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本背景:

本科: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

GPA:3.85/4.0

TOEFL:114

GRE:325

申请结果

东亚研究:Harvard, Yale, Columbia, Chicago, Upenn, UIUC, Washington

神学:Harvard Divinity School (6万刀奖学金)

前言

拖到感觉不能再拖了,再拖就要伤感情的这个晚上,我下定决心要动笔写完自己一个半月前就打算要写的申请总结。

对这个总结的写作和发表如此抗拒和拖拉的态度,让我突然想起数年前,同学约稿让谈一下高考之前因为各种原因回家复习半年考中文系的心路历程,我选择了缄默不言。不想写总结,不想回首,不想立刻满怀感慨地给这段人生经历画上一个名为总结的句点。

从北语这个双非学校,从中文这个很多人视为无用的专业,到哈佛这个众人眼中的学术圣殿和东亚研究这个在国外较为冷门的领域,在我看来,是一段可以写的无比之长,也可以一字不提的故事。人生是自己的,众人如何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评论我的人生,与我无关。我能被拿来总结一二的人生轨迹,也只是我的素履之往,独行之愿而已。而如今,终于决定将这段经历剪裁容纳在这一篇名为申请总结的文章里,我只希望,我的文字,能够传达对太多帮助过我的师友的感激之情,也希望给更多正在努力求索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一点启发和帮助。

有关东亚研究

饶宗颐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上大学,因为大学能够学到的只能是一两个门类,但是父亲给我打开的天空、建立的基础是无科不修,按照中国传统的做学问方法,其实是文史哲相通,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先生已逝,如今的我们也依然要上大学,选专业,然而其“文中有史,史中有哲,哲中有文”的观念早已成为我长期以来自勉以求的学问境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愈发觉得自由包容的地方更容易接近真理,因此国外大学东亚研究领域相对自由、融贯和包容的学术氛围和其对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的支持吸引着我从大一开始就全力准备申请。

作为一个乐于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中国人,我认为所谓的国学不只是我们自己独享的文化遗产,它在历史长河之中,早已成为与世界各种文明交融、碰撞和联系的一部分,它也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大陆这个地域、只体现于中文这种语言或始终是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大学期间对国外学者著作的大量阅读和思考,以及在荷兰莱顿大学交换的经历,让我更能以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和思考国外学者的观点,去尝试摆脱自己作为国人在研究本国语言文化时的思维定式,去不断反思海外汉学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看来,学者无疆,不论想要研究的是什么,使用什么语言,身处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如果你的兴趣与志向在于此,出国读东亚研究会是一个充满惊喜与挑战的选择。它能让人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加丰富多元的环境中审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有时,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在英文的学术环境中进行本国语言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更是出于一种热爱,一种责任,一种情怀。

有关科研

申请国外的东亚研究项目,在阅读和研究上的积累十分重要。东亚研究的硕士项目所支持的研究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史、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等,落实到个人的申请上,需要有意识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能够在申请材料中体现出自己在这个方向上兴趣发展的轨迹和所做的积累。建议在国内读本科的学弟学妹们在课业的基础上,尽早开始大量阅读国外学者的学术著作、论文,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去探索自己的研究兴趣,而且这个过程对托福、GRE的准备也很有帮助。

我大三曾在荷兰莱顿大学交换一年,在这期间,跟随课程每周每门课阅读几十页的英文论文或是书中章节。两个学期各四、五门课选下来,我一年中没能去到过离超市更远的地方,还好在将要离开欧洲之前,为自己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德、法、西、意、奥和捷克等国的博物馆之旅。这段经历对我英文水平的提升和学术上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大家有机会参与这样的交换项目,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积极争取,海外学习和科研的经历有时候比托福和GRE的成绩更能证明自己在国外学习、科研的能力。除了个人的阅读积累,大家也可以积极跟着本校的教授做研究,或是在交换期间认真写国外教授课上的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多向教授请教,也可以主动联系国外的感兴趣的教授,争取暑期科研等的机会。

我本人除了大学期间独立做的research和交换时跟着教授做的研究,还曾在哈佛大学做过一段艺术史的暑研,可以说这段经历在我的申请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从教授那里收获了很多学术和人生道路上的指点和帮助,也有机会在美国见到了我在世毕盟的Mentor,还通过她结识了很多正在哈佛求学的良师益友。总之,这些研究的经历和个人学术兴趣的探索是申请过程中的核心实力,也是一个自我提升和积淀的过程,我想,不论大家将来是否将学术作为自己的志业,大学期间通过科研培养出的能力和品质也是能让自己长期受益的宝贵财富。

有关语言的准备

语言上,一个方面是托福和GRE考试的准备,另一方面是对如日语、韩语等语言的学习。托福和GRE的准备方法和时间长短其实因人而异,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英文水平尽早准备。如果英文基础不差,自己去TPO和magoosh上刷题、刷机经或者去新东方报个几十人一起上的大班课,就可以对托福、GRE这两个考试的形式和准备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这两个考试中,GRE的难度更大,成绩的有效期是5年,可以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集中搞定,搞定之后也许会发现托福阅读做起来容易了很多。而在东亚研究这一领域,不论大家具体的方向是什么,日语的学习往往对之后的研究有很大帮助。我是在大学期间系统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日语,出于兴趣自学了韩语和法语。于是渐渐发现,努力掌握除英语之外更多的语言,不仅对读文献做研究有帮助,对平时听歌追剧也大有裨益。

有关世毕盟

中介是为申请服务的,申请是为了实现现阶段人生的目标。因此,没有对自己人生道路和方向的探索,就很难满怀动力地准备申请,没有对申请各种责任和事务的承担意识,就很难摆脱对中介的依赖和迷信。而一个好的中介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在你迷茫求索的时候,引导你,而不是替你包办一切;能够在你想要懈怠的时候,督促你,而不是任由你懒散下去;能够在你几近放弃的时候,鼓励你,而不是和你一起怀疑你自己的能力。

我觉得在我与世毕盟的Mentor及培训师相处的这段时间中,引导、督促和鼓励,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个方面。我很幸运地结识了我在世毕盟优秀负责的Mentor和能力超群的培训师。还记得自己第一次meeting, Mentor大人就手把手教我如何去写research proposal, 申请季开始之后,文书从一团乱麻到逻辑清晰的背后,是她一稿又一稿的反复修改和构思上的建议。可以说很多时候,她以自己多年的学养和丰富的经验帮助我度过了申请季中许多纠结、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刻,是我十分感激的良师益友。而每当翻出和培训师小姐姐一起留下的许多条“哈哈哈哈哈哈”的聊天记录,都觉得这一路有她相伴是多么的快乐和幸福。

还记得在美国做科研时突然发现按照哈佛东亚项目的要求,我的托福恰好过期。因口语接连的低分,我不得不在三个月内连考了三次托福,最后一次才拿到满意的成绩,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是培训师小姐姐不时“哈哈哈哈哈”的乐观和一个语音电话打过来的安慰,也许今天的自己会因托福成绩与梦校失之交臂。更可贵的是,她用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在一些细节上给了我很多不可多得的建议,让我在深刻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刻,重拾信心,继续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世毕盟申请培训课程也帮我理清了很多时间线上的头绪,让我能从更宏观的层面了解申请准备上的方方面面,在一些细节上不踩坑,不犯错,明确准备的重点,少走弯路。这一切的一切,都助力于申请本身,却又让人收获了不止于offer的东西,比如陪伴,友谊和成长。我想,遇见她们是我的幸运,是我值得深深感激的事。

多余的话

申请期间,曾听过太多人的质疑,最刺耳的莫过于,你一个北语的,还想去哈佛?我不曾为自己努力的动机做任何辩解。现在终于可以听别人说,你不就是去了哈佛吗,有什么了不起?我将依旧保持沉默。我始终认为,北语或是哈佛或者任何标签都无法定义我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申请前后,我只是跟随己心,从我过去所能到达的地方到了未来想要抵达的远方。而在这一长串的旅途中,我始终欣赏着沿途曼妙的风景,做着自己爱做和想做的事,努力成为着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前路漫漫,人生是自己的,与我在哪里无关,与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