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说”正如名称所指的那样,一切表现乡土生活的为题材的小说均可以被定义为乡土小说。沈从文与茅盾是第二个十年中的两个派别的作家,几乎代表着完全不同的立场,我们普遍认为沈从文是乡土作家,把《边城》叫做乡土文学,但却很少称呼茅盾是乡土作家,《春蚕》也是一篇乡土小说。

春蚕》主要讲述了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事情——老通宝在这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大丰收,可是卖茧所得却还“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结果气得生了病。《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这两篇小说都在描写自己故乡的改变,这是乡村的危机,传统的危机,国族的违纪。但是不同的是茅盾以及其理性地态度看待着这种衰落变化,而沈从文却从理想化,诗意的方式讴歌赞美湘西世界的美好纯粹。

《春蚕》不厌其烦的描写了养蚕的经过:“采摘桑叶、喂蝉、收蚕、”活像是一部养蚕说明书,且具有很强的情节感。但是茅盾却准确的捕捉到了整个过程之中蚕农的心态变化喜悦、渴望、无奈、愤恨到诅咒。这是一个及其客观的描写,将蚕农置之与19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之下,以其养蚕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具有极大的社会性,历史性。就以《春蚕》为例反映出茅盾乡土文学作品的两大特点:其一,重视题材的社会性、主题的重大性,创作与历史尽量同步,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最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其二,着重从经济生活的变动反映乡村都市的演变。以阶级斗争的观念来观察、分析表现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之中的典型人物,并且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茅盾的小说是小说艺术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这是社会剖析小说。

《边城》则围绕翠翠描述宁静自足的生活展现湘西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善良纯粹,带着理想化与诗意的描写,是一首朴实的乡村牧歌。全篇没有很强的情节感,更像是一种散文的感觉,彰显了“未被现代化文明侵润扭曲的人生模式”,这是作者对湘西纯净师姐的美好遐想与憧憬。

茅盾笔下的《春蚕》是变动的,是具有时代性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则可以看做是永恒的静止的,作者刻意的模糊和淡化了时间的概念。《春蚕》是客观的几乎完全理性的,《边城》则是主观的带有抒情意味的。茅盾是左翼作家,《春蚕》也是具有其政治倾向的,也有现代商业的角度;而沈从文不是从党派政治的角度出发来描写农村的凋敝与罪恶,也不是从现代商业文化角度来描写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下,而是取历史文化态度,以城乡对立来批判现代文明侵入乡土文化的丑恶,表现他的理想态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春蚕》与《边城》是茅盾与沈从文带着不同的政治立场与创作观念对农村世界的不同描写,一个是理性疏导一个是诗化抒情。每一种世界都表现着在30年代农村的变化,当然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知道湘西那样的世界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美好,后来的文学创作也更多的是现实客观的描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