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摇秋招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连非遗秦腔传人,都跑到直播间凑热闹跳青海摇了。
对此,网友们看法不一样,争论颇多。
有人说世风日下,非遗传承要对着摇子低声下气,也有人觉得不管怎样,只要能让更多人关注秦腔,就是一件好事。
这段时间,非遗传承的路,到底走得如何了?
非遗真的只能向流量低头了吗?
非遗秦腔向流量低头了?
最近,在青海摇秋招直播间,秦腔非遗传承人安万带着剧团成员连线了张诗尧,跳了一首秦腔版青海摇。
他向观众介绍了秦腔的历史和艺术形式,还进行了秦腔表演。
他表示:想借张诗尧的热度,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秦腔,进而了解和喜爱秦腔。
直播的切片视频被传到各个平台,吸引了大批网友讨论。
有网友觉得辛酸:秦腔文化为何沦落到向流量低头了?要靠博眼球才能被关注?
国家二级演员对着张诗尧不断的抱拳,说“谢谢老师”,怎么看怎么别扭。
也有网友表示,称“老师”,是出于对张诗尧的尊重。不同领域的人有不同的擅长,张诗尧也算是互联网方面的老师。
而且张诗尧也很敬重安万老师,说要编入青海摇第四季,用自己的热度鼓励大家关注传统非遗。
用新一代势力来救济老一代文化遗产是件好事,不能把两者绝对地分开谈,不然留给传统文化遗产的空有博物馆的展柜了。
还有观察细致的吃瓜群众在看热闹:从张诗尧的表情看得出想夸,又不知道咋夸,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能不停念叨“太震撼了”。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来,我小号给对面刷点礼物。
不管怎么说,这场直播连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化壁垒,让更多人了解并接触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借着这事儿,我们也来了解一下被称为“百戏之祖”的秦腔文化。
在舞台上吹火的最猛戏曲?
提到秦腔,就不得不提它在戏曲界的地位。
秦腔,起源于古代秦地(今陕西、甘肃一带),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
它对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和昆曲争“百戏之祖”的身份。
它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尤其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
秦腔的唱腔分为花音和苦音,前者趋向于欢快明亮,后者则悲怆激愤。
在音乐结构上,秦腔开创了梆子腔结构,通过各种板式(即节拍)的变奏,形成节奏、节拍、旋律的变化。
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秦腔的身影。
电影《活着》中,秦腔唱腔贯穿全剧,既作为故事发生的环境的一部分,又是富贵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白鹿原》中也多次出现演戏、唱戏的场景,有的还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情节。
秦腔表演中有不少绝活,其中最具震撼力的是吹火。
演员在表演时,将松香包在口内,通过控制气息,将松香吹向火把,瞬间燃起熊熊火焰。
这不仅考验演员的肺活量和气息控制能力,更需要在表演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冷静。
在秦腔舞台上,吹火往往被用于表现人物的愤怒、激动等强烈情感。
这种技巧在《游西湖》中李慧娘与刺客廖寅展开搏斗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耍牙是秦腔绝活中最“重口味”、最有视觉张力的。
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将数枚甚至数十枚猪獠牙含在口中,通过控制气息和面部肌肉的运动,使猪獠牙在口中翻滚、跳跃、发出清脆的声响。
《淤泥河》的盖苏文与《八件衣》中的判官、《罗通扫北》的王伯超等均用此技巧。
但由于师承太难,学艺更苦,如今“耍牙”这门绝学几近失传。
顶灯是秦腔丑角的一种特技。
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在头顶放置一盏油灯或蜡烛,然后做各种动作,如跳跃、翻滚、打斗等,最后还要在头顶将灯吹灭。
这一绝技全凭演员脖子和头顶掌握平衡,而且需要在表演过程中保持幽默风趣的风格。
除此之外,秦腔中还有三尻子、三鞭子、溜凳子、吊帽盖等绝技。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
如今,非遗的地位提高了吗?
非遗的地位到底如何?
其实这几年,大家对非遗已经非常关注了。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85.8%的受访者都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
非遗技艺、活动受到更多关注,非遗周边产品也相当受欢迎,打卡非遗成热门旅游项目,非遗工作室、体验馆遍地开花,日常服饰装饰中的非遗元素更常见,展现非遗文化的影视剧、节目更普遍。
大家对非遗感兴趣是真的,但部分非遗有较高的欣赏门槛也是真的。
最典型的就是戏曲,虽然越来越多人已经关注了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但是多数都不甚了解,更难欣赏。
这也就导致目前的戏曲艺术传播,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但如果算上跨界混搭,情况就乐观了不少。
比如在流行音乐、网络热门歌曲的创作、表演中,就时常能窥见戏曲的内容、元素。
上戏的416女团就是将传统的戏曲曲目与原创歌曲相结合,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又不会因为戏曲的老旧而感到无趣。
可以肯定的是,想要让非遗实现更好的传播,就离不开新平台、新质生产力,把握好互联网就是传统文化当下的趋势。
既要“守圈”,通过热门话题引流,使非遗艺术与现代话题接轨,扩大受众群体。
又要“破圈”,打破刻板印象,比如搞跨界,强化非遗的娱乐属性。
世风日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促成的,或许传统的没落是时代的选择,但它们能还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离不开非遗传承者的努力。
说回这次的“秦腔青海摇”事件。
或许我们应该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不是秦腔对流量低头,而是合作共赢。
秦腔跟摇子结合起来,这种“成何体统”的感觉,或许真能戳到年轻人的心趴。
虽然有点“倒反天罡”,但与其被时代吞没,不如主动与时代结合。
诚恳的希望新兴的网络势力可以重塑传统文化的辉煌。
参考文献:
关于抖音平台戏曲类内容线上传播的观察与思考,张传若 唐之越
作者:来士普
责编:回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