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10日,陈毅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在张茜的搀扶下,毛主席来到了追悼会礼堂。

毛主席环视四周,满目皆是花圈和挽联,倏忽间,一幅挽联吸引了毛主席的目光,他缓缓走了过去,低声吟诵过后,转头问道:

“这幅挽联写得好,是谁写的?”

“是张伯驹先生。”张茜回复道。接着便向毛主席介绍了陈毅与张伯驹的关系,也正是这幅挽联,成为了张伯驹命运转折的契机。

那么,张伯驹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与陈毅之间,有着怎样的情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幅不同寻常的挽联

自1970年起,陈毅便时常遭受腹部疼痛的困扰,并伴有腹泻之症,吃尽管吃了药物,病情也仍未见好转,反而腹痛愈发加剧。

1971年1月的一天,陈毅的腹部突然传来剧烈的疼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他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经过检查,最被确诊为结肠癌。

在周总理的安排下,陈毅转入了北京日坛肿瘤医院接受治疗,在那段日子里,他的身体逐渐有所恢复,偶尔还能散散步。

结果没多久,在一次座谈会上,陈毅刚发表完讲话,突然一股鲜血从他的鼻孔中喷涌而出,当即昏迷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下过床,病情日益恶化,持续性地陷入昏迷之中。

1972年1月2日,李先念前来探望陈毅,此时的陈毅仿佛回光返照一般,神志异常清醒,还同李先念说了几句话。

1月6日,陈毅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而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得知老战友逝世的消息后,刘伯承悲痛欲绝,他踉跄地冲进房间,双目失明的他只能以手代眼,一边摸索一边呼唤着:

“陈老总啊,我刘瞎子离不开你这根“拐杖”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1月10日,陈毅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在张茜的搀扶下,毛主席来到了追悼会礼堂。

毛主席环视四周,满目皆是花圈和挽联,倏忽间,一幅挽联吸引了毛主席的目光,他缓缓走了过去,低声吟诵道: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结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后,毛主席转头问道:“这幅挽联写得好,是谁写的?”张茜回复道:“是张伯驹先生。”

可毛主席巡视了一圈,都没有找到张伯驹的身影:“张伯驹来了没有?”张茜解释道:

“张伯驹是陈毅的生前好友,他没有来,老两口从吉林回来后,没有落户也没有工作,处境很是狼狈......”

说话间,张茜早已红了眼眶,毛主席听后,又转头看向那幅挽联,若有所思,良久,他才转过身子对周总理说:

“恩来啊,这件事你过问一下,要尽快解决!”
“主席放心,我一定尽快办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张伯驹在得知陈毅逝世的消息后,捶胸痛哭,终日垂泪相对,他多希望能亲自前往瞻仰老友的遗容啊!

可由于种种因素,张伯驹没能前往参加,只能从报纸上凝视着陈毅的遗像,看着看着,又低声抽泣起来。

追悼会过后,那副挽联广泛传开,不过短短十几日的工夫,张伯驹的工作就有了着落,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

这副挽联,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张伯驹命运转折的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帅陈毅与名流张伯驹

张伯驹是中国近代“四大公子”之一,四公子中,除了张学良外,其余三位皆是淡泊名利,不问政事,醉心于文化艺术的名士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与袁世凯同朝为官,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他,为子承父业,曾入军旅任职。

可看着军阀混战、国事日非的现实,让张伯驹深感失望,于是便不再过问政事,转而专注于收藏古人的墨宝真迹。

张伯驹对于书画艺术的热爱,可谓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不让中国的国宝文物流亡国外,他不惜倾尽所有,高价购买书画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家财万贯的他,为了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几乎是倾家荡产。1956年,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张伯驹,更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画珍宝无偿献给了国家,其中包括唐代李白的《上阳台》、隋代展子虔的《春游图》、元代赵孟頫的《章草千字文》等。

值得一提的是,张伯驹在知道毛主席喜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后,还曾将自己珍藏的李白《上阳台》真迹送给毛主席。

毛主席对这幅墨宝爱不释手,观赏了数日。然而,心怀天下的毛主席认为这件墨宝不应属于个人,而应让更多人欣赏到它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提笔给张伯驹写信,表示要将这幅墨宝送到博物院去。张伯驹得知后大为感动,便将自己高价购买、珍藏已久的许多墨宝捐献给了国家。

除了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奉献外,张伯驹还是一位京剧艺术的热爱者与传承者。

他身为北京京剧艺术研究社副主任委员,不仅挖掘整理了传统戏目,还组织了多场演出,为继承与发扬国家戏剧表演艺术之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伯驹与陈毅元帅的相识相知,源于围棋这一共同爱好。张伯驹早就对陈毅的诗人之名仰慕已久,一直希望能有机会与他见面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50年时,张伯驹就曾前往上海求见市长陈毅,好巧不巧,此时的陈毅不在上海,有时去了南京,张伯驹未能如愿。

直到1957年初夏,陈毅参观了一个书画作品展览会,会展上名迹甚多,陈毅极为感兴趣。

经工作人员介绍,陈毅才得知会展上有不少真迹是一个名为张伯驹的人捐献的,而且这次会展也是由他挑的头。

陈毅对此大加赞赏,事后,他特地会见了张伯驹,刚一见面,陈毅便拉着张伯驹的手说道:

“你为保护国家文物所做的贡献令人钦佩,展会唤起了参观者的民族自豪感,很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交谈中,他们发现彼此都对围棋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热爱,于是又好好“杀”了几盘棋。

早先陈毅初到北京之时,一时间竟找不到同他下棋的对手,而张伯驹的出现,让陈毅过足了“棋瘾”。

打那以后,张伯驹就成了陈毅家中的常客,两人诗词唱和、棋盘相见,情谊日渐深厚。

两人之间的友谊与默契,在诗词和围棋的世界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与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患难之中更见真情

就是这样一个不惜倾家荡产购买国宝,将自己收藏的珍宝捐献给国家,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张伯驹却因世事无常,一度失去了工作,生活也陷入了困顿

他虽有意找周总理、陈老总等领导人倾诉,却又深知他们肩负国家重任,日理万机,不愿因自己的私事而打扰。于是,这份苦楚与无奈,就这样拖了下来。

1961年,张伯驹被调到了吉林任职,他总觉得,自己该要与陈毅告个别,于是便提笔写了封信寄给了陈老总。

张伯驹不知道的是,在他陷入低谷的这段时间,陈毅一直很关注他,包括这次的工作,也是陈毅推荐安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一辆小轿车停到了张伯驹的门前,正当张伯驹疑惑之际,车上下来的人告知了自己身份:

“陈毅副总理特派我来接张先生和夫人到家中叙旧,请二位上车吧!”

“啊!”张伯驹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感动,自打落魄后,他尝尽了人情冷暖,许多昔日好友都刻意回避,甚至装作不认识。

张伯驹心中无比凄凉,他没有想到,如今自己竟还有一个愿意同自己为友的人,心里顿时感到暖暖的。

老友的再次相见,仍如往常一样相处,没有丝毫变化,在陈毅的开导下,张伯驹慢慢解开了心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聊了很久,分别之际,陈毅和妻子将张伯驹送到门外互道珍重,依依惜别,正是陈毅的这次开导和关心,张伯驹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20世纪60年代,张伯驹再一次跌入低谷,可这一次,陈毅也未能幸免,张伯驹得知后,心急如焚,迅速向陈毅致函慰问。

在听闻陈毅患病的消息后,张伯驹更是哭红了眼眶,担忧不已,另一边,身处病榻之下的陈毅也在时刻关心着老友的情况。

没多久,张伯驹得知陈毅的两个儿子都要结婚的消息后,精心画了两幅梅花送了过去,以示祝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将这两幅画摆在了床前,睹物思人,有时会向孩子们讲述自己与张伯驹之间的友谊,讲述张伯驹对国家的贡献,并告诫孩子:

“不论遇到何种风浪,都要坚定革命信念。”

正是张伯驹与陈毅之间的情谊,正是张伯驹为陈毅书写的挽联,正是毛主席、周总理的过问,让举步维艰的他,生活有了转机。

老友陈毅逝世后,张伯驹常常独坐书房,回忆自己与老友相处的点点滴滴,一想到这,张伯驹总是止不住地掉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悲痛过度,张伯驹的右眼失明了,还在经过手术治疗,张伯驹的右眼渐渐恢复了。

这天,张伯驹的家中迎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受陈毅夫人张茜所托,来送一样东西。

这样东西,便陈毅生前与张伯驹“大杀四方”的围棋,张茜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张伯驹慰藉和纪念。

张伯驹看着眼前的围棋,仿佛又回到了与陈老总棋盘相见的时光,他明白这之中包含着超乎寻常的深刻寓意,这是何等的珍贵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含泪点了点头,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说:“感谢你,也感谢张茜同志。请你帮我转告她,我祝愿她健康长寿、事业成功!”

结语

两人因艺术而结缘,因诗词而相知;一个名帅,一个名流,虽身处不同领域,但两人的心中,都怀有国家与民族的大义,这份共同的兴趣与追求,这份忠诚与担当,让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而纯粹。

参考资料
张伯驹悲歌哭陈毅. 党史博览
盘点十大元帅的不同葬礼:毛泽东亲临吊唁陈毅. 新华网
名帅陈毅与名流张伯驹. 文史精华
一副对联改变张伯驹的命运. 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