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六斤橘子
本文字数:3043字
建议阅读时间:9分钟
马拉松市场2024,争议背后的规范化之路。
2024年是中国马拉松在疫情后全面复苏的第二年。从赛事数量的井喷到社会关注度的激增,全年认证赛事已经超过300场,其中4月21、10月20、27等多个周末,全国马拉松赛事超过30场,数十万人同时奔跑的场景多次发生,这一年的赛事热潮不仅是全民跑马热的延续,更是一次对行业规则和制度化建设的深刻再造。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24年的中国马拉松,那一定是“规范化”。
作为一项规则相对简单的体育项目,马拉松的竞赛组织却充满诸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热闹的现象,到政策的调整与创新,2024年马拉松行业的制度建设对赛事运作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人声鼎沸中,我们透过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可以发现,这一年马拉松行业的政策变革如何影响赛事运作和未来发展。
一月:认证赛事新规落地
我们知道,马拉松赛事属于路跑赛事的一种,隶属于田协路跑赛事的管理范畴,分为认证赛事A、B以及非认证C类。2024年1月6日,田协发布了《路跑认证赛事管理办法》,第一次明确对认证赛事的运营单位提出了资质要求,并还对赛事主办单位的办赛经验提出了具体限定。被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14天内同一运营单位,不得连续举办两场认证赛事的条款,这些在过去,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放眼其他体育赛事项目,田协应该是第一个对赛事运营单位进行实质化的审核的单项体育协会,作为田协在行业自治框架下的一次尝试,这项新规通过对运营资质的实质性审核,开启了国内马拉松赛事管理的“资质化”时代。
认证新政在5月1日正式生效后,展现出了一定的威力,很多赛事不得不从B类开始做起,天津马拉松等大赛因为某些条件不满足,没有申请A类认证,一些运营公司应对新政变化,也作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
这一过程中,尽管初期舆论与行业反响褒贬不一,但赛事组织投入的提升和行业运行的规范化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在显现。尽管办法的成效仍需时间检验,但其对行业长远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
三月:路跑赛事管理文件修订
随着春节后赛事密集开展,中国马拉松在3月迎来“超级月”。26日,无锡、武汉、重庆三场大赛同日开跑,热度空前。在同期举办的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会议上,《路跑赛事管理文件汇编》新版发布,围绕赛事分级监管、纪律管理和反兴奋剂等多方面进行了修订。
其中一项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细节是,新版路跑赛事管理办法中对赛事奖金做出了明确的限定,非世界田联标牌A 类赛事奖金最高为全程马拉松 10000 元人民币、半程马拉松 5000 元人民币。B 类赛事奖金最高为全程马拉松6000 元人民币、半程马拉松 3000 元人民币。下半年开始,赛事陆续受到奖金帽的限制,将奖金下调。其实从十年前开始,马拉松黑人来华参赛就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从最开始的来华参赛次数限制,到后面出台达标时间线奖金以及金银铜标奖金帽,都是为了限制太多的非州籍选手来中国利用不对称的竞争优势“捞金”。这次修订,实际上是将赛事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竞技化国际化的标牌赛事,另一类就是全民参与型的赛事,这背后的政策逻辑,很好理解,下半年很多小赛事由于奖金过低,来摘得桂冠的非洲籍选手明显减少。
五月:商业化与精英运动员管理新规出台
从四月份开始,马拉松行业的诸多事件成为舆论热点,成为公众议题。从精英运动员的报名争议,到赛事赞助商名额及竞品纷争,马拉松赛事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商业化与精英运动员管理面,田协的新规尝试直面这些问题。在路跑赛事管理办法中增补2000多字,涉及商业化和精英运动员两大范畴,对未来赛事市场开发、赞助商与运营方关系、精英选手职业化道路及整体竞技水平产生重大影响。
新办法强调赛事应平衡公益性与商业化,明确赞助商权益边界,禁止干预比赛组织。其次,针对赞助商排竞权益问题,新规明确竞品不是限制参赛的理由,要求合理设置精英运动员参赛要求。此外,新规对国内精英运动员划定,通过反兴奋剂中心注册检查库名单进行,以规范管理,保障赛事公平性。对于国内精英运动员,新规提供了明确的职业身份定,更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精英选手的发展。
七月:起终点管理规范细化
随着赛事参赛规模的提高,对赛事的承载力与组织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完赛区域成为了竞赛组织事故的高发区,完赛物资不够、存取衣管理混乱,选手排队时间过久等问题多发频发,短视频冲上社会热点,冠以“乱象”之称。
对此,今年七月,田协针对性增补《路跑赛事起终点管理规范》,涉及起终点区域规划、人员物资配备与管理、车辆管理、商业化规范等方面,并明确了检查和落实机制要求。不论是选手集结疏散、物资发放、车辆分流等,风险点多,管理不善会影响赛事安全和形象。《规范》要求起终点位置选择应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流线设计因地制宜,标识清晰,隔离设施到位。人员物资配备标准细化,强调医疗配置、存取衣和完赛物品发放要求,确保物资实用,避免浪费。针对完赛通道数量不够以及人车分流不畅这样的顽疾,田协也是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这一“手把手教你办赛”的细化标准,大幅提升了赛事的组织效率与安全性,也为其他大型公共活动的管理提供了参考。
十月:构建高水平运动员库
九月,田协发布了《关于建立路跑赛事高水平运动员库并开展反兴奋剂教育准入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马拉松是一项兼具精英竞技与大众参与的运动,近年来非体制内运动员(精英大众)选手故意或误服兴奋剂的案例有所增多,针对这一乱象,田协算是防微杜渐,提出了“高水平运动员库”的概念,这在我国所有体育项目的管理中,可谓是独树一帜,有一定的创新性。包括国内精英运动员、达级运动员、其他高水平运动员以及所有参加认证赛事并获得前八的中国籍运动员的高水平运动员库。按照定期公布、动态调整的方式对高水平库予以管理,通过完善反兴奋剂教育、准入和检查工作,提高运动员和从业者的反兴奋剂意识和能力。这项工作,其实对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反兴奋剂管理亦有借鉴作用。
十一月:规范马拉松名称使用
长期以来,马拉松的名称被“泛化”了,不论是2021年的“白银事件”,还是各类非路跑类长距离赛事,很多非马拉松赛事冠以马拉松名称,造成公众混淆。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马拉松”项目名称仅适用于标准距离为42.195公里的路跑赛事,有助于统一赛事名称,避免混淆。通过要求赛事名称与举办地域、项目、性别等内容,提高赛事的识别度。
例如,规定单性别赛事名称中应明确性别,如“女子半程马拉松赛”,确保赛事的性别专属性。对于非人工铺设路面的赛事,如山地、越野跑,要求准确使用项目名称,不使用“山地马拉松”等非标准命名,以保持赛事名称的规范性。
守正创新,展望未来:
2024年,全国马拉松赛事的火热背后,可以说因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进入了全面规范化的阶段。这些制度建设的背后,也是行业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来讲,任何政策又存在两面性以及执行中的制度变通现象,一方面,规范化带来了更高的赛事品质和更好的跑者体验,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用药过猛”或在执行层面带来一些潜在问题。
例如,政策门槛的提高未来可能也会对中小型赛事造成一定影响,规范化过程中,如何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赛事类型的多样化需,仍是实践中的挑战。
既需要保持政策执行的刚性,也需要留有制度变通的弹性。在行业治理方面,如何通过精准施策,平衡公益性与商业化,竞技性与大众性,地方特色与全国标准,将是未来的关键议题。
规范化当然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更高质量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地方赛事的主动性和赛事运营方的创造力,真正将马拉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最大化,中国马拉松才能在“跑得更快”的同时,也“跑得更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