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描述当代青年的理想生活状态,“膝下有猫”大约可以算作一条。一只等待着你下班回家的小猫,给了许多职场青年心灵的慰藉。然而,养猫这个看似年轻的爱好,其实已经贯穿着中国的历史。

《中国撸猫简史》一书中,记录了“猫与中国”的历史与趣闻。比如“十二生肖里为什么没有猫”这个从小听说,却一直没有得到解答的疑问;比如宋代的猫咪产业极其发达,从卖猫到猫粮再到猫美容应有尽有;比如古人给自家猫咪起的各种“雅名”,可是大有讲究。

本文摘选自《中国撸猫简史》。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有所删减。

01

宋代的猫市:从猫粮到猫美容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全民养猫之风在宋代愈演愈烈。

宋代皇宫中养猫不少,南宋有个流传极广的传说,在不少宋人笔记中都有记载,说宋孝宗就是因为一只猫而登上皇位的。宋代皇族非常独特,往往儿子早夭,十八位帝王中除去三位未能成年就去世或退位的,十五人中竟有宋仁宗、宋哲宗、宋高宗、宋宁宗、宋理宗五人无子继位。

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无子,便在皇族中选拔继承人,最后有赵伯浩和赵伯瑛二人进入最后的环节,赵伯浩身材壮实,赵伯瑛身材瘦弱,宋高宗一眼就相中了伯浩,本来心意已决,大机已定,不成想这时出现一个插曲。一只猫从旁边窜了出来,伯浩看到猫上去就是一脚。

高宗对伯浩虐猫的举动非常不满,认为他不具备帝王应有的仁者之心,当即就决定把他本来不看好的赵伯瑛立为继承人。伯浩则被他赏钱三百两打发回家了。而伯瑛后来改名伯璩,便是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宋代民间也普遍养猫,《宋史·郑文宝传》中记载郑文宝安顿移民留屯贺兰山下,“募民以榆槐杂树及猫狗鸦鸟至者,厚给其直”。对要移居他处的人们来说,猫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还列在狗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 靳清《双猫图》

在大宋市场上,与家猫或者说宠物猫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也变得异常丰富和细分,形成了宠物垂直品类。我们今天养猫常备的猫粮、小鱼干甚至猫薄荷,都可以在宋人的笔记、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找到踪迹。

宋代市场上活体猫儿的交易非常常见,细分的养猫产业也已经非常成熟。《东京梦华录》是一部记录北宋末期东京汴梁城盛况的风俗笔记,在这本书卷三的“诸色杂卖”条目中,作者孟元老就提到“养犬则供饧糟,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的猫食店。

记录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城市风俗和风貌的笔记《梦粱录》,也在其“诸色杂货”条目里提到了“养猫,则供鱼鳅”的说法。可见在宋代,“猫粮”这一垂直商品品类已经初具形态。据南宋《咸淳临安志》,临安的平津桥俗称猫儿桥,或许也和猫市有关。

送猫粮这种职业从北宋起源,一直延续到了民国。1940年2月17日《南京新报》刊登有陶觉非的《送猫鱼》一文:

“拿猫鱼呀!”我在每天的早晨,都能够听到这种苍老的腔调。说起送猫鱼这职业,大都以上了年纪的老妇人为最多。因为她们一上了五六十岁的年纪,劳力的事情,当然是无精神去干的了,所以她们为了要解决生活问题,只有送猫鱼这一条路了。据她们告诉我说,她们每天所得的代价,简直低微到极点了。譬如你家有一匹猫,送到了月份,仅有两角大洋的代价。若以一天来计算,那么每天只有两个铜子呀!她说的时候,老泪好像是在眼眶内打着滚呢!我猜她的内心之悲愤,是怨着米价太昂贵离奇,混不饱肚皮所致吧。哎!那只有天知道了!

在河网密布的东部南部地区,鱼鳅类是家养宠物猫的常见吃食。《转劫轮》中记载,著名理学家伊川先生程颐,看到喂猫的鱼,往往挑选其中还能生存的小鱼喂养起来。陆游《入蜀记》中说,他在杨罗洑(今武汉新洲区)“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在一些富户家中,猫不仅吃鱼,还吃鹿肉。《夷坚志·高氏饥虫》中就记载了一位宋朝从八品官员的母亲以鹿肉喂猫的故事:“从政郎陈仆,建阳人。母高氏,年六十余……畜一猫,甚大,极爱之,常置于旁,猫娇呼,取鱼肉和饭以饲。建炎三年夏夜,露坐纳凉,猫适叫,命取鹿脯,自嚼而啖猫,至于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易元吉《猴猫图》

有赖于民俗风物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宋人对猫的喂养习惯也存在地区差异。苏辙的曾孙苏谔(字伯昌)在出任长安(今西安)司刑曹的时候,令人买猫食。不想下人买来的却是猪衬肠。《清波杂志·卷九·猫食》记载了这个故事:“苏伯昌初筮长安狱掾,令买鱼饲猫,乃供猪衬肠。诘之,云:‘此间例以此为猫食。’”苏伯昌只好一笑置之,“留以充庖”,次日再上街给猫儿寻找更合适的食物,比方说羊肉,因为“盖西北品味,止以羊为贵”。

实际上,整个宋代以羊肉为尊,“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宫廷宴会上的“肉”,一般指的都是羊肉。宋代羊肉地位很高,贫民大都吃不起羊肉,而是选择吃牛肉(当时为了保护耕牛,政府限制牛肉价格,以防人们杀牛卖肉赚钱,牛肉的价格很低,实际上古代牛肉价格都不高,牛肉价格超过猪肉不过是近五六十年的事情)。

了解了宋代崇尚羊肉的背景,我们就知道苏伯昌给猫喂羊肉吃是非常“豪横”的行为。至此,宋人养猫的食谱里至少已经出现了鱼鳅、鹿脯、羊肉,以及猪衬肠。

除了猫粮之外,宋代还出现了宠物服务。另一部成书于宋末元初、追忆临安城市风俗的笔记体著作《武林旧事》在“小经纪”条中记载,当时临安城内除了有猫鱼、猫窝之外,还有“卖猫儿、改猫犬”。

这里的“卖猫儿”就是如今宠物行业中的猫活体交易;而“改猫犬”则指的是猫、犬的美容服务,可见在宋代,“铲屎官”们已经分化出了“实用党”和“颜值党”两派。南宋流行狮子猫这种长毛猫,毛发浓密,观赏属性强,打理难度高。如今饲养过长毛猫的“铲屎官”应当深有体会,猫毛长得越长越浓密,就越是容易打结,有些长毛猫甚至还会沾着排泄物到处跑。

这时候,猫咪本身的舔舐自净能力已经不足以为自己完成清理工作,常常需要人为帮助梳理开结,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洗澡。因此,为猫狗剪毛、美容打理的“改猫犬”服务在宋代产生,有其广泛的社会需求渊源。

南宋市场上甚至还有专门将猫改成其他罕见的颜色用来兜售的骗局。《夷坚三志己》(卷第九)中有个故事发生在临安。孙三熟肉店的老板家养了一只奇猫。孙三每天出门就会故意大声叮嘱妻子:“都城并无此种,莫使外人闻见,或被窃,绝我命矣!我老无子,此当我子无异也!”

邻居多次听到孙三与妻子的对话,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就想知道这只神秘的宠物到底长啥样。有一天趁孙三不在家,邻人偷偷去拽了那条拴猫的绳索。等他正要把猫牵到门口,孙三的妻子恰好出来抱回了猫。此时的街坊邻里终于看到了这只奇猫的“庐山真面目”,只见猫儿全身躯干四足都是深红色,没有一丝杂毛,众人见之“无不叹羡”。

 南宋 李迪《狸奴小影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 李迪《狸奴小影图》

孙三回来后知道猫已经为邻人所见,就气急败坏地鞭打妻子。自此之后,关于卖熟肉的孙三有一只奇猫的消息,也流传开来,传到了宫中一位正在四处寻找好猫的内侍耳中。内侍闻说,随即派人与孙三谈判,想买下红猫。反复议价了四次后,最终以“钱三百千”成交,也就是三十万钱。

孙三高价卖掉了猫以后,居然又痛打了妻子,并作出日日惆怅的样子。而这位买得猫的内侍高兴坏了,以为获得了一个了不得的品种,想要调驯后进献到御前。但是很快,猫身上的红色就减淡了,不到半个月时间竟成了一只白猫。自觉上当受骗的内侍再度去找孙三讨要说法,但孙三早已携妻搬离住地,没了踪迹。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以往孙三“每出必戒其妻”“痛箠厥妻”“复箠其妻”,以及卖掉猫以后“竟日嗟怅”的场景,都是孙三夫妇二人为了高价卖猫而设下的骗局。所谓通体红毛的猫,只不过是孙三照着给马染色的方法,将白猫染成了红色。

02

古人都给猫取什么名字?

史料中最早为猫取名的是堪称中国第一位猫奴的连山张摶,他家里养着几十只猫,一一取以佳名。元代陶宗仪编的《说郛》中所引五代张泌的《妆楼记》,记录了其中一部分他所取的猫的名字,“其一曰东守,二曰白凤,三曰紫英,四曰祛愤,五曰锦带,六曰云图,七曰万贯”。

稍晚后唐时的琼华公主从小养有二猫,一只通身白色而嘴部有一点黑斑,像是衔着花朵,被取名为“衔蝉奴”,另一只通身黑色而白尾,被称为“昆仑妲己”,昆仑是六朝隋唐时期对黑人(主要是东南亚人)的称谓,妲己则是说它长着一只狐狸尾巴。

唐末五代著名诗僧贯休,有“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等名句,他养有一猫,取名“梵虎”。五代末北宋初的陶穀在《清异录》中记载:“余在辇毂,至大街见揭小榜曰:‘虞大博宅失去猫儿,色白,小名白雪姑。’”他在首都开封看到大街小巷贴着小海报,说虞大博家的猫丢了,名字叫“白雪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唐 周文矩(传)《仕女图》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寻猫启示,虞大博生平事迹不详,《全宋诗》中录有虞大博诗一首,这位虞大博是仁宗时期常州人。司马光家的猫取名叫“虪”,《说文》:“虪,黑虎”,这是根据其外形和性格所取的名字。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一只猫,取名叫“粉鼻”,另有一只猫,取名叫“雪儿”;南宋云岫法师的猫儿则叫作“花奴”。

《太平广记》中有则传奇故事:唐代有位侍御史叫卢枢,他有个亲戚是建州刺史,夏天夜里独出寝室,望月于庭。刚刚出户门,就听到堂西阶下好像有人语笑声。蹑足偷窥,看到七八个白衣人,长不盈尺,男女杂坐,正在饮酒。其中一人曰:“今夕甚乐,然白老将至,奈何?”大家因此纷纷叹吒,须臾,坐中皆哭,纷纷跑到阴沟中消失不见。后来他换了岗位,新任的建州刺史养着一只大猫,取名叫“白老”,他走马上任,白老也在堂西阶的地中打洞捕鼠,捕杀了七八只白鼠。

嘉靖帝朱厚熜有一只宠爱的狮猫,全身微青色,只有双眉莹洁,因此取名“霜眉”。前文已经提到,明代皇家酷爱“吸猫”,猫在宫廷中地位很高。后宫中为猫取了种种美名,如纯白者名“一块玉”,身黑而腹白者名“乌云罩雪”,黄尾白身者名“金钩挂玉瓶”之类,甚至有染色大红者。

清代人给猫取名更有创意。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养有三只爱猫。等到三桂兵败,这三只猫也被清军兵士所获,看到每只猫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它们的名字,三只猫分别叫“锦衣娘”“银睡姑”和“啸碧烟”。

乾隆二年(1737)的状元、后来官至首席军机大臣的于敏中,家里养的猫取名叫“冲雾豹”。于敏中对它非常宠爱,吃饭时猫走过来,他总是要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它。有座妙果寺,僧人们养的一只猫对莲花座情有独钟,总是蹭在佛坐前喃喃自语,恋恋不舍,寺里住持悟一法师给这只猫取名叫“兜率猫”,也叫“归佛猫”。

永嘉人周衣德,原名灏,号藕农,贯通经史,文如泉涌,时称“行书橱”,他在河南任职时养的一只猫颜色纯黑,被他取名“一锭墨”;而黄山民养的猫也是首尾到脚纯黑,因此取名“黑奴”。

黄汉《猫苑》(卷下)中记载:“淳安周爽庭太学有猫曰‘紫团花’,泰顺董晋庭廷诣有猫名‘乾红狮’,是与遂安朱小阮之‘鸳鸯猫’、萧山沈心泉之‘寸寸金’先后颉颃焉。”

在清宫档案中,乾隆时期《狸奴影》中记录的猫名有妙静狸、涵虚奴、翻雪奴、飞睇狸、仁照狸、普福狸、清宁狸、苓香狸、采芳狸、舞苍奴。道光时期《猫册》中记录的猫名有玛瑙花横儿、秋葵、金橘、灵芝、金虎、小丑儿、玉虎、银虎、双桃儿、玉狮子、花喜、玻呵、俊姐、金哥、墨虎、喜豹、花妞儿、芙蓉、花郎儿、金妞儿、玉簪、小玉簪、花小儿、分香。

永嘉人郑烺将猫取官名,有“小山君”“鸣玉侯”“锦带君”“铁衣将军”“麹尘郎”“金眼都尉”之类,都是巧妙地用猫的特征点化而成,很有创意。他又用佛道教的元素给猫取名,有“雪氅仙官”“丹霞子”“鼾灯佛”“玉佛奴”等等名称。

晚清民国时的名人们也给猫取了一些有趣的名字。丰子恺家的猫叫“白象”,他为白象专门绘画题诗:“我家有猫名白象,一胎五子哺乳忙。每日三餐匆匆吃,不梳不洗即回房。五子争乳各逞强,日夜缠绕母身旁。二子脚踏母猫头,母须折断母眼伤。三子攀登母猫腹,母身不动卧若僵。百般辛苦尽甘心,慈母之爱无限量。天地生物皆如此,戒之慎勿互相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朱瞻基《五狸奴图卷》(局部)

他还养过叫“黄伯伯”“阿咪”等名字的猫,写过不少关于猫的文字,如今在丰子恺家乡纪念馆门口,还有一只胖石猫陪伴他。胡适家的猫叫“狮子”,徐志摩生前借住胡适家,非常喜欢这只猫,徐志摩去世后,胡适为他写的悼诗就叫《狮子》,有“狮子,你好好的睡罢,你也失掉了一个好朋友”。

徐志摩自己也养猫,取名“法国王”。冰心和季羡林都有一只叫“咪咪”的猫,季羡林还有一只猫叫“虎子”。冰心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天,她的“咪咪”也随之辞世,这只猫后来被制作成标本,放置在冰心纪念馆中。

养猫总会有被偷或走失的情形,民国报纸上有各种风格的寻猫启示,1928年4月7日《晨报》上有则寻猫广告的全文如下:

本宅于十号走失花白小猫一只,颈系铜铃,腹白背黑,足短尾长,厥名阿米,余家爱之不胜。各方仁人君子,如有知其下落,送到本宅,酬洋二元;知风报信,因而寻获者,酬洋一元,决不食言。如将此猫送回本宅者,福禄双全,子孙满堂,阴功积德,长命富贵。如知此猫下落,不送回本宅者,恶贯满盈,殃及子孙,斩宗灭嗣,男盗女娼。本宅敬白。

这只小猫名叫“阿米”,主人极为喜爱,广告中的利诱诅咒,读来让人不禁失笑,但也可见主人爱猫之深。

03

十二生肖里为什么没有猫?

关于十二生肖中没有猫,汉族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黄帝要选十二种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记了此事,猫因此错过了日期,没有报上名。还有一个富有佛教色彩的传说:如来佛祖委托大势至菩萨选十二种动物为天宫守卫。大势至菩萨传达了佛旨后,各种动物纷纷赶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朱瞻基(传)《唐苑嬉春图》(局部)

首先到达的动物是猫,后面依次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和狗。大势至菩萨把先到者选为守卫,并请他们静候如来佛祖驾临。期间猫等得不耐烦了,就溜出去玩耍,直到如来佛祖到来之时猫还没有回来。这时正好猪慢慢赶来,就得以排在了十二生肖最后一位,猫则因为贪玩而落选。这些故事当然并非十二生肖的真正起源。

一般认为,我国的十二生肖在其创始之初,是一种计数法或纪年法。古人将十二种动物依次分配给十二地支,借用动物形象来借代抽象的序数符号,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因此,十二生肖的缘起与干支纪年系统的完善有着天然联系。

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以及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墓出土的秦简,均有关于十二生肖较为系统的记录,但其中生肖略有不同。

1975年发现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日书·盗者》一则,用干支十二生肖来占卜盗贼的样貌:

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善弄,手黑色。

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大辟臑而偻。

寅,虎也。盗者壮,希须,面有黑焉。

卯,兔也。盗者大面,头。

辰,(龙也)。盗者男子,青赤色。

巳,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

午,鹿也。盗者长颈,细胻,其身不全。

未,马也。盗者长须耳。

申,環也。盗者圆面。

酉,水也。盗者而黄色。

戌,老羊也。盗者赤色。

亥,豕也。盗者大鼻而票行。

学者认为,辰字后有漏字,应该是“龙也”二字。環读为猿,即猴。水读为雉,雉是野鸡。而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的秦简《日书·亡盗》中,除了用干支十二生肖来占卜盗贼的样貌之外,还占卜盗贼所从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 龚开(传)《钟进士移居图卷》(局部)

子,鼠矣。以亡盗者中人取之……丑,牛矣。以亡其盗……寅,虎矣。以亡盗从东方入……卯,兔矣。以亡盗从东方入,复从出,臧野林曹茂中,为人短面,出不得。辰,虫矣。以亡盗者,从东方入,有从出,取者藏溪谷内中,外人矣。其为人:长颈,小首,小目。女子为巫,男子为祝名。巳,鸡矣……午,马矣……未,羊……申,猴矣。盗者从西方……酉,鸡矣。戌,犬。尔在责薪蔡中……亥,豕矣……

从上述两种秦简中生肖和干支的对应结构可以发现,虽然部分地支和生肖的对应尚未完全稳定,但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系统至少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

如果再往前溯源,可以看到文献典籍中最早关于地支与生肖相关联的描述,见于《诗经·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里将午与马进行了关联匹配。《诗经》“二雅”是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曲调,《吉日》描写了周宣王狩猎及大宴宾客的场景。《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周鼎著鼠,令马履之。”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说:“(阖闾)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以象龙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由此我们大概可以得出,十二生肖形成并与地支完成匹配的演化过程,至少从西周中叶就已经开始了,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当时生肖有地域特点。

结合考古资料,十二生肖在秦汉之初正式形成,并在东汉正式成型。清代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中认为“十二属相之起于东汉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而在这个时期,我国的野生“狸猫”,不仅如虎豹熊罴一样凶猛,难以驯化,就连达官贵人狩猎获得的也很稀少,它们还未大量出现在先民的生活圈内,也就未能进入生肖序列。而家猫此时还没有随着佛教大量传入中国。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十二生肖中没有猫,就是因为我国十二生肖形成的时候,人们只能偶尔见到野猫,家猫此时还没有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 佚名《狸奴图》

值得一提的是,越南的十二生肖也是由中国传入的,与中国基本相同,唯独把“兔”换成了“猫”。据说,越南之所以把“兔”换成了“猫”,并非当地对猫有别样的情感,而是由于当时翻译的失误,因为“卯”和“猫”同音,翻译听错了,以讹传讹,结果一直错到今天。

最后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作结。明代状元吴宽有次丢了猫,曾写过一首《失猫,偶读古人十二辰诗,戏作一首招之》:

鼠辈公然书出游,厨中恣食肥如牛。

虎斑非鞟忆此物,兔口无阙嗟为俦。

徒闻豢龙术曾学,安论捕蛇功可收。

塞翁失马终非福,牧子亡羊政尔忧。

猕猴若驯我岂爱,鸡犬或放人须求。

归来买猪肉喂汝,置汝十二生肖头。

他在诗中巧妙将十二生肖嵌入,许诺如果猫儿归来,从此就把它排列到十二生肖之首,希望走失的猫儿看到后能够早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