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近年来全党全国聚焦的核心议题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独立自主开创出来的一条成功道路。现代化源自西方,西方式现代化蕴含着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普遍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式现代化就是人类现代化的唯一模板与标准。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以资本积累为核心的路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维目标,推动中国朝着更加综合、均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动诠释了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走向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近年来,全球面临着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多重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其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生态观等及其成功实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实践范式。本文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其他国家现代化模式的主要差异、其比较优势以及全球意义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从而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经济腾飞的同时,注重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贯穿着人民至上逻辑,体现着大国担当和全球责任。这种全方位的现代化观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为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首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再大的成就除以14亿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都会变得很大。人口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压力就大,这就会给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要素保障带来巨大压力。所以,我国现代化必须是高度自立自强而不能是依附他人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和领航者,14亿多人口的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谋划和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在制度基础、社会条件、道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造性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将共同富裕视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更加全面、细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明确了区域协同发展和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在农村的优先投入。这些政策措施标志着共同富裕不再仅依赖传统的“再分配”模式,而是更强调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城乡资源配置的优化。中国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开始逐步实现从“先富”向“均富”的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常被作为衡量发展的核心指标,而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双轮驱动,既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精神文化上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其所遵循的正是共产主义所设想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理想社会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轮驱动,重点在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建立在“两个结合”的坚实基础之上。中国式现代化扬帆向前,需要文化自信的保驾护航。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不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动力源泉和强大精神支撑,而且在国际文化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优势,使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独具特色的价值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在污染治理、绿色技术推广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的同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绿色技术标准引领,制定了一批绿色技术标准,明确了绿色技术关键性能和技术指标。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中国提出的绿色发展模式,将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轴,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真正超越了传统现代化的“征服自然观”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给出了具备示范引领作用的答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中心、以维护少数资产阶级利益、放纵资本逐利为特征的现代化,充满了强烈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色彩。而中国则以和平外交为基,秉承“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倡导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遵循和平发展原则,中国不只是规避了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碰撞,还为整个世界的和平进程开辟了新的途径;在谋求本国自身发展的同时,更促进了世界的发展与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疑是中国式和平发展理念的高度总结。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中国积极展现大国担当,倡导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新模式。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共建国家共同打造了一批优质品牌项目和活动;在南南气候合作中,通过项目、物资、技术、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援助发展中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对中国和平外交的总结,还是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中国方略”。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在关于现代化以及现代化基本特征的经典定义中,艾伯特·马蒂内利将“现代化界定为一系列大规模变迁过程的总和,通过这些变迁过程特定社会往往获得被认为是现代性所特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从历史维度看,西方国家是以资本积累为核心的现代化,在这种现代化模式中,资本积累是以人的地位急剧陷落为代价,人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功利主义手段。尤其是工业革命后,以资本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虽加速了财富积累,但更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与阶层对立,并引发了频繁的社会动荡。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自身鲜明的品格特征和价值目标。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并不以资本积累为唯一导向,总体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蕴含的资本与劳动、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同时,与许多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激烈变革不同,中国选择了一条渐进改革的路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常伴随频繁的社会暴力和剧烈的社会冲突,从而带来政治权力的频繁更迭以及严重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国家建设过程中不断摸索而提出的国家建设战略目标。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两步走”构想,以此回答了“四个现代化”具体如何实现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成为中国现代化路径的重要方略,既保持了社会稳定,又激发了改革的活力。在经济特区建立、市场化改革等过程中,中国的渐进式发展路径使得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得以双赢。这种选择不仅减少了社会冲突,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的渐进改革为全球提供了一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兼顾的现代化路径。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拥有独特的内容支撑与文化标识。在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与价值观是决定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多以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为核心,注重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这种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在带动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分裂、认同缺失等隐患,从而加剧了阶层分化与族群对立。而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和谐观念,《中庸》就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论语·学而》中同样指出“礼之用,和为贵”,为社会稳定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文化秩序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优质基因与强大生命力,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更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为我们增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底气,更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正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造成的生态问题是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遭遇的普遍难题。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初期普遍经历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阶段,曾造成大量污染和生态破坏。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19世纪曾出现严重的“伦敦烟雾”事件。美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废气排放、森林砍伐等问题也使其一度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虽然这些国家在工业化后期逐步加强了环保措施,但代价巨大,恢复过程漫长。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国家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无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现代化方式,明确提出“美丽中国”总目标,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导理念。近年来,中国通过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创新等措施,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并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开创了走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人民所作出的郑重承诺。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和不公正贸易,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和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剥夺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财富和发展机会。实际上,世界是一个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有机整体,只有树立各国共同发展的时代思维,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优势互鉴,才能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引导各国跳出零和博弈的陷阱,合作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以多边主义、合作共赢,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为国际治理引入了新样板,为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答案。
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与全球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简单复制往往导致其现代化进程陷入不稳定甚至动乱之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际上,政党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奋斗付出,表征着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样态,尤其对处于历史转折中的发展中国家更具有决定性作用。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政局不稳、政策摇摆而导致发展迟滞相比,中国模式展示了政治稳定对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在协调多元利益的过程中保障了政策的连贯性和执行效果,为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鉴。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突出特征,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历史已经证明:“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是一个集中反映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性范畴,更是以客观强制性来稳定社会秩序的规范性实践。一个国家选择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所共同决定的。而中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更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友爱互助、精诚团结的传统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春秋时期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伦理思想,到如今能够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战胜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与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频现的“西方之乱”相比,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凸显了自身的制度优势,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现象。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是“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政党,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成为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成为阐释和落实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共同富裕的政策目标上,更贯穿于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政策的实际推进中。这种“人民至上”的理念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逻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彰显了鲜明的人民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不仅继承了社会主义核心理念,同时也在面对全球化和多样化挑战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坚持共同富裕为核心目标,倡导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在短短数十年内实现了经济飞跃和社会进步,展现了与传统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同的独特发展模式。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将继续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出推动和平与发展的现实意义。中国将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全人类朝着共同发展的光明未来不断贡献力量。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成功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中国为全球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合作共赢的新机遇。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也表明,这一现代化模式不仅为中国自身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回答“世界向何处去、人类该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答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文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