ专题报告

B.2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要义研究 /065

B.3 共同富裕幸福指数评价报告(2024)/093

B.4 北京城乡高质量发展评价分析(2024)/107

B.5 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研究 /143

Ⅲ战略报告

B.6 新质生产力的要义、核心要素及创新发展路径 /183

B.7 北京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战略 /197

B.8 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研究 /219

B.9 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关系 /229

附录一

北京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 /251

附录二

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指标解释 /256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