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丽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时的本文主人公

我喜欢拍照。几十年的悠悠岁月里,大脑和眼睛会忘记的瞬间和过往,我让照片记住它们,所以,存下了好几本像册。现在的手机图库里,也收藏了近些年里,我亲爱的家人和朋友们相聚一起美好时刻的影像。

每一次翻看照片,都能勾起我许许多多的甜蜜记忆,每一张都是时间的见证,每一幅都是情感的印记,每一次都是心灵的洗礼。

今天要讲叙的就是其中一张照片中的故事。

2022年10月25日清晨,家住云南玉溪红塔区的二表姐打来电话:表妹早上好!我遨请你今天来玉溪参加一场民间组织的文艺活动,你会感兴趣的,一定要来哈。

知我者表姐也。

中午,我身背话筒,带着家乡的土特产,打车赶往玉溪,与表姐、表姐夫会合。姐夫手里提着一把电吹管,另一位男士背着一把胡琴,表姐购买了许多食品。我们驱车前往活动地点。

那是玉溪北的一个小山村,山村四周的田野上是一片片种植大棚,大棚里种满了鮮花和蔬菜,一派丰收的景象。

汽车停稳到村中的晒谷场上,远处传来玉溪花灯小调悠扬的歌声,听着歌声往村里走,家家户户高楼矗立、街巷整洁,让我感觉到这是个民风纯朴、生活富裕的地方。我们走进两幢连建在一起的四层楼房,房子的正前方是近200多平米的露天院坝,桃红柳绿的树荫下,聚集了近百位参加活动的男女老少。

下午2点,文艺活动正式开始。节目主持人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声音清脆柔美:各位亲人和朋友,下午好!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欢迎并感谢大家来参加我们家庭组织的纪念活动。首先,有请我的94岁外公、88岁外婆两位老寿星入场。

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身着盛装、神采奕奕的两位老人手牵着手,在女儿陪伴下,从楼房里款款走来,落坐于院子中心的椅子上。男主人身穿军人制服,胸前挂满军功章,笑容可掬。女主人身着唐装,和善可亲。大家马上热情地、争先恐后地与两位老人握手并合影留念。

接下来,气质优雅的大女儿张姐向来宾介绍了父亲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老人

父亲张军华,1928年4月6日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大家庭。1945年读高中期间,父亲参加了学校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学生进步活动,被吸收加入"民主青年同盟″。

1948年,父亲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读大学。当时,解放战争己开始,他怀着希望国家和平的愿望,参加了共产党地下组织掀起的反蒋游行(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活动而被捕。在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后,一部分学生被放回家,一部份(包括父亲)被送往国民党部队当兵,随后开往东北打内战。

1948年9月,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策反下,父亲所在部队在辽宁锦州起义,并集体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此时,父亲年芳20岁,身高1.86米,身体强健。他被分配到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接着跟随东北野战军,参加锦州会战。

锦州解放后,父亲又参加了营口战役和大虎山阻击战。也就是解放后被拍成电影的《塔山阻击战》。

1948年11月间,父亲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6军138师413团2营机炮连文化教导员。

平津战役中,父亲作战英勇,荣获个人一等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升任机炮连二排排长。

在解放战争中,父亲经历了许多生死考验,身体多次多处受伤。曾在汉口陆军医院治疗。出院后,被派往西南军区驻北京办事处任办公室干事,一直工作到全国解放。

1950年10月办事处处长告诉父亲:国家准备出兵朝鮮抗美援朝,中央军委要在各大机关抽调参战人员,条件是:打过仗,有文化,年纪轻,身体健康。你满足所有条件,明天就动身到东北丹东志愿军总部报到。

1950年10月19日,父亲跟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伉俪情深,相伴一生

父亲被分配到志愿军总部担任作战处参谋,经常深入作战前线参战并记录前沿战斗情况,写出战况总结及时交司令部情报处。

志愿军总部先后驻扎过六个地方,分别是:大榆洞、玉泉站、君子里、上甘岭、空寺洞和桧仓郡。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战协定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军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1953年8月,大批伤病员急需回国治疗,父亲和一个叫田胜的战友,被派到护送伤病员回国的部队。在完成把伤病员安全送回国并安排到北京各大医院的任务后,父亲向负责人说:"我是从西南军区驻北京办事处调到朝鮮的,想回原单位去看看。"得到的回答是:“朝鮮已停战,是回朝鮮或原单位,你可以自己选择。"父亲于是选择回到北京办事处工作。

1953年未,中央军委出台政策,参战军人可自愿申请转业。于是,经批准,父亲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玉溪。在转业军人委员会的安排下,成为了玉溪太极山小学的教师。再后来,历任过多个学校的副校长和校长,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1986年成为玉溪地区首批被评定的小学高级教师。

1989年1月,父亲经组织批准离休。

父亲的一生,离不开母亲的支持。母亲是位医生,她勤劳善良,养育孩子,孝敬公婆,与父亲相依相伴走过了63个春夏秋冬。

离休后的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坚持定时步行锻炼,做保健操,耳不失脱,眼能阅读,自己能做的事,从不麻烦别人。

父亲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尽职奉献;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在与别人相处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修身养性中持之以恒、与世无争。这一切,都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巨大精神财富。

听完张姐的介绍,现场再次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到两位老人面前,抚摸着老英雄胸前佩带的军功章,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我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老人家,你们当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抗美援朝战争,换来了今天中国人民和平幸福的好日子,谢谢了!"

老人家说:"不用谢我。要谢的人,是牺牲在朝鮮土地上的志愿军战士。他们走进了纪念碑,而我走入了凯旋门,幸福地活到今天,知足了。"

多么朴素的话语啊!

在雄壮勇武、气宇轩昴的演奏中,男声合唱《跨过鸭绿江》、女声合唱《我的祖国》响起,优美的歌声响彻在幸福快乐的农家小院里。二姐夫的男中音独唱《再见了,大别山》,声情并茂,荡气回肠。二十多位身着艳丽旗袍的女子,在优雅的琴声中,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好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再次用手机拍下这一幕幕深情难忘的画面。

感染于眼前的一切,我的内心想起一首歌:"幸福在哪里?幸福在这里,在这里。"

供图、文头歌曲演唱沈丽华(路开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丽华,云南玉溪人,退休。

本公众号文章皆为原创作品,

如需采用,请联系13870789598

微信号:路开文化

 【路开原创】照片里的故事(沈丽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路开原创】照片里的故事(沈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