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社会办医20多年发展历史,经历了两个发展高潮:

  • 第一波是2003年非典以后,社会办医(那时还是叫民营医院)准人政策全面放开,民营医院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以莆田系为主,大的企业、或积累了一定资金的老板,还有医疗行业从业者,等投资人纷纷试水办医;
  • 第二波,2013年以后,政府号召之下,“控制公立医院扩张,把空间留给社会办医”,加之,医保覆盖全面化,于是大量投资机构、企业、个人纷纷涉足办医,其中还涌现出一支生力军--央企或国企,医疗大健康行业一时间成了香饽饽。

第一波社会办医热,截至2013年底民营医院机构数达1.1万个。由于各方面的不成熟,无序竞争,加之医保支付覆盖低,很多民营医院由于各种原因举步维艰,于是,第一波医院托管潮起,2003年--2013年之间,一些存在各种问题的医院,甚至公立医院,也纷纷托管给了有一定专业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专业医院管理机构,上海仁济、凤凰医疗等。

2013年之后前五年,第一波社会办医热之后,医院经营趋于成熟,加之第三方医保支付覆盖逐步扩大,公立医院由于控制扩张,大量病人外溢,民营医院经营趋于良好,托管模式趋冷。

2013年之后,又经过10年先社会办医后公立医院的两轮疯狂扩张,医院运营在2020年尤其疫情之后,进入第二个艰难时期。原因有二:

  • 一是大量扩张后医院供过于求(截至2023年底,社会办医院已经扩张到2.7万家,十年时间,翻了一番还多;而公立医院,也从2013年的386万张床位扩张到2023年的714万张),这种供过于求至少要维持5年以上,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公立与民营(胳膊与大腿,输赢没有悬念)、民营医院之间;
  • 二是医疗与医保规范,管控空前严格。在以上两种原因夹击之下,社会办医有何路可走?基于多年的行业浸润、探索与实践,我认为,托管,交给专业机构托管,可能是很多医院的选项。都说,在风口,猪都会飞起来,那么,风停了,能飞的只能是有翅膀的鸟了。没错,专业人办专业事。

我想谈一谈医院托管的理由,基于我们的实践。或许能给那些在苦苦支撑中的社会办医者,指一条路。

其实,医院托管,起于美国。很多公立医院,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公立医院,由于各种原因,运营效率普遍低,为了活化机制、提升效率,他们把很多公立医院托管给专业的医院管理机构,如纽约市立健康和医院公司(New York Cityand Hospital Corporation,HHC)。

同样,很多经营不好的私人医院,也纷纷托管给专业的私立专业医院管理公司,如美国医院管理公司(Healthcare Corporation of America,HCA),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私立医疗机构运营商之一,截至2012年,HCA公司在20个国家拥有163家医院和109个独立的诊疗中心,托管约40多个医院和800多个独立的诊疗中心

新加坡、日本都有托管,日本甚至将很多公立医院,委托给专业的私立医院管理机构管理。

本人以及原公司就是从托管起步的,那是2006年,在第一波托管潮时,切入专业医院管理。从公立医院管理岗位出来,又在投资民营医院行业折腾了几年,借了30万元,从托管第一家医院起步,到2019年疫情前,已经拥有15家医院,近5000张床,不过已经不是托管了--或放弃托管,或全资收购。不过期间我们前后托管医院达8家之多。

医院的经营管理,与做生意、办企业有很多的不同。比如,只要不是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医院永远不会关门--人类存在,就不会没有疾病,不像其他任何行业,都有生命周期,所以百年企业很少,以中国为例,百年医院却比比皆是;办医院,当然要赚钱,公立医院一样,但赚钱的过程不同,企业生产产品,最终要卖出去,钱收回来才实现,而医院赚钱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完成,病人满意出院了,钱已经赚了,你根本不用盯着结果或钱,你只要盯着过程并确保满意就行,如果你盯着钱,那才要出问题;医院行医不是做生意,做生意有句话,叫做什么生意都能做,就是亏本生意不能做,而行医不同,亏本生意也要做--明知病人没有钱,需要抢救时也必须抢救,所以医院有显著的公益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