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读即生活,书中有世界,读者朋友们晚上好,湛庐君与你回顾不平凡的一周。

本周,一场备受瞩目的经济会议12月9日在京召开,当天下午3点,新华社发布了会议通稿。

通稿发布后,港股在收盘前的最后40分钟里,出现一轮冲刺式上涨,从下跌0.33%直冲上涨2.76%。随后几天,大盘也继续稳步上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HEERS' WEEKLY | No.22

这场于每年12月举行的政治局会议,是年末最重要的与经济相关的会议之一,也是中央为下阶段经济运行定调,并对产业政策做调整和指导的重要窗口,对未来一年的经济走势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很多人都用超出预期来形容这场经济会议。那么,这次会议传递出哪些信号?

今天,湛庐君想和你聊聊,这场经济会议具体讲了哪些内容,以及作为个体,我们如何提前做好准备与提升,在即将到来的2025抢占先机。

2024-12-15

✦用阅读看世界✦

一:2025年经济走向,如何在变局中寻找机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12月举行的这场经济会议,被视为来年经济工作的“风向标”。这次会议公布的简报共计1732个字,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巨大。

用一句话总结:从“稳住”到“提振”,从“小步快跑”转向“大步快跑”。

那么,这次会议究竟讲了什么?这些信号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湛庐君整理出了4个要点。

第一, 稳楼市、稳股市,稳住财富预期。

会议明确提出要“稳住楼市股市”。楼市是存量财富,股市是浮动财富,两者稳定了,老百姓的财富感知才稳得住。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全家举债买了房,而房价持续下跌,消费欲望肯定会受影响。所以这次提到“稳住股市”,背后还有一个深层逻辑——提高资本市场的长期回报率,增强居民财产性收入,这样才有更多消费可能。

第二, 消费是明年的“重中之重”。

相比去年的会议,这次“消费”一词的重要性被大幅提升,甚至超越了“科技创新”。为什么?因为所有政策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让消费回暖。不管是稳楼市、股市,还是扩内需、增投资,目标都是让大家敢花钱、愿花钱。

第三, 政策基调转向“更加积极+适度宽松”。

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过去多年,我们听到的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这次首次组合成了“更加积极+适度宽松”。这个措辞看似微调,实际上传递出了未来一年政策“轰油门”的决心。从历史来看,上一次提到“适度宽松”,还要追溯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可见这次力度之大。

第四, 扩大高水平开放,稳住外贸外资。

外部压力显而易见,而对策也很清晰:稳住外贸、稳住外资。这种“稳”更多的是为内需创造空间。

总体来看,这次会议透露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未来的政策不仅要稳预期,更要通过超预期的措施提振市场信心。这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如何从政策走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我们需要提升自己对经济的宏观视野。说到这里,湛庐君不得不提到一本书——《经观十二问》。书中汇集了12位来自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围绕新格局、新经济、新文化三大主题展开论述——从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实现,到经济新动能的方向,再到技术突破带来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从复杂纷乱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抓住真正重要的脉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例如,面对消费升级和技术革命的双向驱动,书中提醒我们用长远的视角判断哪些趋势会持续影响未来,而哪些只是短期热点。无论是个体职业规划,还是企业发展方向,这样的框架化思考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机会。

从政策到趋势,再到个体的思考,最难的不是应对变化,而是看清变化中那些最值得抓住的部分。《经观十二问》不仅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时代脉络,还为个人成长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启发。

2025年,仍然充满挑战与机遇。不过,对于那些愿意主动学习、把握政策信号的人来说,现在就是重新思考和抓住未来的最佳时机。

二:思想的耐力:应对焦虑与变化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时代的变局时刻,各行各业其实都不容易,面向未来几年,有一个关键词对所有人都十分重要——耐力

不止是身体上的耐力,更是思想上的耐力。对于这两种耐力的培养,正是我们穿越复杂局势、抓住未来机会的关键。

接下来,湛庐君还想与你深入聊聊这两种耐力。

思想的耐力,其实就是对抗焦虑与浮躁的能力。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在被各种焦虑裹挟,让我们无法冷静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AI的出现,我们有了更高效的工具、更迅捷的传播方式,但也因此容易失去一种重要的能力——深度思考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温切斯特在《知识的进化》中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机器可以替我们获取知识、进行思考,那么人类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在一个“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或许忽略了,真正的知识,不是数据的积累,而是通过深度思考,将信息转化为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从语言到书籍,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人类文明的每次进步,都是知识生产力的跃升。然而,温切斯特提醒我们,信息储备越容易获得,思考的能力就越容易被削弱。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经济与企业类的AI谣言增速近100%,真假难辨的信息垃圾正让我们陷入“AI污染”。

我们谈论知识的进化,却少有人真正关心知识背后的思考能力。正如赫拉利所言,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工具有多先进,而在于人类是否还能从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中,保持专注与判断力,去寻找事物的本质。

深度思考比快速思考更加重要。温切斯特指出,真正的知识不在于表面的获取,而在于深度的探究。通过思考,我们不仅知道“我们知道什么”,更能明白“我们应该知道么”。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认知革命在这个充满变局的时代,思想的耐力不只是对抗焦虑与浮躁的能力,更是让我们保有人类独特性的根本。当机器代替人类记忆、思考甚至创造,能让我们始终向前的,是回归到那份最原始的耐力——花时间,去深思。

或许,这才是人类真正超越工具的地方:在碎片化的时代里,用思想的耐力为自我构建一个完整而智慧的世界。

三:身体的耐力,决定了人生成就的上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思想的耐力让我们在纷繁的信息中保持冷静与判断,那么身体的耐力则是我们应对高压挑战、持续向前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正如有人所说:成功的核心在于短期的爆发力,但真正让我们走得更远的,是耐力。

现代职场里,身心高负荷早已是常态。无论是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工作,还是突如其来的变局考验,身体的耐力决定了我们能否从容应对,而非被压力击垮。

我们对身体耐力的理解,或许常停留在运动层面,但它的本质,是一种长期的健康储备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提出,身体状态与意志力息息相关。那些能够长期保持高效和创造力的人,不仅仅靠激情和毅力,更依赖于稳固的体能支撑——从规律的运动,到健康的饮食,再到优质的睡眠。

新的一年,是时候定一个提升身体耐力的计划了。不过不要紧张,《耐力》一书指出,其实运动并非需要满头大汗、长时间高负荷的锻炼,它反而告诉你“慢,甚至可以走”、“跑步时能够正常聊天才是最合适的配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马费通博士提出了一个被称作MAF180的训练法重新定义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和效用。

它的计算方式非常简单:用180减去你的年龄,可以帮助你找到轻松跑时的最佳心率——举个例子:一个40岁的中年人,他进行轻松跑的最佳心率应为140次/分。

它的使用方法也很简单:3分钟确定你的最大有氧训练心率,然后在运动中不要超过这个心率。每周进行3-5次低心率跑步,每次训练时长为30分钟到90分钟。可以显著提升身体的耐力和速度。

不止是科学的运动方案,《耐力》一书还提供了诸多让你恢复身体活力,发挥运动潜能的方法,湛庐君摘录了9个要点,供你参考。

1. 供能

在供能方面,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燃脂上,而不只是碳水化合物和糖原

2. 速度

训练时要慢,这样你的有氧系统就能改善你的耐力,最终使你的速度越来越快。

3. 拉伸

不要进行拉伸。通过训练前热身和之后冷身,你同样可以保证良好的身体柔韧性,而且避免了伴随拉伸出现的伤病。

4. 脂肪

合理地摄入脂肪以建立耐力基础,减少炎症,改善大脑功能。

5. 碳水

精致碳水化合物会减少耐力运动所需要的能量、破坏重要激素的平衡、储存多余的脂肪。请远离它们。

6. 零食

避免摄入那些会对耐力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零食。

7. 阳光

多花些时间待在阳光下,别戴墨镜,也别穿戴防晒装备,这样可以帮助吸收更多的维生素D并提高运动表现

8. 过量

早期发现并改正过度训练,不要让它们造成身体疲劳、糟糕的运动表现和伤病。

9. 年龄

要相信,年龄不是阻碍你进步的因素,到了40岁、50岁甚至60岁,你仍然有可能越跑越快。

培养身体耐力,不需要华丽的目标,而是从基础的习惯开始。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却能在长期积累中带来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在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

在思想上,耐力让我们对抗信息噪音,找到方向;在身体上,耐力让我们扛住压力,走得更远。这种双重耐力,是穿越时代洪流的底气,更是塑造强者的隐形力量。

面向2025,或许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能,而是通过思想与身体的耐力,持续地让自己强大。毕竟,真正的成功,不在于短期的得失,而在于面对每一个困难时,依然能稳步向前。

点击加入会员!全年买书享5折~

本期策划:李植

编辑:芦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