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近日,财政部公布了1到10月的财政收支情况。

数据显示,全国一般预算收入同比下降了1.3%。其中税收收入下降了4.5%,非税收入同比大增了15.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大增意味着什么?

当前财政一共有“四本账”,第一本账,也就是最重要的收入就是一般预算收入,包括税收和非税收入。

税收很容易理解,非税收入则包括行政收费、罚没收入、政府处理资产收入等。行政收入等项目相对稳定,波动性比较大的主要是罚没收入。

所以,非税收入逆势大增,主要是各种罚没款多了、处理资产多了。罚没款多了,是最核心的原因。

政府的第二本账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卖地收入等;第三本账是社保收入,这是专款专用的;第四本账是国有资本运营收入,从数量上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非税收入逆势增长这么多?它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占比达到了什么水平?

下图是我们根据财政部公开数据,整理的2009年以来非税收入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开数据只能追溯到2009年。可以看出,今年1到10月的非税收入占比是2009年以来最高的。

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是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的一年。那一年的非税收入占比明显反弹,2010年就下降到了11.9%。但随后一路走高,并在上一轮楼市最低迷的2015年前后首次突破18%。

2016年到2018年楼市启动,非税收入占比逐步下降到了14.7%。疫情+房地产拐点,再次引发了非税收入占比的大反弹,在2022年和2014年再次突破18%,并在2024年创出历史新高。

总之,当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房地产偏冷的时候,非税收入占比会反弹,并创新高。房地产启动,楼市显著回暖的时候,非税收入会降低。比如疫情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上半年,虽然经济有压力,但楼市是比较火爆的,非税收入占比也比较低。

翻译成白话就是:房地产一旦偏冷,政府卖地收入下降、税收增长乏力,地方就会加大罚款或者处理资产的力度。

无论是加大对企业罚款,还是加大处理资产的力度,都显著的负面效应。前者让企业家预期变差,甚至导致企业外迁或关门;后者则压低了资产价格——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时候,各地政府反而集中卖房子,效果和影响可想而知。

下图是“经济观察报”整理的,部分省市2024年上半年非税收入的数据,可以看到,相当一批省份非税收入占一半预算收入的比例超过了30%,福建甚至超过了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说明,在经济下行期、土地财政低迷期,地方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加大了罚没力度。

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的复苏——乱罚款不仅加大了企业的负担,还打击了企业的信心,甚至引发企业关闭、外迁,对地方经济有“杀鸡取卵”的效应。

对此,国家也有明确表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懂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最近国家新增了6万亿地方债额度,推出了累计12万亿规模的化债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地方的燃眉之急,避免多米诺式样的紧缩效应。

所以,当房地产出现拐点,就会显著拖累经济,让财政出现拐点;虽然通过多发地方债、国债可以缓解这种压力,但持续时间不能太久。太久了,就会让政府杠杆率(负债率)快速上升。

解决的办法只能是:

第一,让房地产市场赶快回暖,让这个含税率最高的行业继续为财政、为经济增长拉车。这是最近楼市利好不断的根本原因。

第二,体制内精兵简政、严打腐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改善营商环境。

第三,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有可能给员工增加收入,或者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或者考虑搞全民消费券,每人每年1500元消费券,12个月内必须用完,可以连续搞2到3年。

第四,改善民企、外企的预期,鼓励他们立足国内、扩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