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方多地降雪,甘肃陇东迎来今冬第一场雪。雪后的崆峒山天地一色,云雾飘渺宛如水墨画。看网上的崆峒山的盛景,很多人还以为是黄山、武当山或者其他名山。
而实际上崆峒山是位于甘肃平凉的一座圣山,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的美誉,其风景区也是国家AAAAA旅游景区。
崆峒山无论山色湖光,还是人文历史,与其他中国名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今天,却有些寂寂无名,特别是她所在的平凉市,一个堂堂的地级城市,国人更是知之甚少。
1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高铁如巨龙穿梭,机场如繁星点缀,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仿佛成了现代生活的标配。
然而,在祖国大西北腹地,平凉这座城市,它似乎曾经被时间轻轻按下了慢进键,没有高铁的呼啸,也没有飞机的轰鸣,令人不免为之扼腕叹息。
如果说平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还是有些保守。应该讲,华夏历史文化有多悠久,平凉就有多悠久。在这里,起手的历史谈资,都是三千年以上。
有关平凉历史文化的厚重,以及21世纪后的发展尴尬,我前次在《1万年文化史的平凉,没有高铁和机场,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篇文章中,已经进行了讲述,这里就不再重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翻阅。
在平凉,从古人类频繁活动到华夏人文始祖诞生,从黄帝问道到文王伐密,从秦皇祭天到汉武西巡;从崆峒山的道教圣地,到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平凉见证了无数文明的交汇与融合。
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特别是祖籍今平凉静宁的李白,就留下了“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激昂之情。
因为,平凉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文化的脉搏。
2
平凉的文化经得起咀嚼,美食经得起时光品鉴。
华亭曲子戏、泾川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崆峒武术、剪纸艺术、皮影戏……平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传统的坚守,是文化的传承,如同一颗颗璞玉,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美食就更不用说了,有极具传统特色的平凉暖锅,全国最好的羊肉泡馍,三千年历史的灵台长面,古法传承的静宁烧鸡,山地放牧的“平凉红牛”之肉,特色的饸饹面、油糕、凉粉、酿皮、宽粉、麻辣烫等诸多小吃,各具风味。
此外,作为农业立国几千年中国的关陇腹地,以及道家文化影响深远,平凉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下,物产甚为丰富。作为“中国苹果之乡”之一,以静宁苹果味代表的“平凉金果”,形美脆甜,颇有影响。
走在平凉及县区、乡镇街头坊间,探店传统美食,最是那满街飘香的胡麻油味道令人难忘,也就是被营养学界盛赞的富含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亚麻籽油之香味,让人感到这里醇厚、自然和原生态。
平凉是有点味道的,但她始终安静等待着每一位旅人去探寻、去聆听、去品味。
3
公元376年,前秦大将军苻坚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由此得名。但现在提起平凉之名,很多未知之人,从城市名第一反映是,此地可能“又平又凉。”
实际上,平凉并不平坦,但还真是个凉快。
在陇东平凉这片土地,没有人们印象中甘肃的荒凉,有时的是大自然赋予的得天独厚。平凉被多个森林覆盖较广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拱卫着,因而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尤其夏日凉爽宜人,是避暑的天堂。
崆峒山的云雾缭绕,太统森林公园的郁郁葱葱,左宗棠曾栽种的柳树依然泽被后人,泾河、汭河的潺潺流水……这里有一幅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如果说历史是平凉的灵魂,那么自然便是她的血脉。
在平凉,可以放慢脚步,深入山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心灵得到彻底的放松。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污染的困扰,只有大自然最纯粹的馈赠。
在这里,可以与山水为伴,与时光同行,享受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平和。
被誉为“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就是出生地于平凉灵台,他在此地著就《针灸甲乙经》,千古流传。因而,中医药国粹文化在这里根深叶茂。
这里无疑是最好的养老胜地之一。
4
平凉是绚丽多姿的,但却充满遗憾。早年未能及时搭上交通的快车,以至于,错失诸多良机,红利获取极少,以至于今天居然还鲜为人知。
但反过来思索,命运却是神奇的。
正是因为平凉早年没有获得交通先机,进而没有粗放的工业规模进行,所以才得以保留下了这份难能可贵的原生态。这种恬静和缓慢的生活方式,不仅让平凉保持了良好的生养,更让这里的人们拥有了一颗平和之心。
如今,4C级的平凉机场项目终获立项批复,得到实质性推动,几年后有望建成。千呼万唤而来的,全长92公里、最高时速160公里的平凉至庆阳铁路也已开建,预计2028年6月建成。
对于当下交通滞后的平凉来说,多少是一个快慰,是一个大喜讯。但这个进展节奏还是不够快,大家盼望能加快步伐,迎头赶上。这谈何容易!因此,里里外外的百姓捉急,现在的主政者更是压力大。
依靠我,不用着急,完全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
因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或者更早一些,在西北交通规划中,受当时的战略眼光和技术水平限制,没有沿西安至兰州古道建设一条大能力铁路客货通道,现在看来是重大失误。
这也为后来的平凉枢纽综合交通运输布局埋下了多个的迷局,也就是国家、地方钱没少花,资源没有少浪费,但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在历史乱局和欠账之上,如今苦苦争取到一个机场,努力来一个准高铁,晚是晚了,但也属不易。
5
值得欣慰的是,从中国城市的发展看,未来的平凉有三大战略优势。
其一就是深厚的人文历史优势。这个是很多地方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属于先天性的宝贵稀缺资源。
其二就是绿水青山。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今天,在大西北腹地有这样的一方净土,无疑就是“金山银山”,这已非常难得。
其三就是埋藏于此亿万年,尚未大规模开采的矿产资源。比如,平凉煤炭资源储量650亿吨,石油资源储量5.7亿吨,石灰石储量30多亿吨。这也是未来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因此,平凉这座丝绸之路的重镇,早没有依靠交通赶上发展机遇,先发优势没有焕发出来,那么索性就不要去赶了,不在乎一朝一夕,逆向获得后发优势,我看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没有听说过平凉,也没有来过平凉的游人,当全国这293个地级市游得差不多了,总会有人过来探秘的,更何况中华文明探源,以及领略一个鲜为人知的养老胜地之美,跋山涉水,该来的,终究还是会来的。
加之,坐拥国家资源宝藏,平凉不着急,国家会着急的,总会有人着急的。别人着急,那就是“泼天富贵”和“流量包”。
此时的平凉,越着急,意味着更多要“自掏腰包”,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可能没有预期收益那么好。
试想,多年后,机场建成,飞往大中城市的航线客流不足,是否还需要政府大量补贴;准高铁迂回修成,客流能否打满,有待考验,还需要考虑再向西再延伸接入宝兰高铁,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此外,全国各交通枢纽基本都布局完成,现今交通发达地区对非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加剧。对于有发展代差的平凉来说,积极争取接入发达完善的交通网,其结果就是,原来外地游客过来游玩,可能需要三两天时间,观光、饮食、住宿等,总得有一些消费落到当地。但以后,可能游客仅仅需要大半天就搞定,大部分消费都外溢了。
因此,反倒不如,以正常心态待着,生产资料自给,很多时候,慢反而就是快!只可能,当下这片地域的更多人们,需要以自己的慢生活,就地养老。
但,未来平凉一定是倍增的精彩。
从这个意义上看,平凉无疑将是未来中小城市中的佼佼者,甚至有可能成为最后的王者之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