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多方协作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

来源| 聚美丽
作者| 沐 沐

如今,国内化妆品行业正朝多维度、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发展,尤其是与医美的跨界交融更备受行业关注,而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愈来愈成为行业高度跨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但科技创新之路并非坦途,在来自医美等领域的创新前沿技术向化妆品渗透的过程中,成果转化便是最难突破的瓶颈之一。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应用?与此同时,在技术成果向各方转化的各个阶段,亦存在知识产权泄露以致被他人侵犯的潜在风险。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又该如何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确保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近日,由尚海医生集团、APAMA亚太医美协会主办,ASLMS美国激光医学与外科学会协办的2024医学美容创新与转化大会分论坛——技术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论坛,邀请了来自医院、企业、投资方的权威专家与学者,就如何搭建从前沿科学到市场转化路径,以及如何在转化进程中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等系列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各方角色

近年来,行业端一个明显的变化:珀莱雅、上美等头部企业已经明显从营销驱动向研发创新驱动转型,讲更多研发的故事;红人、KOL的运营模式,也慢慢向寻求专业机构、专家学者背书方向发展……对此转变,一个必须正视的行业趋势是,“产业企业的竞争要素逐渐向科学偏移,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磐缔创投创始合伙人屈红林如是说道。

而在跨领域融合的当下,又该如何更好的协同合作以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学术届与企业界的双赢?在屈红林看来,跨领域协同创新的前提是,需要准确把握创新者的定位。比如,在创新价值链中,皮肤科医生就有以下几种定位:未满足需求的发现者、解决方案的共创者、解决方案的验证者,以及解决方案的推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磐缔创投创始合伙人屈红林

通过准确定位,也就明晰了企业与医生、学者之间合作创新的流程。首先,由医生提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随后,基于这一临床需求,找到合适的专家去共创,其中涉及两个关键思想实验,一是技术解决方案是不是行得通,二是技术解决方案要依托专业团队去发展完善。最后,企业参与,融入产业发展。

然而,科技创新并不是目的,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或引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才是目的。正如乔布斯所言,“技术不是为工程师而生,而是为应用而生。”即便科技再先进,若无法转化落地,也只能沦为脱离市场的虚幻和自嗨。

在接受聚美丽的采访时, 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兼主任Walfre Franco就从欧美科技转化生态的视角出发,介绍了科技转化的必要性:“学术中心非常善于发现和开发新事物,推动基础科学发展,但没有能力制造产品,所以需要联合企业进行推广和销售。然而,基础科学通常不会考虑商业化和市场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会需要科技转化,即基础科学—科学转化—市场思维的科学过渡。”

以Wellman光医学中心为例,所有的研究人员都在思考如何解决很多技术转化方面的问题。有了交流才能为患者服务,没有交流就无法知晓患者的需求。因此,这也是科学转化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兼主任Walfre Franco

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模式探索

事实上,作为欧美创新与转化生态高地的代表,Wellman光医学中心在技术转化模式上的探索,对于国内的产业转化而言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在本次论坛主题为《PBM在抗衰及微生态领域应用展望》的圆桌论坛环节, 磐缔创投合伙人杨可逸介绍了Wellman技术转化模式的演变,“在Wellman Center发生过两次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第一次技术发明发生时,Wellman很多专利技术主要以转让或授权的方式给了产业端。但到第二次里程碑技术突破后,研究者就开始探索与企业共同成立或孵化新公司,以股权的形式参与成果转化的模式,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磐缔创投创始合伙人杨可逸

身为这一转变的部分亲历者,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Wellman光医学中心王莹对此作了深入分析,“专利转让的方式导致许多技术在向企业转化时出现夭折或被埋藏,很多科研工作者在注意到这一弊端后,慢慢开始直接介入到企业的成果转化过程中。”

这种技术转化模式大致可概括为,科研工作者主力做科研,企业主力做产品,双方互相合作。不过,由于缺乏企业运营模式等经验,科研工作者过多的介入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目前这种模式还在持续摸索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Wellman光医学中心王莹

此外,在本次论坛上,屈红林也从他的视角和经验提出了行业对于整个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种态度,及他的思考:

一是有钱不问出处,价高者得,把转化当做专利销售。这种情况现在依然很普遍,但并不合理,还是需要对技术转化做基础的判断。

二是考虑技术转化的迭代和综合效益。即,需要考虑科技成果转化后能不能激活产业,甚至带动一个产业的技术迭代,最终回馈于社会。

三是像建立学术影响力一样,建立长期的转化影响力。如何建立在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力,相较于欧美研发高地的生态,中国的大学、医院等机构和学者还有一定差距。

屈红林看来,转化不仅仅是专利售卖,甚至可以说是科学生命的播种机,能够推动整个科研生态,随之激活产业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

一方面,转化是制高点,能够凝聚人才服务于社会,去追求超越盈利和金钱之上的责任与价值。优秀的研发机构一定有这样的使命,而且有这样的号召力。

另一方面,转化也是跨界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无论科技文化信息如何变化,医生、学者想用自己的技术成果服务于病人、服务于社会的愿景都是一致的。

强化多方协同,跨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尽管深知技术转化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当下的行业现状却是,我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最终只能“沉睡”在象牙塔里,科技成果与产业化落地之间依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然而,虽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已成行业共识,但国内仍然有一些企业成功实现产业转化,比如,巨子生物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胶原蛋白并成功产业化,福瑞达生物近期以生物合成技术成功实现了新原料“王浆酸”的产业化转化……

面对诸如上述实现产业转化的企业,我们不禁发出疑问,成功实现产业转化的案例都有哪些共同点?技术转化的最好方式又是什么?

对此,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Wellman光医学中心教授戴天红结合自身经验给出了回答,在他看来,若想要技术成果朝着转化的方向走得更快一点,团队里面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比如说基础科研的医生、工程师等,需要大家共同合作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Wellman光医学中心教授戴天红

来自MGH Wellman光医学中心的教授Joshua Tam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通常在美国,在谈到技术转化时,我们倾向于认为技术是更重要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当技术转化达到一定规模时,项目和所拥有的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实际上,在进行技术转化时,科研工作者是以技术顾问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去的。在这一过程中,要基于企业的需求是什么,科研工作者的技能在哪里,从中探索更好的产业转化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Wellman光医学中心教授Joshua Tam

虽然近两年随着行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日益重视,有部分企业成功实现产业转化,不过,能够真正实现产业转化者还多集中于头部企业。放眼整个科技转化生态,中国相较欧美国家仍有不小差距。

比如,Walfre Franco就告诉聚美丽:“在中国,基础研究、转化机构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并没有美国那么强大,但中国市场潜力巨大,需要的是有人开始把研究中心、学术中心、投资者和产业界等联系起来。”

从国内医疗机构的科技转化现状出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九院)学科规划处许锋也同样表示:“从国内医院的技术转化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成果还是停留在发表论文这件事情上。当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跨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学科规划处许锋

科技成果产业化,首先要有可以产业化的成果。但国内的技术成果转化路径大多是从成果端出发,有了高端的技术成果即想转化为产品,实现商业化,但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土壤,即成果得以实现转化背后所需要的产业基础与市场需求的了解。

像经典的斯坦福大学模式,从一开始的理念就是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普遍接受的工业产品,而深耕医学成果转化工作的许锋也是这样认为的:“在科技创新的最初阶段,就要筛选出有意义的需求,形成可能落地的创新发明。我们做的研究一定不是简单的,一个研究接着一个研究这样做加法,而是要学会做减法,在若干个想做的事情当中挑出来哪些是可以落地的。”

然而,要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除了注重成果转化背后所需要的产业基础,以及符合市场大众的需求之外,还需要多方通力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从医生的角度出发,许锋就如何与企业合作共同促进成果转化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首先,她认为,有了成果之后,医生要放下身段向企业等准确传达出研究成果的相关信息,而不能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讲科技创新。

与此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创造与相关方的交集,满足双方需求,只有这样,科技成果落地的可能性才更大。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与企业等合作的过程中,还要符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自然规律,即把科技成果转化放到台面上,光明正大地来做,不断让这样的技术转化生态变得越来越好。

对于医学创新转化流程复杂、周期长难题,许锋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审批流程并不是不是制约成果转化的真正因素,反之,这些审批流程可以保障成果转化尽可能少地出现问题。而如何激发医生的创新活力,去做真正有创新价值的研究,并与企业更有效的合作共创,才是促进成果转化的关键。”

如何打赢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上的知识产权守护战?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除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多方协作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也要加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一环,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归属不清晰、运营能力弱等,都严重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实现。而纵观中国知识产权生态,侵权问题仍旧十分严峻,伤害广、维权难是行业普遍现状。

比如,华东医药旗下伊妍仕、谷雨春生物旗下塑妍真两款少女针专利之争;福瑞达与辉文生物关于化妆品原料——“银耳多糖“的亿元索赔案;嘉兴市中某化工公司、上海欣某新技术公司与宁波王某科技公司等侵害香水原料“香兰素”技术秘密纠纷案等……

基于此现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刻不容缓。但身处跨界大融合的产业变革时代,各方又该如何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确保创新转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为此,屈红林从他的视角和经验提出了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论:

一、知识产权保护从哪开始?应从交易对象或者合作伙伴的尽职调查开始,深入调查其知识背景,观察价值理念是否相契合;了解经营历史,有没有通过做科研获得过红利;明确合作动机,是想要技术还是专家机构站台。

二、一个技术的保护和升级分为哪几个节点?按价值梯度从低到高,可分为5个节点,即一旦说出来别人就可能执行的知识、独立完成的专利、必须依赖知识发明者才能落地的知识、跨学科跨领域共创形成的成果,以及有转化方法论、有产业化资源和运营资源的高级别转化活动

三、高级别转化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分为哪几个层级?大致可分为3个层级,按价值从低到高依次为专利保护、优秀合作生态保护和研发中心品牌保护

就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许峰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着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不仅要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还要知道保护什么,怎么保护,确保保护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当下,如何做一个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连续两年高居《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榜首的医疗机构,上海九院便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向业内提供了打造高质量知识产权的范本。以此为例,许锋就上海九院如何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作了分享,“通过牵头多家医院,我们致力于将知识产权管理打造成一个专一性很强的工作,涵盖职责文件的管理、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获得等。”

综合来看,行业高度跨学科融合发展,离不开创新与转化,也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建立中国科技转化生态,跨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死亡之谷”,如何用好知识产权这一“跳板”,以知识产权之进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速,是未来行业将持续探究的时代命题。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沐沐
责任编辑:木头

看完不妨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