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青海省海西州唐古拉山镇秉持探索精神、勇于实践,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显著特色与成效的措施,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以及区域合作交流等多个维度上形成了显著的工作亮点,为全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多元化发展,特色鲜明

长江源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牛羊肉加工项目尤为突出。首先,加工工艺升级,产品价值提高。通过争取资金支持,对长江源村牛羊肉加工车间进行精细化分割与深加工技术改造,显著提升了“唐古拉牦牛、藏羊”肉制品的附加值。工人熟练操作,将牛羊肉进行精细化分割,经过真空包装、速冻装箱、打码贴标等一系列流程,使得产品畅销全国。消费者对纯草膘牛羊肉的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羊腿、羊排、牛腩等系列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唐古拉山牦牛、藏羊,成为家庭聚会和节日庆典的热门选择。其次,产业联动效应显著,带动就业和增收。今年储备了大量藏羊肉及牦牛肉,为村庄提供了临时性就业机会,并实现了三人的长期就业。该项目由中央财政与两村共同筹资建设,合作运营,推动了唐古拉山镇多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效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最后,品牌赋能与产业延伸效果显著。依托“唐古拉藏羊”“唐古拉牦牛”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构建了从货源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以生态绿色牛羊肉加工销售基地为核心,未来将重点发展牛羊肉的精深分割与熟食加工,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品牌知名度,引导更多村民走向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活力显现

紧密围绕“生态+”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创新发展模式,产业融合成效显著。深入挖掘区域内的文化与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整合生态、文化、旅游与产业资源,打造“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品牌,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集高原民族文化、休闲体验与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其次,双轮驱动,旅游线路品牌化建设。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精品化、示范化、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方向。一方面,打造沱沱河镇区的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塑造长江源村的乡村旅游品牌。积极参与“大美青海”的宣传推广,争取将“长江源头生态旅游驿站”纳入整体宣传体系,发挥格尔木文化旅游节的带动作用,策划一系列文化活动,创新旅游营销策略。再次,多元化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整合财政与社会资本约1200万元,聚焦于沱沱河镇区和长江源村两大核心区域。强化文化与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发“六子湖”周边设施;在沱沱河镇区打造长江源生态旅游驿站及系列文化公园、纪念碑、博物馆与观测台等,推动新业态的发展,弥补旅游产业的短板。最后,乡村旅游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六子湖”景区,开发了美食街、民俗馆、野奢帐篷营地、黑帐篷等文化与旅游配套设施,推动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有效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三、举办长江座谈会,共商乡村振兴大计

成功举办了以“共护长江美、共话乡村兴”为主题的第二届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百村座谈会,共享乡村振兴经验,共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大计。首先,高端人才汇聚,智慧引领。在《长江保护法》颁布四周年和《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三周年之际,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百村座谈会。农业农村部专家、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领导以及长江沿岸50余个乡镇村庄的代表齐聚格尔木。专家们围绕乡村振兴与长江生态保护的主题进行演讲,领导们为村庄发展提供建议,共同探讨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其次,经验共享,典型示范。长江源村、江阴长江村、航民村、小岗村等代表分享了他们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涉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多个村庄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为长江流域的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促进了区域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再次,合作协议签署,协同发展。长江源村与长江村、航民村等5个村庄签订了友好协议,长江流域19个村庄的代表签署了长江大保护协议,11个省市代表举行了“同饮一江水”促进融合发展的仪式。通过这一系列签约和仪式,加强了长江流域村庄间的协同合作,凝聚了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最后,实地考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与会人员考察了长江源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源村和察尔汗盐湖工业园的足迹,参观了将军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格尔木的多个特色乡村和合作社。通过实地考察,与会人员深入了解了格尔木在生态、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成就,为各地代表提供了直观的学习和借鉴机会,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