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啷,丁零啷……”握着竹柄,稍一用力转动,手里的小玩具就“叫”了起来,转得越快,声音越明亮清脆。林先生当即买下几个,准备送给刚满4岁的小女儿。这一幕发生在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微型非遗展上。
林先生心仪的小玩具叫“摇猴”,由竹柄上绕着的金属丝牵引竹签,扣动泥塑而发声,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聂家庄泥塑的经典造型之一。
“原本摇猴是‘躺’在展台上的,观众多半看一看就走了,鲜有拿起来把玩的。我们从‘转’这个关键动作入手,改为将作品立起来,一下子触发了大家的玩心,增强了互动性。”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李妍分享了布展背后的故事。
自带“邀约感”
小微型非遗展在一动一静、一张一弛间彰显匠心。同时,小空间天然地拉近了展品与观众的距离,更适于互动。用李妍的话来说,小微型展览自带“邀约感”。
“大型展览通常需要宏大的逻辑线,小微型非遗展更易于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特定情境。”李妍更乐于将小微型非遗展称为展教高度融合的活动。在这里,非遗展品、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与观众变得亲密起来。
此次与聂家庄泥塑一同展出的还有瑶族服饰等非遗项目。展览现场,李妍将蓝靛染布的百褶裙铺开,挂在墙上。裙子前方,身穿瑶族服饰的小人偶摆出了欢快舞蹈的姿势。“仿佛置身于这项非遗的家乡。”许多观众驻足观赏时感叹。
“展示美是重中之重。”浙江省金华市非遗保护和信息中心主任任文俊表示,非遗作品创新之美、传统技艺的匠心之美、非遗传承人的智慧之美是她策划非遗展的创意源头。
近年来,金华市非遗保护和信息中心每年会策划举办不同规模的非遗展。在任文俊看来,小微型展览更强调汇聚美感,呈现东方美学,通过色彩、光线、声音等方面的特殊设计,邀请观众一同看见美、欣赏美、感受美。
认可才会认购
近年来,许多小微型非遗展越来越普遍地嵌入文旅推介现场、文化交流活动乃至乡村振兴实践等各种情境,呈现出很强的适应性。
李妍认为,策划和设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充分展现非遗作品的制作工序或邀请观众亲手做一件非遗作品,引导观众了解非遗传承人投入的心血,通常能够提升价格接受度。此外,小微型非遗展适合探索的方向是为非遗作品定制使用场景。
今年,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亮相的当代龙泉青瓷精品展,以互动思维实现“釉色可观、温润可触、瓶花可嗅、风雅可品”的效果,赢得了出乎意料的关注度。“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各方反馈几乎与策展目标完全吻合。
策展团队采用青纱叠帐、烟雾特效、竹林掠影等设计,营造出与龙泉青瓷产地自然环境相近的氛围。其间,不同釉色的青瓷作品错落有致,与花艺、宋式点茶、竹下抚琴结合,创造出了可观、可触、可嗅、可品的空间,让龙泉青瓷跃然于观众心间。当天,龙泉青瓷作品收到许多购买问询,相关文创销售一空。
“认可才会认购。”李妍认为,观众的购买是对非遗的高度认可,是最直接的点赞。站在观众视角,思考一件非遗作品在生活中如何被使用、摆放或穿戴,小微型非遗展往往更有成效。
让非遗传得开
无论大小,非遗展从根本上来说服务于文化传承与传播,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策展思路不断出新的目标是让非遗传得开。
这几年,通过调整视角,任文俊感到策展思路越来越清晰:总体而言,非遗展能够提升人们对传统技艺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请非遗传承人带着孩子们制作微型板凳龙、用舞台剧的方式讲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历史,推出“非凡同学”系列活动,让非遗陪伴孩子们成长……从青少年了解非遗的角度入手,任文俊尝试了不少新路子。她认为,静态展示物品也要配合非遗传承人的动态活动、展演互动环节,参观者与作品的互动不可割裂,两者共同诠释了整个展览的内涵。
小微型展览所具有的鲜活表达、多彩呈现、生机勃勃、动态生长等特质,与非遗的活态传承彼此呼应、息息相关。它是场景的创新,在视、听、触、嗅、味等感官维度,给予观众新的“身体记忆”,再由此抵达思想和心理层面。
“非遗展基于非遗本体的属性,给大家营造理解非遗、发现非遗的语境。小微型展览给了我们探索新方式的更多可能,也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深入思考非遗展的特色、非遗与人的关系、观众与非遗传承的关系。”李妍说。(记者 王彬)
关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王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