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指对于人体病理生理、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是医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推手。临床转化是指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进行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是医疗领域至关重要的两个课题,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将基础与临床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助力心血管领域发展。
2024年11月7-10日,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4)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4)在北京盛大召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俊楠教授进行专访,就“基础与临床结合,打造心血管全新未来”等相关话题进行分享讨论。唐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基础与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未来通过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和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心血管基础与转化研究必将进一步发展。
医脉通: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是心血管创新的基石。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在心血管领域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现状如何?
唐俊楠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我认为基础研究对于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寻找干预靶点至关重要。其可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带来一系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基础研究的开展,科技部、基金委和卫健委等部门均会给与基础研究和临床探索一定的支持。在本届长城会上,还设立了许多基础研究相关的论坛,包括心血管表观遗传论坛、心肌再生论坛和心血管重构论坛等。这些论坛汇聚了相关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为领域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见解。除此之外,在本届长城会上,还推出了一系列有前景的创新成果,为整个心血管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基础。
随着我国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在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心血管基础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尽管如此我国在科研创新思维的构建和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转化方面仍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以逐渐缩小这些差距。
医脉通:近年来,在我国心血管基础与转化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展望未来,您认为我们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以解决这些问题?
唐俊楠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解决目前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是开展心血管基础研究并进行临床转化的主要目标。我国人口基数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进行高危疾病或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探索可逆转或干预疾病进展,改善疾病预后的新方法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者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进行疾病早期筛查的新方法、新型诊疗方式(如新型支架/球囊)、靶向药物探索,以及生物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等的相关研究。在器械治疗方面,“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等一系列国产研发产品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在药物治疗方面,我国在新药研发和老药新用的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事实上,基础研究和临床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实验室中的科学家通常更注重科研创新性,临床医生则往往更注重如何能真正解决临床诊疗中的难题,市场也有其特点。因此,如何推动心血管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仍需进一步探索。
首先,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之间的差距并非个人或单位可以完全解决的,宏观层面的调控同样至关重要。总体而言,从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来完善医生、科学家、工程师等与市场之间的对接,且需要管理机构使流程更清晰。同时,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也有利于发挥各行业优势,以实现成果转化。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家和机构均鼓励进行基础成果转化以解决临床问题,风投机构和监管部门也为相关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
其次,基础和转化研究周期较长,需要给予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工作者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支持,以鼓励开展更多有临床意义的研究工作。
医脉通:据了解,您在本届长城会的“心血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论坛(二)”上进行了题为“心血管疾病进展监测及风险预测:人工智能(AI)的开发与应用”的精彩讲座,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认为“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对基础与临床结合有何助力?
唐俊楠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本届长城会上,我代表团队分享了如何应用AI进行心血管疾病进展监测和风险预测探索的初步结果。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本身也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高危患者难以进行早期筛查、斑块进展和疾病状态难以监测、心衰患者的风险预测和预后管理也存在挑战。结合这些客观存在的临床问题,我们团队利用AI等新技术进行了研究。
在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方面,我们团队开发了细胞外囊泡诊断试剂盒;在心衰预后管理方面,我们开发出了一个操作简单的可视化平台,医生或患者可通过输入12个常规临床检测指标和预测天数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便尽早进行患者干预和调整治疗策略,降低心衰患者的不良预后。
AI的开发和应用对科学研究进展和日常生活均至关重要。智能手表的应用便是AI用于日常生活的一个体现。在基础与临床结合方面,AI有助于:①筛选特定靶点,减少人力成本;②指引研究方向;③筛选高危标志物,构建临床评估模型;④与可穿戴设备或智能监测平台对接等。未来,AI的应用或可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管理,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专家简介
唐俊楠 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学部副主任、心内九病区主任
从事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开展心脏损伤修复的基础转化和主动健康研究
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 Biomed Eng、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系统研究成果,主持多项国家级、省厅级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3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医学教育优质课一等奖
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研究型医院研究型人才、河南省青年科技奖等
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Fellow(FACC)、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精准医疗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河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心血管代谢联盟秘书长、J Cell Mol Med副主编、Circulation Research编委等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