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秋,从各个解放区抽调的10余万人马克服种种困难,争分夺秒地向东北进军。其中以山东解放区和新四军第3师抽调的人数最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9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上级命令:率领3师即刻开赴东北。

在苏北抗日期间,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3师从不足20000人,发展到70000余人。3师虽然还只是师级番号,但实际兵力比一个纵队还要多。

接到命令后,黄克诚决定与副师长刘震、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率领主力35000人赶赴东北,留下另一半人马则继续在苏北坚持斗争。

恰在此时,一则令人无比振奋的消息传来:东北到处都是武器。与此同时,中央给3师转发了一份我军已到东北的先头部队的电报,内容是:

在沈阳及各地堆积之各种轻重武器及物资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

消息传开,长期缺乏武器弹药的3师官兵们无不欢欣鼓舞,大家纷纷说:“我们走的时候就不用带武器了,到了东北随手捡就是。”

东北到处是武器,这也在情理之中。日本人在东北有很多兵工厂,他们投降时将大量的武器装备丢在了东北,尔后被击败日本关东军的苏联红军接管。

然而,这里有一个潜藏的隐患,那就是苏联与国民党政府刚刚签订《中苏友好条约》,有一些见不的光的利益交换,其中有这样一条:苏联红军进军东北三个月后将会撤军,将东北移交给国民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师师长黄克诚当然不可能知道苏联与蒋介石的暗中“约定”,但作为走过万重山指挥过上千次大小战斗的师长,对东北遍地都是武器一事没有头脑发热地选择轻信。

黄克诚的考虑是,现在是非常时期,情况瞬息万变,万一到东北后情况有变怎么办?况且,从苏北到东北,一路上要经过山东、河北等地,万一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

黄克诚抬头看了看苏北暖洋洋的太阳,再次陷入沉思:等到东北就是冬天了,东北的冬天可是比陕北还要冷,没有棉衣如何过冬?

于是,黄克诚给即将赶赴东北的部队下达了一条严令:必须带上武器装备和棉衣。

当黄克诚的这道命令传达到部队后,引来一阵阵抱怨,官兵们很不理解,老头子这是怎么了,怎么尽出怪招。

带上武器和棉衣,会增加不少负重,对长途跋涉的将士们来说可是个不小的考验。尽管大家满腹牢骚,但还是坚决地执行了师长的这道怪命令。

不过,两个月后,3师将士们一定会无比感激黄克诚师长的这道看着有些奇怪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9月28日夜,黄克诚、洪学智、刘震率领3师主力开始启程北上。之所以选择晚上出发,就是不想打扰群众。

然而,因为安置准备等相当多的工作涉及到当地政府,群众还是很快得到消息。出发的这个夜晚,数千群众举着灯笼夹道欢送,将各种吃食硬塞到了战士们手中。

黄克诚腰伤未愈,本来坚持要自己拄拐杖走,但洪学智坚决不同意,他知道师长是不愿意给战士们增加负担。

但是,考虑到师长眼睛不好,再拄个拐杖,更加不安全,于是洪学智诚恳地劝说道:“师长,这回你得听我的,征途漫漫,全师独立行动,您可是一家之主,不能出一点儿纰漏。您只管在担架上指挥,放心,我腿长马快。”

黄克诚拗不过洪学智,就坐上了担架。洪学智骑着那匹心爱的枣红马,跟在附近。

10月初,3师跨过陇海路,进入鲁南。这时候,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来电指示,3师到达山东后先停留一个时期,待山东局势稳固一些后再去东北。

进军东北必须争分夺秒,3师留在山东固然有利,但从全局看,显然还是东北更为重要。可是,华中局和军部的命令,黄克诚不能违背。

思来想去,黄克诚决定直接给中央军委发电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