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3432期
11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陈屹视线】 导语 电影海报采用了石村创作的石村块油画《Stone》 本文作者讲述了从随手记录到诞生为获奖之作《From Stone to Stone》的心路历程,以及创作背后深沉的缘起与成长轨迹。 记录了石村在创作波洛克雕塑主题油画时的日日夜夜,从挥汗如雨的搬运过程,到画廊总监即兴感言的动人时刻——每一帧都透过镜头凝聚成流动的生命画卷。 更深层次上,这部作品挖掘了“无法重拍”的真实,捕捉灵魂与自然、本我与天地交织的生命力。 获奖,是水到渠成的偶然,更是“我不画自然,我就是自然”(“I don't paint nature, I am nature”)这一艺术信念的升华。 艺术家与作品灵性相遇,艺术家与观者心灵共振,正如那句感人至深的话语:After all, we meet in art.
短纪录片《From Stone to Stone》
这样炼成
作者 胡桃(Sonia Hu)
笔名「纽约桃花」
01
意想不到的结果
2024年12月,我接到了柏林独立电影节的通知,我送展的短纪录片《From Stone to Stone》获得了最佳导演奖。这是我有生以来拍摄的第一个短纪录片,居然获得如此殊荣,让我又惊又喜。
所有的时刻都不可复制,这就是我制作这部短纪录片《From Stone to Stone》的本质。
对我们来说人生是由不同的时刻组成,而这些时刻来去的过程中或许会产生结果。当你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这些时刻忽然就变得有意义了,或者说这些时刻中所赋予的东西因被记录下来而成为存在。
这部短纪录片就是在人生中不断发生又被我记录下来的内容组成的一个故事。 这些稍纵即逝的时刻因为这些纪录而存在,形成了这个短期内篇的故事基础。
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制作人往往先有一个计划和目标,甚至脚本,然后再请拍摄团队进行拍摄。
而我的纪录片则全部是即时拍摄,是时间累计的结晶。而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件,对话都是随机而为的记录。
换句话来说,这个短纪录片没有计划也没有制作,随时随地发生的人和事被我当场记录下来,最后通过剪辑而产生的。
02
缘起
2023年秋天,我和石村通过朋友的介绍前往位于曼哈顿的Jason McCoy 画廊去看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早期创作的一个石头雕塑。
波洛克是美国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在他成名前20岁左右时,曾热衷于雕塑。他那时想成为雕塑家,而不是现在被艺术界以及公众认可的滴画艺术家。
他早年制作的这件叫做石头的雕像,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件具象雕塑,鲜为人知,但对我石村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Jason McCoy 杰森·麦考伊画廊是波洛克的侄子Jason于1982年创办的,迄今已有42年历史,代理了一系列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以及20世纪国际艺术大师的作品。
对石村来说,波洛克是他在18岁就向往的当代艺术大师,而对我来说,波洛克的家族故事让我感到好奇。
我们并不知道前往画廊去看这件雕塑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会产生什么影响, 做梦也没有会想到这件事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的发酵作用如此之大, 奠定了这部纪录片的基础。
我一向喜欢用手机记录我所看到的人和事,这次与石村前往画廊去看波洛克的这件创作于1930年到1932年左右的小雕塑,自然也被我随机记录下来。
波洛克于1930-32年间创作的具象雕塑《Stone》
Jason McCoy画廊总监Sanford 在镜头前展示两个作品
石老师一直相信艺术本身具有能量,因此当他看到这件小雕塑,并把这件雕塑握在手中的时候,他想感受的是这件艺术品给他带来的能量。
对于石村来说,洛克是他在80年代最早知道的纽约艺术家,对他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促使他最终前来纽约成为一个当代艺术家。
因此对石村来说,波洛克的影响力以及他所散发出的能量是改变石村一生最关键的节点,因此当他把布洛克的这件雕塑握在手中的时候,感受的绝对不仅是作品散发出的能量,更是他自18岁以来的生命的转变。
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跟画廊主人的儿子,画廊总监Sanford McCoy 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因为Sanford, 我们得以了解波洛克家族的故事以及艺术传承。
Sanford本人是电影人,热衷于拍摄艺术内容的纪录片。因此在谈论艺术和制作方面,我们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和深层次的理解。这种理解加深了我们彼此在精神层面的沟通。
在我们交往的一年多的日子里,我几乎记录了我们每一次的见面,甚至我们谈话的内容。
后来,石老师成为了他们画廊代理的艺术家, 我们见面的机会多了,话题都是围绕着如何推动艺术展开。
Sanford在石村工作室拍摄石村最新的作品《李白上阳台贴》
03
一语成谶
2024年一月一个飘雪的冬天, Sanford邀请我们去他们家位于纽约上州的庄园去看画廊收集的艺术家作品。
我随机记录了我们在一起度过的有趣时刻。当时我还跟Sanford说:“我想拍一个短纪录片”。“是关于什么内容呢?”, 他问我。我说我还不知道,或许是我们这一次的见面吧,我脱口而出。
所谓的一语成谶就是这样,一句似乎偶然滑出大脑的话语,居然成为了今天这部短纪录片存在的事实。
回看我们认识的这一段时间,如同纪录片所记载的那样,每一次见面和谈话都被我纪录下来,当时只觉得有意思,并没有想到以后用来做什么。
今年4月,石村决定将波洛克的这件雕塑用他的艺术语言石村块画下来,把这件小小的可以握在掌心的雕塑画成一幅更大的作品。
一般像这样大幅的作品需要二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但石村只画了一个月就完成了,当然,他为此在工作室每天从早画到晚,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画完了一万五千块“石村块”。
作品完成后,我们请Sanford以及他做艺术经纪人多年的母亲一同来看画,他们走进石村的工作室,一眼看到这幅作品时禁不住惊呼起来。
因为这幅作品将原来的雕塑如实逼真地展现出来,效果超越了他们的想像。那天遗憾的是,我居然没有记录他们看到作品后的反应。
石村一直期望,有一天这幅油画作品可以与波洛克的小雕塑一起参展,这样一大一小产生两个作品的效应将会震惊很多人。
对于艺术家来说,能够与自己心仪的艺术大师一起展览同一作品的不同形式是一个最大的愿望。
这幅作品最初放在曼哈顿五大道的“一心堂”,后来我们决定搬到位于57街的画廊里。搬画的那天,Sanford不在城里,于是,他叫他的父亲Jason当天11点来画廊帮我们开门。
我们提前订租了一辆运画的车,但阴错阳差的是,取车时才得知我们订好的车只有在12点以后才可以拿到。我们听了如雷轰顶,感觉整个计划似乎要泡汤。情急之下,石村说,我们自己搬也要搬去。
于是,石村与好友Zak一起开始了搬画的旅程,而我则跟在后面纪录这个过程。这一切都是即兴拍摄,并没有多想。
一路上历尽各种想不到的情况,终于在11点整到达了画廊。当Jason看到这幅作品时,激动的心情也出乎我们的意料。当他忍不住跟我们讲述他的感想时,我赶紧掏出手机纪录。
在没有麦克风,没有三脚架的随机纪录下,他的这段充满温暖,让我们深受感动的话语被纪录下来。
这次,我们终于把波洛克的小雕塑放在这幅作品前一起拍了照,让石村的心得到了最大的安慰。
石村与朋友在运画前在这张作品前留影
石村与与Jason在大小两个作品前留影
04
影片诞生
有一天,我在整理这一年多拍摄的各种花絮时,忽然一个念头涌出来,为什么不做一个纪录片呢,把这些有意思的片段放在一起做一个短故事。
于是,我把所有的片段都放在一起,粗剪了一个版本,大约25分钟长,第一个给我的朋友Tom Barnes看。
Tom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电影人,在亚洲时为很多大明星像王靖雯、刘德华、张学友都拍摄过MV。他自己自编自导的一部短故事片还入选了几个不同的国际电影节。
一般,能够入选电影节本身对电影人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鼓励,更不要说获奖了。
Tom看完片子说:“哇,真的有意思!”。他的评价给我极大的鼓励和自信。
我们和Tom认识了二十多年,最初,在我和石村并不认识时,是他引荐我到MTV亚洲部担任制片人,推荐石村到MTV 亚洲部担任主持人。
可以说,他是我和石村最初相识的无意推手。我在MTV亚洲部就是在他的制作部门工作,因此,他的评价从专业角度上让我感到很大的信心。
Tom说这部片子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即时记录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就是以后重拍都无法拍到的。因此,这部片子具备了一般纪录片所不具备的东西。
他说,如果你送去参加像Tribeca这样的电影节,一定会被选上。他的话让我感到意外,因为,Tribeca电影节是知名电影节,我无法想像我的第一部片子可以入选。但是,Tom鼓励说,如果你的片子请一个高手剪辑润色一下,一定没问题的。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大儿子石天龙(Tyron Shi),除他之外,别无他人能做这事。
作者在纽约街头偷拍下来的两个儿子
作者难得的一张家庭自拍合影
石天龙是拍摄和剪辑的高手,制作出的好几个短片在美国社交媒体上分别达到4百多万的观看量。他看了片子说:“还不错啊!”。我悬着的心立马放了下来。
对于像天龙这样的电影拍摄高手来说,能够觉得我的内容还不错,愿意剪辑润色,已经让我内心得到了安慰。
石天龙是新一代电影人,他的重新润色剪辑,为这部片子注入了新血。天龙剪辑后,片子从原来的25分钟缩短到15分钟,故事线更加精简清晰。
片子剪完后,我就开始招手送选一些愿意接受短纪录篇的电影节。目前,这部片子已被四个电影片选中,其中,柏林独立电影节给了我第一个最佳导演奖,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曾经我想,如果这部片子可以被人看中,我能得到投资拍摄一个中长纪录片就好了。但是,现在看来,这部短片出其不意的地方就是即时拍摄的过程。
如果重新拍摄,我觉得很多当事人的反应部分未必可以重新拍到。因为,我们人生的过程如同时间的流逝,一但过去就过去了,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石村曾经说,一但作品完成,它就自带生命。确实,这部短纪录片是时间的产物,更是艺术的结晶,涵盖了雕塑,油画以及两位艺术家的生命历程以及作为画廊拥有者,艺术策展人等旁观者的感受,这本身就是一个行为艺术的过程。
其实,我们在人生的短暂时光就是个人行为艺术的结晶。有的人的艺术行为因为愿意冒险而显得与众不同,从而引人注目。而有的人则因为选择随大流而默默无闻地过去了。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像一个纪录片,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决定。 往往一个瞬间的决定就会塑造出不同的人生。
回想我自己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从22岁那年获得全国首届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到后来几次人生关键时刻的获奖都推动我的人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也产生了不同的意外结果, 都是我始料不及的。
对我来说这也是人生最有趣的地方,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因此生命充满了奇妙。对我来说,最开心的是通过这次与石村的合作,我们终于让他的石村块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最佳的呈现。
2023年,用石村吉他曲配乐的一部音乐诗歌短记录片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短片奖,今年,用石村的艺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部短纪录片又获得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证明了石村在艺术与音乐上的才华货真价实,赢得了国际电影节的瞩目和欣赏。
这部片子的标题很难翻成中文, 不能直译成“从石头到石头”。
首先第一个Stone(石头)指的是波洛克在1932年亲手雕塑的外星人雕像Stone,
第二个Stone是石村用“石村块”完成的油画标题,也是石村的英文名字Stone。
从第一个Stone到第二个Stone,跨越了近一百年的时间距离, 但它所传输的能量却是共通的。
我曾经写过这两个作品的介绍,现在不妨作为记录也放在后面。
附: 一块不同凡响的石头
波洛克的影响
石村第一次看到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8岁时用火山灰石做的头像雕塑就被震动。
美国最伟大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广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在1930年代左右, 他曾经创作了现存于世的唯一一件雕塑作品《石头》(Stone Head)。
这件作品的拥有者是波洛克的侄子,Jason McCoy 画廊的创始人 Jason McCoy。
这是一次奇妙的相逢,石村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 Jason McCoy 的儿子,画廊总监Samford。Jason McCoy画廊藏有的这件波洛克在18岁创作的唯一一件具象雕塑作品StoneHead,将石村与波洛克重新联系起来。
1981年高中刚毕业的石村首次看到波洛克的作品。
八十年代的中国刚刚开始从社会主义转型,重启国门对外开放,欧美的文化艺术自1949年来首次涌入中国,对年轻的一代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石村正巧在苏州工学院的艺术系主任贺野家中。当时,贺野拿到一本波洛克的画册,激动的语无伦次。
石村见他指着画册上波洛克的滴画,用苏州话说,哇,太棒了。
那是石村第一次看到波洛克的滴画,知道这个艺术家的名字。
那时,首次在北京美术馆展出的德国表现主义席作品震撼了美术界,使得传承苏联画派的中国美术学院意识到两者的不同。就在此时的贺野家里,石村居然看到了来自纽约的波洛克作品,眼界大开。
在石村眼中,他的恩师贺野对艺术有着神一般的洞察力,他打开了石村观看艺术内在的眼睛。
石村见到贺野之前,所学的素描是受苏联画派的影响,讲究块面。但属于欧洲画派的贺野却让石村摈弃学过的所谓素描技巧,用眼睛重新看待眼前被画的物体,形成新的画法。
虽然,石村只跟贺野正式学习,用素描画海盗雕塑一个多星期,但他所受到的启发决定了他一生的艺术方向。
他记得最后一天,他看到一一块光线从教室的窗口涌进,铺盖在无人的课桌上,黑板一片漆黑,像一个无底的黑洞。
那一刻,石村的脑洞大开。透过烂去的铅画纸,他再也看不见海盗,也看不见在江湖上立足的直线条,一切无声无息也无色地开宽在眼前。
那天晩上,他做了第一个会飞的梦,地心引力在他的梦里再也没能捆住身体,在梦的外面再也不能捆住他的灵魂,在空寂无人的空中,他看到了一滴水滴入泉中的清纯。
如果说,从那一天开始,石村艺术的眼睛张开了。那么,当贺野给他看到波洛克的滴画时,他才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绘画,更是找到自己的语言,创造出值得一生的作品。
在石村的眼睛里,Jackson Pollock让他惊为天人,从他的作品里,石村看到了从没有见过的东西,就像小时候看天上飘荡的云。波洛克代表着一个全新的世界,代表着纽约精神。从那一天,去纽约做艺术家成为了石村的人生目标。
纽约到台湾
1988年石村真到了纽约,马上被纽约的更多艺术家像Keith Haring,David Sally, Robert Longo,Jasper Johns的作品所散发的张力吸引和影响。
纽约像一个巨大的能量场,给予他精神上的振奋和艺术上的启迪。 而这一切的开始源于Jackson Pollock。
在纽约,石村将视线转向并聚焦在纽约的当代艺术画派,还开始摈弃了传统油画,创作抽象作品。
这个时期,是石村在艺术上的转型期,他第一次意识到去纽约不仅仅是去一个地方,而是在自己的艺术上开启来自纽约的气场和影响力。
从现实的意义上来所,年轻的石村在艺术上深受波洛克吸引而来到到纽约,改变了他的一生,那么从精神意义上来讲,石村与波洛克之间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灵魂连接。
与波洛克一样,石村没有艺术学院毕业文凭,1987年,他考上南京艺术学院后,连录取通知书都没有拆,就追随他的艺术梦想去纽约了。 但这并不妨碍石村的艺术生涯在纽约的发展。
他很快融入纽约东下成的艺术热潮,画的多媒介抽象作品多次参加在纽约当代艺术画廊的画展,作品还被一家德国画廊选中,远赴欧洲参展。
早年石村与夫人 本文作者的合影照
石村并没有在绘画上止步不前,他希望探索艺术的广度和深度。
1991年,石村放弃了在纽约打下的基础,前往台湾。
在与朋友的通信中,石村表示了对纽约艺术圈的失望,觉得他在纽约看到的安逸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完全看不到当年波洛克的精神。相较80年代在精神和文化上西风渐近的南京,纽约的生活平稳安逸。
石村是一个永远树立生活目标的人,因此,他的眼光开始越过纽约的飞翔羽翼,回看尚在艺术音乐阴影中停留的亚洲。
在台湾,石村很快得到了知名的“台湾画廊”的垂青,准备签约他成为画廊艺术家。就在此时,他骑车在台北街头飞驰而过时意外被星探发掘,开始为广告导演王财祥的器重。
石村的纽约艺术家背景、生活和音乐都吸引了王导的瞩目。
他带着摄制组跟随石村来到纽约,追逐着他的脚踪拍摄。
这几个采用了石村谈话和摇滚乐音乐为背景的广告,不同于普通的产品广告,展示了石村的艺术理念,超前卫的艺术以及他的艺术和音乐浑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仿佛是石村的真人秀。
这几个广告在90年代初的台湾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影响,使得石村一跃从不见经传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石村对当代艺术及重金属音乐上的独立思考和作品,给新一代的台湾青年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然而,台湾的明星光环也没有留住石村继续探索艺术的脚步,对他来说, 所有的人生的经历不过是一个艺术的载体,让他体验过后意识到,他的人生的每一个转折都是他必经的艺术道路,承载着他用生命创作的艺术。
石村1992年多媒介油画作品
他不满足在任何一个阶段所取得的成就,相反,他每次都选择离开已经开始感觉舒适的环境,再次上路,重新面对着未来不可知的荆棘或险境,开始他新的探索。
他成为了MTV音乐电视台亚洲部的主持人,往返在北京,台北、新加坡以及纽约之间拍摄节目,潜意识中却再次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90年代登上音乐杂志封面的石村
90年代凭借艺术与摇滚乐在台湾成名的石村
90年代担任MTV亚洲不主持人时的石村
作者 认识的石村历经二十几年的彻底改变
能量显现
2010年,在北京创业的石村因为一个貌似意外的事件,发现了“石村块”的艺术语言,踏上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开启全新的艺术道路之旅。
如同当年波洛克也因为一个偶然而发现了滴画这个独特的艺术表述方式而后成为21世纪最伟大抽象表现艺术家。
石村块的绘画方式采用了石村从小就学习的隶书,将了一块色彩都横平竖直地书写在油画布上,形成无字的书法油画,从而达到远“看是画,近看是块”的独特艺术形式。
除了书法与油画的结合,石村块的创作过程采用了坐禅的方式达到创作上的“心流”和“减熵”境界,时间与空间不再存在,唯有眼前的石村块形成的美妙和纯净。
这种创作方式让石村找到了自己与灵魂对话,表述自己灵魂的极乐方式。
当石村在Jason McCoy画廊里看到波洛克的这个头像雕塑时,感觉一下子回到了高中时代,他初次看到波洛克的画册一样。
只是,他已经不是青葱少年,而是像波洛克一样经历了人生坎坷的艺术家。在那一刻,他感受到心中涌起与波洛克在精神深层对话的意念。
石村极为欣赏杰克逊·波洛克的名言“I am nature”。它表达了波洛克的艺术理念,即在创作过程中与自然合二为一。
波洛克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看法:通过他的绘画直接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深受超现实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影响,特别是强调潜意识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波洛克会随机地把油漆滴洒在画布上,通过这种看似无序的方法来探索颜色和形式的自然流动。
“I am nature”这句话也反映了波洛克对抽象表达主义的核心贡献,这是一种强调艺术家情感和自我表达的风格。
他的作品经常被看作是他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直接体现,他通过画布与观众进行沟通,传达他与自然界的一体感。
这一理念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也加深了现代艺术与观众的互动方式。
石村块
石村的最新作品,石村块油画《李白上阳台帖》,创作于2024年
石村块油画《清明上河图》2022年由中国工商银行纽约总部收藏
石村创作的反正两面的《一美元》石村块油画,2015年行走在纽约街头,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在艺术上,波洛克与石村的创作理念可以说是相通的。从尘世的物质层面,石村块显示就是一块块精美的由书法色块形成的画像,但在灵魂里,则是与自然能量场连接的显像。
这种连接必须是心如止水般的平和,波澜不惊的宁静。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能达到内心的极乐。
因此,他在创作的前期准备需要花很多时间进入状态,就是脱离肉身,进入灵魂的过程。
只有当他感觉一切都自在了,他才可以进入绘画的状态。在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石村感受到尘世的远离,以及精神的抖擞。
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他才能心无旁贷,进入时空消失的心流状态。 自然也是一种状态和能量,我们很多时候,通过冥想、打坐等形式进入这种宇宙最自然的能量场,感受到内心与自然的接轨,才能得到最大的平安和满足。
石村在创作中需要的就是进入这样无我的能量状态来画好石村块。
波洛克说的“我就是自然”(I am nature), 指的就是这种状态。
波洛克在滴画时,只有进入无我的最自然的状态,才能挥洒自如,完成画作。
就像他自己曾说过,他在创作时是没有意识的,也就是说肉身已经不在, 唯有灵魂的自由展现,才能在不同的纬度完成灵魂想画的内容。
自然不仅仅是大自然在物质层面的显示,花草山水,而是在能力场的显现,将个体的能量融入大自然的能量之中,完成精神的画作。
石村非常理解波洛克。
他看波洛克的作品,不仅仅是看外在,更是感受内在的自然度所带来的自由自在。
从Stone这件雕塑上,石村感受到了波洛克本身来自宇宙的能量。 因此,石村坚信波洛克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星外来人,当他的内心与波洛克对话时,他便以另一个星外来人的理解来诠释波洛克的石头雕像显现出的内在能量。
“只有一个外星人才可以理解另一个外星人”,石村这样说。
在创作这幅作品的过程中,石村每天都要画到凌晨五六点才作罢。
这种坚持的力量并不是身体的坚持,而是内在灵魂脱颖而出的体现。
他深信波洛克本身也是因着灵魂的指引,而创作出这个雕塑以及他的滴画作品。
换句话说,这件雕塑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波洛克自然内在的显现,他与宇宙能量接轨的显化。
你看当年他的穿着打扮都很另类,做的重金属摇滚唱片《摇滚街头一条汉子》
被“另类”地称为开创台湾摇滚先河
当年,MTV音乐电视台启用石村作为亚洲部的主持人,帮助MTV在亚洲卷土重来,就是因为石村内在的自然力(force of nature)。
前MTV亚洲部副总裁说,他们认为石村是 force of nature,所以请他做VJ。 如果说,石村以前并不理解 force of nature 背后的含义,那么今天通过用石村块绘画来与波洛克的对话时,他理解了什么是自然的力量。
波洛克几十年前就说过:“我不画自然,我就是自然” (I am nature" )。这就是force of nature 在波洛克自身的彰显。
如今,横跨了94年的时光,石村与波洛克在灵性的层面重逢,联手合作,成就了这张新的作品。
石村说:我们从来都相识,这次,因着这张作品的完成,我们再次重逢,we meet in art。
作者:胡桃(Sonia Hu),笔名「纽约桃花」
曾为美国音乐电视台MTV亚洲部制片人,创立并制作音乐电视节目《天籁村》,现为作家及美国龙出版社社长。胡桃从1985年开始在《读者文摘》、《外国戏剧》及《外国电影》上发表编译文章。代表著作为2018年获奖的非虚构文学《浮生上海》(原《上海浮生若梦》)及获2023年“海外华文著述奖”一等奖的非虚构文集《往事经年流水梦》。出版过小说集和诗集《穿越纽约缝隙》、《纽约秋风与明月》及《时光的乌托邦》,均获“海外华文著述奖”小说及诗歌佳作奖。
请点击下面 ↓↓↓ 图片 欣赏更多其作品
近期发表
精选汇编 ↓↓↓ 百篇尽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