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睡眠,很多同学都是满肚子苦水。
初中生写作业写到凌晨一两点,小学三年级每天至多只能睡6小时......而教育部曾明确小学生每日睡眠要达10小时,初中生9小时。
针对这一情况,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公开信中提出,学校将实行“作业熔断机制”。
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请让停止作业,及时就寝,第二天说明情况后无需补做。
作业熔断,又一个新词儿。
这“为了避免孩子学业负担过重消磨学习兴趣”的新制度,是真减负还是只能纸上谈兵,还真不好说。
新词旧制
这并不是“作业熔断”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
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到21年9月,安徽阜阳某小学规定,不管是什么原因、哪个学科,只要超过晚上9点或总用时超过60分钟,即可停止作业、不需要补做。
前赴后继,江苏常州、山东青岛、广西南宁、浙江宁波等多个省市,都实施过作业熔断制度。
不过,据海报新闻此前报道,除山东省实验小学等个别学校在“作业熔断”半年后仍能主动接受采访外,不少发布过相关政策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对“熔断”效果不再多提。
熔断制度的本意一定是好的,它保证了孩子充足的睡眠。
可对很多家长来说,除非大家的作业都做不完,班里但凡有一个能做完的,难免会怀疑是不是自家孩子太慢。
然后就陷入了一场更大的纠结——我家孩子已经比别人慢了,再比别人少做,这哪是作业熔断,这是前途的自我了断......
不怕作业不做,就怕自己潇洒熔断的时候,别人还在悄悄努力。
作业不能“一熔了之”
不同孩子对作业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
同一个班、同样的作业量,有的同学快要做完了,有的同学才写了两道题。
不同孩子的“自律程度”是不一样的。
对认真自律的同学来说,作业熔断给了他们一个喘息的机会;对不那么自律的同学来说,作业熔断就是偷懒耍滑的护身符。
结果就是睡眠足了,但成绩不足了。
班级作业布置下去、收不上来,不能说不能骂也不能补做,班级成绩不好抓,成绩的两级分化只会愈演愈烈。
以及最根本的,中高考选拔方式没有变。
今天的作业可以熔断,明天的任务不用补救,可真上了考场,没人管你作业熔不熔断,考试反正不熔断,考不上就是考不上。
家长朋友们昨天还在为孩子作业拖沓大发雷霆,今天就要为孩子作业“自行熔断”憋出内伤。
作业熔断听起来很美好,可老师家长学生,谁敢为熔断的结果买单?
名为减负,实则增虑
作业做不完的原因有很多种。
如果整个班的孩子都熬夜到很晚,那老师是不是应该酌情调整自己的作业设计?
如果同学们的作业都能做完,只有个别同学做不完,那家长和学生是不是应该配合老师分析学习情况、提高作业效率?
如果作业都做了但成绩还是没起色,学生、家长、老师是不是都应该参与复盘整个学习过程?
简单一个“熔断”把作业时间一刀切,不但没有减轻家长对学习的焦虑,还增加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而学生这样简单粗暴的“早睡”,本质上也不是减负,而是避重就轻。
真正的减负思路,是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为学生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提供多元的成才选择;
是家长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是学校要反思否提供了充足学情分析、学业管理、个性化辅导以及生涯规划;是老师不能放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情分析、作业设计等一系列教学工作;是学生自己愿意努力。
我相信,“作业熔断”对破解孩子们过重的作业负担而言是一个信号、一个决心、一个起点。
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想办法,不然学生的睡眠短暂的保住了,老师和家长大概就都要失眠了。
声明:文章由教材帮原创整理,转载请申请授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