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每出土一件文物都能向世人讲述一段历史故事,或者是解读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同时也在向世界彰显着每个历史时期的文明与工艺。湖北曾发掘一座2000年前古墓,其中出土一件先进的文物,专家称:现代科技无法复制!

1978年2月,湖北省武汉某军部修理所在擂鼓墩附近扩建厂房,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使用了炸药进行开山炸石,结果炸出了一个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土层,于是上报文物管理部门前来勘察,结果没想到,竟然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古墓

湖北省在古代也是一个经济繁华的地区,更是一个军事要地,“擂鼓墩”的名字由来,就是战国时期,楚庄王为平息宰相斗越椒的叛乱,亲自在此擂鼓而命名,由此可见湖北与战国时期的楚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对古墓的发掘,越来越多的惊喜出现在考古专家们的面前,这个古墓的外层封闭得十分讲究,最外一层覆盖着墓坑的填土,然后是47块巨型的石板,打开石板后是厚达两米半的夯土,然后是十到三十厘米的青膏泥,起到很好的密闭与防腐作用。

青膏泥下面又是一层厚厚的木炭,专家们清理完这些木炭,称重达六万公斤。这时才看到墓室上层的椁板,里面有大量的积水,于是专家使用抽水设备排水。

当排水基本结束时,发现了整个墓穴有二十三具棺椁,其中一具为主人,剩下的22人均为女性,专家推测应该是为墓主人陪葬的人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专家们也越发的兴奋。在这座古墓中出土了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15000余件,仅青铜器就共计6239件。通过墓中陪葬的器物上记载,这是战国时期曾国一位名叫“乙”的王侯的墓葬,因而把古墓叫做“曾侯乙墓”。

或许看到这里的时候,有的朋友感觉这个名字似乎有些“眼熟”,那么提到“战国编钟”时应该大部分朋友都会清楚这座闻名于世的古墓了。

没错!就是在这座古墓中出土了大名鼎鼎的“战国编钟”—— 曾侯乙编钟,共65枚,其中1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称“楚王熊章镈钟”。“整套编钟数量之多,做工之精细,气魄之宏伟,令人惊叹不已,堪称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国之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套编钟在后来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下,制成了一套仿古新编钟,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演奏过。

编钟再精美可以复制,但在这座古墓同时出土的另一件文物则是无法复制的,它就是“曾侯乙建鼓底座”。

这个建鼓底座与其他出土的青铜器相比,更为精致与复杂,完全是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无法比拟的繁琐。上面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互相缠绕的小龙组成,给人一种繁杂缭乱、变幻莫测的感觉,这些小龙首尾缠绕在一起,根本数不清有多少条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样逆天的文物,专家们称,即使是用现代科技也无法复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与发达,“采用了浑铸、分铸、等冶铸技术和平雕、浮雕、圆雕、透雕、错金、镶嵌、铸镶、铜焊、鑞焊、铆接等多种工艺”。

而建鼓底座绝对不是这些技术与工艺能够制作得出的,有专家称,这是使用“失蜡铸造法”,先用蜡制作成模具,与现在的蜡模极为相似,一般用于精细的手工艺制作上。只是湖北博物馆请了很多有实力的工匠来仿制建鼓底座,均是无法复制,使这件逆天文物至今没有替代品。

参考资料:《世博会国宝档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