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它深刻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中国革命以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其影响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实践论》诞生的历史背景与目的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党内存在着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部分同志过分迷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条文,生搬硬套苏联的革命经验,忽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导致革命实践遭受挫折。另一方面,经验主义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人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局部经验,缺乏对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系统把握,不能从更宏观、更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和指导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为了纠正这些错误思想,引导全党正确认识和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撰写了《实践论》。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全党,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深入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从而能够结合中国实际,制定正确的革命战略和策略,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二、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论》明确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类的认识活动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践是人类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桥梁,是认识的源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与外界事物接触,获取关于事物的各种信息,进而开始了认识的进程。例如,工人在生产劳动中,通过操作机器、加工原材料等实践活动,逐渐了解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农民在田间耕种,通过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一系列农事实践,熟悉了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土壤的肥力状况以及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科学研究更是如此,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调查等实践手段,去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提出科学理论。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等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思考,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没有这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人类的认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首先是感性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例如,人们在初次接触一个新事物时,往往会先看到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直观特征,听到它发出的声音,感受到它的质地等,这些都是感性认识的内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它具有直接性和生动性的特点,但它只是对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认识,还不能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积累,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它是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而形成的。例如,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时,通过对大量的商品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这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质变,它使人们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事物,从而为改造世界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产生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引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实践的失败。然而,认识是否正确,不能由主观臆断,而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当一种认识被应用于实践时,如果实践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证明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正确的;反之,如果实践结果与预期不符,就说明这种认识存在偏差或错误,需要进行修正或重新认识。例如,一种新的农业种植技术,如果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后,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质量也得到改善,就说明这种技术是科学有效的;反之,如果产量没有增加甚至下降,就需要对该技术进行反思和改进。在科学史上,许多科学理论都是在经过大量实践检验后才被确立为真理的。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最初提出时只是一种理论假设,但随着后来一系列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证实,才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同时,实践在检验认识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推动认识的发展和深化。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原有的认识可能不再适应新的情况,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

五、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实践论》强调,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又通过认识的深化更好地指导实践,从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革命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革命战略和策略,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对旧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通过对经济规律、科技发展规律等的认识,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无论是工业生产中的技术创新、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变革,还是社会管理中的制度创新,都是人们运用正确认识改造世界的具体体现。认识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服务于改造世界的目的,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六、对不同人群的启示与应用

1.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实践论》是一部重要的思想指南。它提醒党员干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实践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实际状况。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不能脱离实践,仅凭主观臆想或照搬照抄。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政策思路,并且要勇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些政策。例如,在扶贫工作中,党员干部需要深入贫困地区,了解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和致贫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精准的扶贫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对于知识分子群体,《实践论》启示他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分子往往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具有优势,但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斋中的理论探讨,而应积极关注社会实践,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们研究的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都应该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调研来验证和完善理论,同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自然科学领域,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要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例如,科研人员研发出的新能源技术、医疗技术等,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3.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实践论》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它鼓励普通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仅仅机械地重复操作,而要通过实践探索更高效、更优质的生产方法;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要不断学习和尝试新的种植养殖技术,从实践中积累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普通劳动者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治理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践论》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逻辑体系,为我们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法宝,也是当代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在当今时代,无论是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还是在加强社会治理、实现个人成长等方面,我们都应深入学习和践行《实践论》的精神,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创新认识,以正确的认识引领实践,在认识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开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我们要铭记《实践论》的智慧之光,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人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麦穗儿博士,

让我们一起在复杂的世界中

找到清晰的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