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语:

近年来,欧盟加大了对供应链安全的审视,并频繁强调摆脱对华经济依赖。然而,尽管欧盟对华贸易限制持续升级,双方在几乎所有进口商品类型上的相互依赖却未减反增。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间,中国仍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且在新能源等战略性行业中,中国仍旧是难以取代的参与者。‍‍

美国独立研究咨询公司荣鼎咨询集团(Rhodium Group)的研究报告指出,欧洲对中国进口商品依赖加深主要有以下四个关键原因:一是对中国清洁技术进口的开放性;二是由于能源价格高企,欧盟对中国化工品进口需求增加;三是因为美国和日本在低技术产品进口结构多元化方面进展较快,部分中国商品分流进欧洲市场;四是由于欧洲缺乏“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未让企业重新审视其制造和采购网络。

报告指出,从长期来看,欧盟会因为内外部因素推进供应链多元化,但就短期来看,其对华进口依赖将进一步加深。‍‍‍‍‍‍‍‍‍‍

*本文作者:

Agatha Kratz ,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副主任,主要负责与中国相关的研究项目。

Camille Boullenois ,社会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副主任,专注于中国经济体系、产业政策和市场改革的分析。

Jeremy Smith,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中国业务团队的研究分析师,专注于中国经济增长动态及其全球经济互动的研究。

过去的七年间,美国不断深化贸易、进口和投资多元化战略,日本也在推动对华经济“脱钩”。然而,欧盟却进一步深化了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出现差异‍‍‍‍‍‍‍‍‍‍‍‍‍‍‍‍‍‍‍

自2017年以来,美国整体进口中(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中国商品占比减少了8.4个百分点(见图1),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越南和墨西哥等国的商品。尽管美国进口仍然部分依赖中国供应链,甚至涉及中国商品转运,但总体而言,其进口来源结构已有显著变化。

同一时期,日本也逐步减少了中国进口的比重,尽管在新冠疫情期间曾出现短暂反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2014-2023年中国产品在部分国家(地区)进口产品(不含石油与天然气)中所占比重(单位:百分比)

2017年至2023年间,中国商品在欧盟进口中的比重增长超过了其他国家(见图2)。除中国外,没有其他非成员国占欧盟进口总额的比重增长超过0.5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2017年至2023年,非欧盟国家在欧盟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不含石油和天然气)(单位:百分比)

当然,欧洲有其特殊性。欧洲各国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程度远低于美国或日本,因为欧盟国家之间的内部贸易量庞大,就像美国各州或中国各省之间的贸易一样。

然而,如果将欧盟视为一个整体,并考虑其与非欧盟国家的贸易,可以发现欧盟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在过去五年中有所增加,从2017年的22%上升到2022年接近27%的峰值,然后在2023年稳定在25%。

2019年,随着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施加关税,欧盟对中国进口的依赖首次超过美国,甚至逐步接近日本与韩国的水平。

经合组织(OECD)的贸易增加值(TiVA)数据也显示了类似的趋势(见图3)。欧盟最终需求中中国贸易增加值(TiVA)的贡献比例从2017年的13.6%增加到2020年的17.3%,迅速接近美国的水平。相比之下,美国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对中国贸易增加值的依赖程度基本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中国的贸易增加值(TiVA)对各国最终需求中的贡献比例‍‍‍‍‍

最后,从2017年到2021年,欧盟对外制造业FDI存量中中国的占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见图4)。

荣鼎咨询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欧盟制造业FDI持续流入中国,并在2024年第二季度创下欧盟绿地投资的历史新高。而在过去几年间,中国在美国制造业直接投资存量中的占比缓慢下降。

简而言之,过去六年间,欧盟在进口、中国外贸增加值占比以及投资方面对中国的依赖有所增加,这与美国和日本的趋势形成对比。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研究显示,在过去五年间,美国制造业商品的采购来源显著多元化,而欧盟制造业进口在总体上却变得更加集中于中国。这一模式在低技术和高技术产品领域均成立。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在分析欧洲对中国关键进口依赖的历史变化后指出,在过去20年中,欧盟对中国进口的依赖显著增加,尤其是在电子产品领域。

另外,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一项独立研究也指出,美国和日本已减少从中国进口中间产品的比例,而欧洲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却显著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 2017-2023年中国在欧盟、美国以及日本对外制造业FDI存量中的占比

为什么‍‍‍‍‍‍‍‍‍‍‍‍‍

既然欧盟、美国和日本都在减少对华经济依赖,为何近年来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以及投资依赖反而在加重?

原因一:中国驱动的绿色转型

解释差异的一个方法是分析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实施首轮关税的前一年)以来欧盟对中国依赖度增长最多的产品类别(见图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至2023年,对中国在欧盟进口份额增长贡献最大的十种产品类别‍‍‍‍

电池和电动汽车(EVs)助力中国在欧盟进口份额增长了超过三分之一,这反映了中国在这两个领域不断增强的竞争力。事实上,中国电池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电池进口中所占份额均有所上升(见图6A),但欧洲的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地区(见图6B)。

太阳能电池板的进口数据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美国和欧盟进口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都出现了增长,但欧盟增幅显然更大(见图7A和图7B)。

欧洲在推动绿色转型政策方面的早期布局,可能解释了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在电池领域,欧盟缺乏足够有力的本土竞争者,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吸引此类生产商落户的产业政策。因而在这一时期,欧洲对中国清洁技术进口的更大开放性。

相比之下,美国加征的关税和《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中的条款,使得中国清洁技术制造商向美国出口变得更加困难,或成本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A 2016-2023年中国电池在特定国家/地区中所占的的市场份额(单位:百分比)

图6B 2016-2023年特定国家/地区从中国进口电池的价值 (单位:十亿美元)

图7A 2016-2023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在特定国家/地区中的市场份额(单位:百分比)

图7B 2016-2023年特定国家/地区从中国进口太阳能电池的价值(单位:十亿美元)

原因二:能源危机

欧洲与中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另一原因是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欧洲能源成本的飙升,使从中国进口这些化工产品比本地生产更具吸引力。同时,中国化工产品产能的快速扩张降低了其价格,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在出口市场的份额增长。

上述两大因素加剧了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其中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关键化工产品进口总额在2020年至2023年间增长了两倍以上(见图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 欧盟对中国的进出口及化工品(包括有机化工品、无机化工品和化肥)的贸易收支情况(单位:十亿美元)

原因三:没有足够广泛的关税壁垒‍‍‍‍‍‍‍‍‍‍‍‍

可以进一步探讨哪些领域美国和日本实现进口多元化,但欧盟却未能做到(见图9)。对美国和日本供应链多元化贡献最大的行业包括服装、鞋类和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行业。

在这些行业中,中国的全球出口占比早在贸易战之前就已出现结构性下降,因为中国正尝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尽管欧盟也瞄准了与美国和日本相似的市场(如越南和孟加拉国),但转移速度明显滞后。自2017年以来,美国和日本迅速实现了电子产品进口的多元化。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产品在欧盟进口中的占比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领域通常被认为比绿色技术等的战略重要性要低。

政策也可能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自2018年起,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多种消费品(包括部分纺织品、家具和消费电子产品)加征关税,这促使生产和组装从中国转移至墨西哥、越南和孟加拉国等第三国。

而日本则通过补贴政策,向国内企业发出强烈的政治信号以鼓励其生产和进口多元化,以及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这些推动了其供应链多元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 2017年至2023年中国在美国和日本进口份额下降的主要产品类别

原因四:生产回流与近岸外包

仅关注贸易数据会低估一个事实:在中国于欧盟市场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欧洲也在增加本地生产。欧盟成员国正从非欧盟进口国中抢占了市场份额。

美国的贸易多元化主要得益于墨西哥、越南和台湾等外部市场的参与,但在半导体等领域,美国的本地生产大幅增加。

在欧洲,进口多元化的策略也许要某些成员国(尤其是中东欧国家)的生产能力提升,这些国家在制造业吸引力方面与东盟或墨西哥有相似之处。例如,在电池行业,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已成为重要参与者,其在欧盟电池进口总额中的份额从2017年的7%上升至2023年的35%。

虽然这并未改变过去五年间欧盟对中国进口依赖上升的事实,但至少表明欧盟的“友岸外包”活动比整体贸易数据所显示的更为活跃。

雷声大雨点小的欧盟政策

实际上美国与欧盟在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制造业部门对中间品进口的依赖程度方面都很相似。而且这两大经济体都是汽车、电池、太阳能光伏等的主要进口国。

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2017年至2023年间,欧盟与美国在对华经济依赖度上的不同趋势主要源于政策差异。

表面上看,欧盟和美国的官员都对过度依赖中国进口表示关注,但政策反应截然不同。

一方面,美国比欧盟更早采取了行动。

美国在2018年就实施了第一波对中国的重大关税措施,远在欧盟将“去风险化”定为政策目标之前。

此外,美国拥有更加有力的“胡萝卜与大棒”政策组合。

“胡萝卜与大棒”包括出口管制、产业政策支持和信息通信技术安全措施。特朗普时期的关税就是例子,这些关税将中国商品出口到美国的实际关税税率提高至11%-12%,影响了约三分之二的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相比之下,欧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措施——针对中国电动车的调查,仅覆盖了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约2%。

近年来,欧盟和美国都推出了重大的行业支持和脱碳计划。然而,美国的举措伴随着严格且具有约束力的条件和机制,旨在推动相关供应链的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而欧盟在推动关键原材料和清洁技术多元化方面的主要监管框架——《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和《净零工业法案》(NZIA)——仅针对的是欧盟清洁技术的制造、原材料的开采等环节设定了非强制性的目标。

最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在监管层面非常强硬,且两党已形成共识。这种政策氛围向美国公司发出信号:如果不尽快调整其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就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

《生物安全法案》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该法案将禁止美国联邦机构从某些“关注中的生物技术公司”采购或获得生物技术设备,也禁止与任何在执行联邦合同中使用此类设备的实体签订合同。尽管该法案尚未由国会通过或签署成法,但它已经足够影响部分美国公司,使其重新审视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关系。

2024年10月,据报道,作为受影响的上市公司之一,无锡药明康德正在考虑出售部分美国实验室和制造厂,以应对日益加剧的监管压力。

日本则是另一个政策驱动多元化的成功例子,其主要通过正向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降低风险。与欧盟类似,日本的“去风险化”策略并未明确针对中国,日本“海外供应链多元化支援”和“针对供应链对策的国内投资促进事业费补助金”都为将运营迁回日本或将生产转移到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

此外,日本吸引半导体和电动汽车等关键行业投资的补贴金额远超欧盟。总体来看,到2030年,日本预计将发放约650亿美元的补贴以支持半导体行业,而美国为570亿美元,欧盟仅约90亿美元。

下一个五年‍‍‍‍‍‍‍‍‍‍‍‍

2023年,中国商品在欧盟进口(不含石油和天然气)中的份额较2022年的峰值下降了近两个百分点。这是否预示着长期趋势的转变,还是仅仅是2022年中国出口价格异常高企后的短期调整?

从短期来看,欧盟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可能会进一步加深。

中国经济的疲软将延续消费与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可能使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更加明显。作为全球主要市场,欧盟将成为这些中国出口流向的主要目的地。此外,特朗普此前承诺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60%的关税,无论这些关税按何种幅度实施,最终都将导致部分中国出口转向欧洲。中国的关税的反应,包括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将加剧这一趋势,提高将制造业或采购转移至其他新兴市场的成本。

预计欧盟委员会将实施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然而,由于欧盟在短期内仍倾向于使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内措施,而这些措施通常需要聚焦于特定行业,欧盟将优先保护那些对附加值和就业贡献较大的行业,如化学、机械和部分清洁技术设备,其中包括电动汽车(EV)。

相较之下,欧盟当地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行业,如纺织、家具和电子产品,可能会继续保持开放,且由于越南、孟加拉国和泰国等出口中心将把生产能力转向美国市场,欧洲可能比以往更加依赖中国。

从长远来看,欧洲可能会重新转向供应链多元化。

过去五年,欧盟将可能瞄准对中国进口商品依赖增加的商品类别。欧盟已对在欧洲风能领域活跃的中国企业启动了反倾销调查。如果欧洲的电池企业继续面临财务困难,欧盟委员会可能会考虑采取更多针对电池进口的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份额。

除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外,欧洲可能还会通过更严格的法规和公共采购标准,推动供应商多元化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例如,立陶宛和荷兰已出台法律,考虑禁止在风能和太阳能项目中使用某些中国技术和产品。再如《净零工业法案》(NZIA)和《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允许在公共招标中引入供应链韧性标准,这实际上可能限制中国供应商参与欧洲的部分公共采购合同。

总体而言,欧盟在推动欧洲制造业和进口多元化方面虽面临一定困难,但并非不可实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其施政纲领中承诺为增强欧洲竞争力的关键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法国等成员国长期倡导加大对欧洲工业和创新的财政支持。

此外,欧盟的贸易多元化进程或将因美国、日本和中国自身的多元化举措而进一步加快。随着投资持续流向东盟及其他地区,这些地区的生产能力将不断增强,从而在长期内使欧洲企业更容易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进行采购或布局生产。

本文编译:周浩锴 IPP新媒体编辑‍‍‍‍‍‍

特朗普政府的中国挑战|IPP全球智库纵览

特朗普2.0:东南亚将迎来什么?|IPP全球智库纵览

美国印太联盟的现状与命运|IPP全球智库纵览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