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中写道:“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

反思,就是回望自己的过去,对过去自己的所言所行、处事方式等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得到认识与启发。

经验的积累,又为人生的下一步做好铺垫。

曾国藩每一次重大的反思,都会让命运走向一个新的起点。

第一次重大反思:秀才考试

曾国藩历经七次考试,才考中秀才。在第六次考试成绩出来后,他的考卷被当作反面教材公之于众,说他的文章文笔还可以,却文理欠通。

这件事对曾国藩的内心冲击很大,他将自己关进书房,进行反思。

他回想自己考试的经历,想找出自己为何会屡考屡败的原因。“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曾国藩终于得出原因,原来自己文理不通的原因,是因为父亲的教学方法存在瑕疵。

曾麟书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让曾国藩死记硬背。曾国藩用此方法学习,基础是打得很扎实,文章却写得没有大局观与气势。

曾国藩找到原因后,立马开了窍,此后在自己的劣势上加倍努力。在第七次考试时,他终于考中秀才。

从此,曾国藩再也不像考秀才那样屡考屡败,像开了挂一样,从秀才到翰林考试,都一路顺畅,再也没有受到大挫折。

第二次重大反思:学做圣人

曾国藩来到翰林院后,看到优秀的人博学多闻,阅书广泛,行为举止有着儒雅之风。

对比之下,他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缺点,瞬间感到自卑。为了完善自我,他在三十岁之际立志做圣人。

学做圣人,曾国藩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写日记。这个方法是唐鉴告诉他的,并且,唐鉴还让他学习倭仁的写日记方法。

曾国藩传》中写道:“记日记最主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在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写日记是曾国藩对自己人生反思的形式。曾国藩一直坚持写日记,而且日记还会让家人朋友看,让他们一起监督自己。

曾国藩立志做圣人后,每日反思,每次反思后都在不断完善品格和言行。

第三次重大反思:蛰伏两年,藏起锋芒,再次出山

曾国藩辛辛苦苦创立闻名的湘军,期待可以建功立业,却因为被其他官员排挤,处处受阻。

他父亲去世时,被咸丰皇帝拿掉兵权,让他在家守孝。

曾国藩回到家中两年,刚开始时脾气暴躁,总是骂人。后来,他反思自己,并开始让朋友给他提意见。

曾国藩认识到,自己在官场不顺利,有别人排挤原因,自己也有原因。

在别人眼里,他傲气,刚愎自用,处事过刚。他不仅得罪了咸丰皇帝,也得罪了大大小小的官员。

正因为他锋芒毕露,别人总是排挤他,在咸丰皇帝面前也说他的不好,导致咸丰皇帝更加轻视他。

书中写到,曾国藩通过反思,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当咸丰皇帝让他再次出山时,他立马答应出来。而这次出山,曾国藩藏起锋芒,与光同尘,隐入众人中,对咸丰皇帝也没有以前那样直来直去,终于将以前的局面改变。

这次出山,曾国藩待人接物风格改变,在官场比以前明显顺利很多。

曾国藩一生中,通过反思自己,不断地冲破重重障碍,直到功成名就。

反思,可以让人在困境中得到破局的方法。

反思,可以让人看到自己劣势,不断地完善。

反思,可以让自己前行中,不断修正行为,以免偏离方向。

正因为反思,曾国藩不断地向内求,成为了他期望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