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自闭症行业观察

作者:大八

几天,有朋友托我给他推荐几家所在城市的机构。“孩子确诊后,各个机构都给我打电话,挑花眼了……”

说实话,这真不好推。问了一圈当地的朋友,似乎没有特别像样的。加上自己没法实地调研,不敢贸然让家长去试错。

最后只能跟朋友建议:不在意钱的话,就去口碑不错的大机构,看看能不能遇到好老师。但是,一些小而美的工作室,性价比很可能更高。

我在这个行业从业十年之久,越来越觉得不能迷信大机构,但小机构和工作室也有问题,那就是口碑未经市场的全面检验。这就能使得很多不错的老师湮没在流量里。

为了给家长们在选机构和老师时有更普世、深入的参考,接下来我会分几篇去讲如何辨别大机构、小机构、工作室、专家的含金量,怎么选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机构,争取让各位把钱花到实处。

今天,先讲讲为什么家长要警惕大机构。

实不相瞒,随着资本进一步癫狂扩张,很多大机构只会诱导家长花更多冤枉钱

01

大机构的最大问题

大机构的优势自不待言。

有品牌,有知名度,有市场规模,外加各路专家光环加持以及营销造势,很容易赢取家长信任。

但缺点也很明显,通常这类机构收费不低,每个月过万是底线,一年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堪比奢侈品消费。

只不过,忽视效果和性价比,在孤独症行业为品牌买单,还不如去买一个名牌包。

名牌包起码保证了真材实料,看得见摸得着,提供给用户的服务也更周到,宾至如归VIP。而且只要你愿意,包就永远在那里,背腻了可以投到二手市场卖掉,部分经典款还能保值。

但教育类服务,无法客观衡量品质,产品(老师、课程 )好坏、合格与否几乎都由机构定义,对家长的服务不是PUA充值续费,就是砸金蛋送福利,变着花样喊你“老带新”。

家长原本希望花钱能买到专业服务,以为越贵含金量越高,实际并非如此——家长在大机构交的学费,很多都为过度营销和管理失控埋单了。

家长最看重质量,机构却最热衷走量。大家的目标南辕北辙,最后就耽搁了孩子。

拿营销而言,知名度可不是免费午餐,背后都得花钱养团队、买广告、做投流、刷好评,不然怎么做到让你网络一搜“孤独症”,就是一些机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软文呢?

本来流量就越来越贵,而行业越来越卷,机构分支越来越多,各个品牌早就杀红了眼,花大钱投流已成为其赖以生存的手段,颇有饮鸠止渴的意思。至于放出去的血,当然得从家长身上把羊毛薅回来。

同时,大机构的扩张速度超过师资培养水平的话,老师的培养与晋级底线越来越低,原来两三个月才能培训一个新老师,现在入职个把月就能带三五个孩子。

而显然,这个行业的人才培养是快不起来的。

为了迷惑家长,有些机构甚至效仿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营销策略,新手一上来就是“中级老师”起步,简直把家长当猴一样耍。

再就是督导,也同新老师一样被催熟。

督导的主要工作,是为孩子设计合理的干预计划并确保计划被有效执行,为干预保驾护航,然而在扩张的压力下,原本的专业担当被逼成销冠。为了给机构做营收,以提高自身收入,很多督导使劲浑身解数,哪有心思再认真研究手头的个案?

当专业团队沦为销售导向后,督导老师接的个案早已远超负荷,把A孩子的计划改改抄到B孩子身上,对C孩子的策略挪到D孩子身上,早已在一些机构心照不宣。更有甚者,孩子上了一个月的课,老师却他们的名字都没记住。

何谈专业?

02

无序扩张必须管理混乱

老机构无序扩张搞内卷,还会带坏新机构。

因为大多数新机构,都脱胎于老机构,有很多直接是老机构的分店。

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新机构创立初期,通过信息差和品牌效应在当地收割了第一波客户后,也会很快染上老机构的病,很快走向平庸和衰落。

这个行业很考验良心,又是劳动密集型,还要提供繁重的服务,如果被野心和欲望驱使着拼命提速,肯定会一团糟。

那么,不火速扩张不行吗?还真不行。

从人性的角度看,简单粗暴,跟市场比速度,要比练好内功、刮骨疗伤容易得多。

本来,当品牌做到一定程度后,比拼的不再是噱头和营销,而是管理的精细化和有效性。

但孤独症行业现在有谁还能真正赚到精细化管理的钱?大肆扩张,收资本的热钱,割家长的韭菜显然更有效率。

至于家长、孩子和一线老师,从来不是资本考虑的重点——菜农会在乎韭菜的疼痛吗?

上面说的还是做直营的,专业虽不断被稀释,但多少还有点点点点底线。那些搞加盟赚快钱的,则更加速成,内部隐患与专业低下的程度可想而知。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一再强调,扩张太快,人员流动性太高的大机构,不值得信任,家长要躲开,秉持专业信念的老师也要警惕,大家的职业生命很容易折损在这里。

不过,大机构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不敢给家长搞伪科学疗法,至少不会把一个家庭坑进沼泽里,最多花钱买到的服务不等值罢了(这时候机构会配套给家长做“预期管理”,给干预的低质盖上遮羞布,PUA家长反思自己的原因)。

所以我在文章开头才会对那位朋友说,不在意钱就去大机构,品质虽然欠佳,但起码无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提供几个小Tips,以助家长在咨询大机构时避开对方天花乱坠吹嘘体系和专家的套路 ,只问实的,不扯虚的:

1、当下机构里这些老师都是啥时候毕业的,培训了多久,带过多少孩子?

2、当下机构里的主负责督导是谁,是出差还是常驻?从业经验有多久?擅长什么内容?曾经1对1实际带过多少个孩子,都什么类型的,效果如何?

3、主负责督导在这家机构同时带了多少名个案?是否还兼顾其他区域或城市机构的个案,总计多少?请问他每个月会花多少时间在1名孩子身上,他的工作日志能否给看看?

4、请问安排什么老师来给孩子上课,背景、经验是什么样的,该老师的长处和上课风格、特点?带过多少个案,什么类型居多?

5、当下机构的老师在本机构平均工作年限是多少?

6、如果干预中途老师或督导离职/调离,你们会如何做衔接,找什么样的督导、老师来对接?如果因督导、老师调动导致孩子干预受影响,请问会赔偿吗?如何赔偿?退款流程是什么样的,比例、时间怎么安排?

……等等。对大机构,就用类似的问题抽丝剥茧咬紧追问,其余的自吹自擂一概当参考,听听就过了。

而且你完全可以要求跟该机构的督导做直接沟通,把这些问题都丢给对方,看机构整体如何回应,是闪烁其词含糊不清扯大词、拿机构的规章流程当挡箭牌,还是大大方方坦然又坚定,问完你心里的感受就八九不离十了。

题外话,机构接待人员的水准(对专业的认知、谈吐表达等)也是该机构专业、规范与否,包括价值观的折射,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