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作图,图与文无关

一、方案出台背景与核心要点概览

(一)政策背景简述

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也在积极顺应这一潮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在此背景下,金融领域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益成熟,为金融领域的数字化变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金融行业本身就具有高度依赖数据和信息的天然特性,拥有数字基因,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后,金融业的数据量更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态势,这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急需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更好地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服务效率。

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对于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这 “四篇大文章” 有着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它能够为数字经济落地持续提供多元场景支持,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数字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诸如制度、机制、文化、监管等方面的约束,需要通过出台系统性的方案来进一步规范、引导,以破除这些发展障碍,构建起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所以该方案的出台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方案主要内容梳理

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这是方案的关键要点之一,主要涉及多个方面的具体举措。首先,要加强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指导金融机构制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明确目标路径和实施策略,建立数字化转型 “一把手” 负责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指定牵头工作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同时建立健全与数据驱动下智能化战略决策、运营决策、创新决策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机制,建立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体系,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其次,强化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合理评估金融机构数字化进程,指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建立跨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任务型团队,建立前端业务部门需求驱动的数字技术开发模式,提高科技开发敏捷响应能力,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点领域专利布局,持续提升科技核心系统自主可控能力,建设证券期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再者,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指导金融机构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完善数据治理制度和数据质量管控机制,积极参加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评估,加强数据资产积累,全面整合内外部数据,实现全域数据的统一管理、融合共享,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能力建设,形成对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基础数据支撑,推进金融领域 “数据要素 ×” 试点,运用大数据、隐私计算等科技手段,融合应用多维数据,优化金融产品和风控模型,提升金融服务和风险管控质效。

最后,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生态,鼓励金融机构合理布局数字生态场景体系,构建数字生态运营体系,坚持人民至上,以服务大众为价值目标,构建零售数字金融生态,在做好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的基础上,有效提高金融产品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普惠性,支持金融机构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助力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资源整合运用。

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

聚焦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实融合等重点领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赋能。比如助力科技金融提质增效,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内外部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对科技型企业全景画像,提升客户筛选和营销对接效率,促进金融服务触达更多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同时建立科技金融风险监测模型,动态掌握科技行业趋势和企业市场变化,开展智能化风控和监测,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依托智能算法模型更好支持制造业发展;在绿色金融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深化其发展,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绿色项目倾斜;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能够享受到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持续丰富养老金融服务,运用数字手段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提升数实融合水平,使金融服务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增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

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

一是营造高效安全的支付环境,保障支付清算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支付需求,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丰富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二是培育高质量金融数据市场,加强数据的规范化管理、质量提升以及市场交易机制建设,让数据能够更好地在金融领域流动和发挥价值。三是加强数字金融相关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提升应对特殊情景的支付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保障,为数字金融的发展筑牢根基。

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

强化数字金融风险防范,密切关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变化,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在数据大量应用、网络广泛连接的数字金融环境下,保护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发生;加强数字金融业务监管,按照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的原则,密切跟踪数字金融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依法依规将其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及时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落实 “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 责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数字金融相关非法金融活动;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推动监管流程数字化再造,增强关键监管活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智能分析工具研发,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和识别研判能力,推进监管大数据建设,加强工商、司法、舆情等外部数据引入,完善监管数据和执法信息共享机制,打造兼具信息展示、智能分析、流程管控、智慧决策功能的数字化监管平台;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保障消费者在数字金融服务中的合法权益,提高消费者对数字金融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作图,图与文无关

二、商业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当下态势

(一)数字化投入与转型进展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展现出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态势。仅从国有六大行来看,2023 年在信息科技上的投入就合计超过了 1200 亿元,科技人才在员工中的占比亦进一步提高。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众多城市商业银行等也纷纷跟进,不断扩充自身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并增加资金投入。

例如,上海银行在 2023 年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快速扩充,人数已达 1373 人,占全体员工的比例超过 10%,其中懂业务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数量超过 400 人,同比增长 19%。从整体银行业来看,随着对 AI 大模型研究和应用的加快,部分银行除了招聘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等专业方向的技术人才外,还加大了对具备大模型开发和应用能力的金融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

当前,商业银行大多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深化阶段,正从传统的业务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模式转变。呈现出以数据驱动决策、线上线下业务融合、服务更加注重客户体验等发展特点。众多银行积极构建数字化平台,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试图打破 “部门银行” 的壁垒,实现跨部门、跨条线的数据资源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库,以此打造能快速响应、快速决策、快速指挥的 “作战大脑中枢”,助力业务更高效地发展。

(二)业务模式与服务的数字化变革

在零售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发生了显著的数字化变革。过去主要依赖线下网点开展业务,如今借助数字金融的发展,积极打造线上加线下的全方位销售渠道。线下网点朝着轻型化、便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线上则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利用互联网扩大服务半径,覆盖更多的长尾客户,并将线上线下用户进行整合,构成服务的闭环。

同时,零售业务更加注重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以提升客户体验。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刻画用户画像,综合分析客户数据,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全方位服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客户的忠诚度,维持长期的客户关系。比如,在财富管理业务中,各大银行纷纷在专属化、一体化和自动化三个方面推进数据化转型,为高净值人群提供及时响应、专属定制的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打造 “千人千面” 的线上服务渠道、专业权威的线上资讯平台、“见屏如面” 的线上专家团队以及私行客户经营大数据体系,着力于存量维护、智能拓客、精准营销和风险风控等多个方面。

对公业务同样因数字金融发展迎来了业务模式的调整。从以产品为中心逐渐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银行会深入不同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研究和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按照 “产业化、规模化、园区化” 的发展思路,在 “延链、补链、强链” 上下功夫,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覆盖面、获得性和便利度,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而且,还通过数字技术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例如开展投贷联动创新,与投资机构协同,为企业提供 “资本+信贷” 的综合融资。

(三)现存的挑战与瓶颈

然而,商业银行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了诸多挑战与瓶颈。

首先是数据整合难题,虽然银行都在积极整合内外部数据,但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质量参差不齐,要实现全域数据的统一管理、融合共享面临较大困难。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兼容性、数据标准的统一等都是需要攻克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数据挖掘分析以及基于数据的业务决策和产品创新。

其次,数字风控压力增大。数字金融环境下,业务开展更加便捷快速,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数字化背景下出现了新变化。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构建有效的金融业务实时动态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预警模型,准确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成为银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再者,技术应用存在局限。尽管银行不断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一些新兴技术的成熟度、与现有业务系统的适配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部分银行在引入 AI 大模型等先进技术时,面临如何确保其在复杂的金融业务场景中稳定、准确运行,以及如何解决数据隐私保护等相关问题。

最后,不同规模银行间存在 “数字鸿沟”。大型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往往进展较快,能够更迅速地布局新技术、推出新的数字化服务产品。而中小银行则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相对滞后,可能难以跟上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步伐,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进一步拉大与大型银行之间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作图,图与文无关

三、《行动方案》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数字化转型的有力助推

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对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而言,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助推力量。

首先,在加强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方面,方案指导商业银行制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明确目标路径和实施策略。通过建立数字化转型 “一把手” 负责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指定牵头工作部门,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凝聚内部力量,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让数字化转型工作得以高效、有序推进。同时,经费保障的加强也为转型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建立健全与数据驱动下智能化战略决策、运营决策、创新决策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机制以及成效评价体系、完善激励考核机制等举措,有助于商业银行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字化转型管理闭环,使转型过程可衡量、可把控,激发员工积极参与转型工作的热情。

其次,强化数字技术支撑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方案合理评估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进程,推动具备条件的银行建立跨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任务型团队,让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以往,业务部门提出需求后,技术开发往往存在响应滞后、沟通不畅等问题,而如今建立前端业务部门需求驱动的数字技术开发模式,能够大大提高科技开发敏捷响应能力,实现业务需求快速落地。并且,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点领域专利布局,持续提升科技核心系统自主可控能力,有助于商业银行摆脱对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保障自身数字化业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例如,在面对一些关键业务系统的升级和优化时,银行可以依靠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针对性开发,更好地适配业务发展需求。建设证券期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等,也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使其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再者,夯实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能力基础方面,方案要求商业银行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完善数据治理制度和数据质量管控机制,积极参加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评估。这促使银行更加重视数据质量,对内部数据资产进行有效积累、整合内外部数据,实现全域数据的统一管理、融合共享。在此基础上,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能力建设,能够让商业银行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为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比如,通过对客户交易数据、信用数据等的深度分析,银行可以更精准地进行客户分层,设计出更贴合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在风险防控方面也能做到更精准的预警和应对。推进金融领域 “数据要素 ×” 试点,运用大数据、隐私计算等科技手段,融合应用多维数据,进一步优化金融产品和风控模型,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风险管控质效,助力商业银行在数字化浪潮中构建起自身的竞争优势。

最后,建设数字金融服务生态也是方案的一大亮点。鼓励商业银行合理布局数字生态场景体系,构建数字生态运营体系,坚持以服务大众为价值目标,构建零售数字金融生态。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做好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打造多元化的数字生态场景,如线上购物金融服务、生活缴费金融服务等,有效提高金融产品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普惠性,拓展服务边界,增强客户粘性。同时,支持商业银行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助力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不仅能让银行拓展业务渠道,还能在服务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资源整合运用等举措,则进一步丰富了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等领域的服务模式和内涵,全方位助力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二)重点领域服务质效提升契机

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实融合等重点领域,《行动方案》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显著提升服务质效、拓展业务空间的良好契机。

在科技金融方面,方案鼓励商业银行充分运用内外部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对科技型企业进行全景画像。过去,银行在服务科技型企业时,往往因信息不对称,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和发展潜力,导致对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金融服务覆盖不足。而如今通过这一举措,能够提升客户筛选和营销对接效率,让银行可以更精准地找到那些有潜力但缺乏资金支持的科技型企业,使金融服务触达更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助力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同时,建立科技金融风险监测模型,动态掌握科技行业趋势和企业市场变化,开展智能化风控和监测,银行可以依据实时数据和模型分析,更科学地评估科技企业的风险,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同时,保障自身资金安全。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依托智能算法模型更好支持制造业发展,商业银行可以与产业端深度融合,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中的科技含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推动产业升级。

对于绿色金融,方案推动商业银行基于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数据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分等,探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绿色产业和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商业银行借助数字技术开展定性定量分析,能够提高对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智能识别能力,精准地将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绿色项目倾斜,比如开发专门针对清洁能源项目、节能减排改造项目的绿色信贷产品。加强与外部机构合作,运用数字技术探测收集碳足迹信息,提升碳减排计量、核算和披露水平,不仅有助于银行自身完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还能引导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环保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在普惠金融领域,方案助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深入推进 “信易贷” 工作,完善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普惠融资服务体系,优化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财务信息不透明等问题,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商业银行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整合更多维度的信用数据,更全面地评估中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进而为其提供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金融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养老金融方面,方案支持商业银行运用数字手段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金融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老年客户群体的财务状况、消费习惯、养老预期等,开发出更贴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理财产品、长期护理保险等金融产品,同时通过优化线上服务渠道,为老年客户提供更便捷、贴心的服务体验,助力解决养老资金储备、养老服务支付等方面的问题。

在数实融合领域,方案推动商业银行提升服务水平,使金融服务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通过与实体经济企业在数字化层面的深度合作,利用数字技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资金流、信息流等,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数字化支付结算服务等,增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推动实体经济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自身开拓了广阔的业务蓝海,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

(三)夯实发展基础与优化治理体系利好

《行动方案》在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以及优化治理体系方面提出了诸多要求,为商业银行的稳健、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诸多利好条件。

在营造支付环境方面,保障支付清算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支付需求至关重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线上线下交易场景日益丰富,人们对于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商业银行作为支付清算体系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落实方案要求,不断优化支付系统,提升支付处理能力和效率,无论是日常的消费支付,还是企业间的大额资金结算,都能更加顺畅地完成。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丰富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商业银行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拓展数字人民币在公共交通、民生缴费、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不仅能提升自身支付业务的竞争力,还能助力国家数字人民币战略的推进,增强我国支付体系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培育高质量金融数据市场也是关键所在。加强数据的规范化管理、质量提升以及市场交易机制建设,使得商业银行的数据资产能够在合规、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流动和发挥价值。一方面,银行自身可以通过规范的数据管理,提升数据质量,更精准地进行市场分析、客户洞察,优化业务决策;另一方面,在完善的数据交易机制下,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进行数据合作、共享和交易,挖掘更多的数据应用场景,拓展业务创新空间,例如联合开发基于多源数据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等。

加强数字金融相关新兴基础设施建设,如提升应对特殊情景的支付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保障,为商业银行的数字金融业务筑牢了根基。在面对诸如网络攻击、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时,强大的应急处置能力能够保障银行支付系统不停摆,避免出现交易中断等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稳定。而可靠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则确保银行的各类数字化业务能够安全、高效运行,无论是线上金融服务平台,还是数据传输、存储等环节,都能得到有力保障,降低因基础设施故障引发的业务风险。

在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方面,强化数字金融风险防范要求商业银行密切关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变化,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例如,随着线上信贷业务规模的扩大,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管控难度增加,银行需要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更精准的信用评估模型,实时监测客户信用状况变化,防范违约风险。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在当前数据大量应用、网络广泛连接的数字金融环境下,保护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发生,关乎银行的生死存亡以及客户的切身利益,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升级安全防护技术,加强内部安全管理机制,保障数字金融业务的安全开展。

加强数字金融业务监管,按照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的原则,将数字金融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及时补齐监管制度短板,落实 “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 责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数字金融相关非法金融活动,这有助于规范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行为,避免出现无序竞争和金融乱象,让银行在合规的轨道上健康发展。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推动监管流程数字化再造,增强关键监管活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智能分析工具研发,提升风险监测预警和识别研判能力,推进监管大数据建设等举措,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与监管要求对接,及时调整自身业务策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保障消费者在数字金融服务中的合法权益,提高消费者对数字金融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能够增强客户的忠诚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作图,图与文无关

四、商业银行应对《行动方案》需采取的策略

(一)技术层面的布局与投入

在《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指引下,商业银行在技术层面需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布局与投入,以更好地契合数字金融发展的浪潮。

首先,加大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力度是关键一步。如今,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正不断重塑金融行业的面貌。商业银行应积极投入资源,设立专门的研究团队或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深入探索这些技术在金融场景中的应用潜力。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客户数据,精准洞察客户需求,为个性化金融服务提供支撑;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客服、智能投顾以及信贷风险的智能评估等功能,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透明性以及不可篡改性,优化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流程;依靠云计算技术提升数据存储与运算能力,降低运营成本。

其次,合理布局数字技术开发模式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的技术开发模式,建立起前端业务部门需求驱动的开发机制。以往,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之间往往存在沟通壁垒,导致需求响应滞后、开发成果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等问题。而新的开发模式要求业务部门深度参与到技术开发的全过程,从需求提出、功能设计到测试上线,确保技术开发能够紧密围绕业务需求展开,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业务创新的高效落地。比如,当零售业务部门计划推出一款针对年轻客户群体的创新理财产品时,技术部门能迅速根据其对产品功能、用户体验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开发出对应的线上销售平台及相关服务系统。

再者,加快重点领域专利布局是保障商业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数字化时代,技术专利不仅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构筑竞争壁垒的关键要素。商业银行应聚焦于金融科技应用的关键领域,如数字货币的支付清算技术、金融数据的隐私保护算法、智能风控模型等,积极开展专利研发与申请工作。这不仅有助于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避免技术被抄袭模仿,还能在行业内树立技术领先的形象,提升市场话语权。以某银行为例,其通过自主研发并成功申请了一套基于机器学习的信贷风险预警专利技术,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能够更精准地预测风险,有效降低了不良贷款率,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同行寻求合作与交流。

最后,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是商业银行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必然要求。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技术供应商可能会面临技术封锁、数据安全等诸多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加强自身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提高关键系统、重要平台的自主可控程度。例如,对于核心的交易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逐步实现从底层架构到上层应用的自主研发与运维,确保在面对外部技术限制或安全威胁时,能够保障业务的正常开展,维护金融数据的安全与稳定。

(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数据已然成为数字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核心资产,《行动方案》为商业银行在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方面指明了方向,助力其深挖数据价值,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一方面,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是基础工作。商业银行需建立起涵盖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以及应用全流程的规范制度与管理机制。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各部门在数据治理中的职责分工,例如董事会负责制定数据治理战略方向,高级管理层负责具体的策略执行与监督,数据管理部门负责统筹数据治理工作,业务部门则承担数据质量的源头把控以及数据应用的实践等工作。同时,要积极参加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评估,以国家标准来检验和提升自身的数据治理水平,完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质量指标进行严格监控与管理,确保数据能够真实反映业务情况,为后续的分析应用提供可靠支撑。

另一方面,整合内外部数据是挖掘数据价值的关键环节。商业银行内部积累了海量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等,同时还能从外部获取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以及第三方合作机构的数据等。然而,这些数据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系统、部门以及渠道中,格式和标准也不尽统一。因此,需要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平台,运用数据清洗、转换、集成等技术手段,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全域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融合共享。比如,将客户在不同渠道办理的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全面的客户画像,从而更精准地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消费习惯以及金融需求,为个性化的产品推荐和服务提供依据。

同时,在保障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深挖数据价值是商业银行利用数据资源的核心目标。随着数据隐私保护法规的日益严格,如欧盟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以及我国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必须要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数据脱敏等手段,确保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在此基础上,强化数据挖掘分析和数据可视化能力建设,运用数据分析模型和算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通过对历史交易数据的分析预测客户的资金流动趋势,为流动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市场数据和客户反馈数据的分析,优化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定价等,将数据价值充分转化为实际的业务效益和竞争优势。

(三)人才培养与组织管理优化

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专业的数字化人才以及高效的组织管理保障,《行动方案》推动商业银行在这两方面积极做出变革与优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数字化人才发展战略,根据银行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业务需求,确定所需的数字化人才类型和数量,涵盖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等多个专业领域。例如,对于计划大力拓展线上金融服务的银行来说,就需要大量具备软件开发和用户体验设计能力的人才。其次,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内部培训、外部进修、实践项目锻炼等多种方式,提升员工的数字化技能水平。比如,开展定期的数据分析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同时安排员工参与实际的数据挖掘与分析项目,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再者,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打破传统的以资历为主要考量的晋升模式,注重员工的数字化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际业务贡献,为有潜力的数字化人才提供晋升通道,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最后,优化人才使用机制,根据员工的专业特长和技能水平,合理安排岗位,做到人尽其才,让数字化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

在组织管理优化方面,保障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需要多方面的举措。落实 “一把手” 负责制是关键,由银行的高层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协调全行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能够有效打破部门壁垒,凝聚全行力量,确保转型战略的高效执行。例如,在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调配资源以及协调跨部门项目时,“一把手” 能够从全行整体利益出发,做出科学决策。同时,要优化内部组织架构,根据数字化业务流程和需求,对传统的层级式、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管理层级,构建更加扁平化、敏捷化的组织形式,提高决策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比如,建立跨部门的数字化项目团队,将科技部门、业务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等相关人员整合在一起,共同推进数字化产品的研发与上线,避免以往因部门沟通不畅导致的项目周期延长、效果不佳等问题。此外,还需完善内部沟通协作机制,通过建立数字化协作平台、定期召开跨部门会议等方式,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转型氛围,保障各项数字化举措能够在全行范围内顺利落地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作图,图与文无关

五、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与展望

(一)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

《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无疑将在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掀起一场竞争格局的重塑风暴。

首先,就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来看,不同规模的银行所面临的情况各有不同。大型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相对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储备,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期往往能展现出较强的先发优势。比如,在数字技术支撑能力方面,大型银行能够投入更多资源去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点领域专利布局,像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本身就有着专业的科技研发团队,在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上可以更快地取得成果,提升科技核心系统自主可控能力。它们还可以凭借自身影响力吸引更多高端数字化人才,进一步强化在数据治理、数字生态构建等多方面的能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小银行就毫无机会。方案的出台其实是为整个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平、规范且有着清晰指引的竞争环境。中小银行可以更加精准地找到自身的差异化定位,聚焦于区域特色、特定行业或细分客户群体来深耕细作。例如,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如某沿海城市的商业银行可针对当地发达的渔业、海产品加工业等,利用数字金融手段打造专属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满足这些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与大型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

再者,从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变化来说,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且呈现出新的特点。过去,互联网巨头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庞大的用户流量,在支付、小额借贷等领域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随着方案的推进,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数字技术应用和服务创新能力,开始逐步收复失地并拓展新的业务边界。比如在零售数字金融生态构建上,银行通过打造多元化的线上线下融合场景,像线上购物金融服务、生活缴费金融服务等,增强了客户粘性,与金融科技公司在零售端的竞争变得更加胶着。

同时,金融科技公司也不会坐以待毙,它们往往更加灵活,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这就促使商业银行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效的创新能力,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否则很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对于证券、保险等其他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方案带来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也促使它们与商业银行在一些交叉业务领域展开更激烈的竞争。例如在财富管理方面,过去银行、证券、保险各自有着相对独立的业务范畴和客户群体,但如今都在借助数字金融技术,朝着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财富管理服务方向发展,竞争焦点集中在谁能更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以及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上。

总体而言,在方案的推动下,行业竞争格局会朝着多元化、差异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不同规模、不同定位的银行都需要在机遇与挑战中找准自身的发展路径,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数字金融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角色演变

随着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逐步落实,商业银行在建设金融强国以及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正经历着深刻且意义重大的角色演变,其发挥的作用也愈发凸显。

在过去,商业银行主要承担着资金融通、储蓄、信贷等传统金融服务职能,虽然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面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新需求、新挑战时,其服务模式和功能发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如今,借助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商业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向综合性、创新性的金融生态构建者转变。

一方面,在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方面,商业银行的角色愈发关键。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商业银行能够打通实体经济产业链上下游的资金流、信息流等关键环节,为企业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数字化支付结算服务等。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其生产、销售、库存等各环节的数据,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保障其资金链的稳定,同时助力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推动实体经济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使得商业银行成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者。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拥抱个人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随着消费者对便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商业银行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不断优化线上服务平台,推出智能化理财顾问、个性化信贷产品等创新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银行能够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财务状况等因素,智能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帮助个人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此外,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银行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跨机构、跨地域的资产证明和交易,为个人提供了更加灵活、透明的金融服务环境。

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还积极与科技公司、电商平台等多方合作,共同探索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服务边界,形成互利共赢的金融生态体系。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不仅加速了金融创新的步伐,也为商业银行自身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使其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持续引领金融行业的变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