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在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保留了这个习俗。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答应议婚,男方家就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则是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出生年月日和姓名,以便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是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是男方选择吉日,与女方共同商定结婚日期,并通知亲朋好友。

亲迎则是婚礼当天,新郎带着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六礼之外,中国婚俗还包括许多其他环节。例如,在婚礼前数天,会选一良辰吉日安床,在新床上铺好被褥、床单,再铺上龙凤被,并撒上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喜果,寓意新人早生贵子。

女方在出嫁前会准备嫁妆,这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包括衣服饰品以及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痰盂、花瓶、鞋、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婚礼当天,新郎会带着花轿、乐队前往新娘家迎娶,途中可能有一系列仪式,如跨火盆、过门槛等,寓意除邪避凶

新娘坐在花轿中,新郎会进行拜天地、祖宗和新娘的仪式,然后夫妻对拜。婚礼上还有抛绣球、喝交杯酒等环节。其后的高潮时入洞房。那么问题来了,新婚之夜,为什么叫“入洞房”!听房又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洞房”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婚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洞房之说。当时,人们认为婚姻是人生大事,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完成,其中“入洞房”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古代,洞房通常指的是新娘在婚前居住的房间,或者新婚夫妇婚后所住的新房。新郎在迎娶新娘后,会护送她进入这个房间,共度良宵。

关于“入洞房”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典故。其中两个较为流传的说法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轩辕黄帝的规定:传说轩辕黄帝在平息战争、建立部落联盟后,为了制止群婚和抢婚现象,想出了聚集庆祝的仪式。

新婚夫妇在众人的祝福下,被送进事先准备好的洞穴(或房间)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门。这一习俗象征着新婚夫妇正式婚配,开始新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尧与鹿仙女的传说:传说中,尧在寻访鹿仙女时,两人在姑射仙洞完婚。新婚之夜,洞顶燃起神火,光彩夺目。从此,新婚女子的房子被称为洞房,新婚之夜也被称为“洞房花烛夜”。

在现代社会,“入洞房”的仪式相比古代更加简化,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新婚夫妇往往只是简单地进入新婚夜所住的房间,共度美好的第一夜,而没有过多的仪式和程序。

再聊聊“闹洞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闹洞房,又称“逗媳妇”、“吵房”,是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的一种传统习俗。亲友们不分辈分长幼,聚在新房中,通过嬉戏、逗乐、说笑等方式祝贺新人,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闹洞房的记载。到了唐宋时期,闹洞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婚俗。

关于闹洞房的起源,民间有多种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闹洞房起源于驱邪避灾的迷信观念。相传,很久以前紫微星下凡,发现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建议人们用笑声驱走邪鬼。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

另一种说法认为,闹洞房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认为男子在新婚时忍受嬉闹和戏弄可以证明其勇气和力量。因此,闹洞房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

什么是“听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房,又称“听窗户根儿”或“听床”,是指新婚之夜,亲朋好友或邻里在暗中偷听新婚夫妇的谈话和动静的一种习俗。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闹洞房活动结束后,新婚夫妇闭门休息之时。听房者可能会隐蔽在洞房内或窗外,试图捕捉新婚夫妇的悄悄话和亲密举动。

听房习俗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相关记载,如《汉书》中提到“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这表明听房在古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婚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房习俗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中原一带,人们忌讳新房无人听,认为“人不听,鬼听”,因此有时会特意找人来听房以辟邪;而在南阳一带,听房又叫“听墙根儿”,但人们又忌听者会受霉气、晦气,因此时常还要另外花钱请人来听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隐私和尊严。听房习俗侵犯了新婚夫妇的隐私权,使他们感到不适和尴尬。因此,这种习俗逐渐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