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1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办,厦门市医学会、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生殖医学学术会议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本次学术会议以“生殖医学新思维”为主题,共举行了学术报告141场,会议主要从辅助生殖技术管理、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新技术和新理论、生殖遗传、生殖医学基础研究及生殖医学医工交叉(融合)等领域对生殖医学尤其是辅助生殖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全面介绍了生殖医学的最新动态以及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现状。
大会报告:探讨生命的奥秘,携手推动生殖健康事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教授作了题为“半克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以及干细胞类胚胎发育研究”的大会报告,系统讲述了通过核移植将精子重编程为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替代精子通过卵子注射高效产生半克隆小鼠的新技术,为研究发育、疾病和演化提供了新手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作了题为“胚胎与干细胞类胚胎发育研究”的大会报告,分享了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命运转变中的作用机制方面的新进展,多能干细胞通过自组装形成类胚胎,同时对滋养外胚层(TE)谱系发育,包括母胎互作、免疫反应在内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类胚胎发育潜能,为研究胚胎发育的机制等提供了新思路。
在辅助生殖技术管理方面,会议邀请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许宗余副主任和戴月调研员分别从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管理以及检测工作两个方面对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进行了梳理,目前我国获批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中心共602家,人类精子库共29家,开展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机构共110家,年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周期超过120万个。
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国宁教授分别从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临床妊娠率、多胎率、并发症发病率以及出生缺陷率等几个方面,从技术角度分析了我国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以及治疗水平。报告提示,2022年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临床妊娠率为54.29%,活产率为44.63%;其中小于35岁女性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5.00%和50.32%,大于35岁分别为43.39%和31.96%;多胎率控制效果显著,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多胎妊娠率和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多胎妊娠率均显著下降,但是小于35岁女性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多胎妊娠率仍然处于高位,提示对于小于35岁女性应严格实施单胚胎移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治疗并发症发生率稳步下降;出生缺陷率也低于我国自然出生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
为了促进国际交流,本次会议特邀请了欧洲生殖医学协会候任主席Knis Feki教授分享了欧洲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新的指南和共识,中外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纷纷对相关共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临床治疗经验,也为参会学员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了技术参考。
此外,生殖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孙莹璞教授、候任主任委员孙海翔教授,中国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宋永魁教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韩倩倩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Aaron J.W.Hsueh教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孙青原教授,厦门大学王海滨教授、北京大学汤富酬教授、复旦大学王红艳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史庆华教授以及生殖医学分会4位副主任委员——邓成艳教授、黄学锋教授、刘平教授、周灿权教授,针对最近几年的辅助生殖技术管理、生殖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等在主会场作大会报告,为与会人员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精彩的解读。
分会场:推动科研创新,提升生殖医学的研究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本次会议设置了生殖医学临床专场、生殖胚胎学专场、生殖男科专场、生殖伦理与管理专场、生殖护理专场,以及新增设的生殖遗传专场、生殖医学技术医工交叉(结合)专场、生殖基础研究专场8个专场,共计97个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生殖医学临床、辅助生殖实验技术、生殖男科、生殖伦理和管理等新进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新增设的3个专场主要针对生殖遗传及医工交叉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日常诊疗护理及伦理管理问题等进行讲述,打造了生殖医学分会学术会议的新内涵。
生殖基础研究专场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等生殖相关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专家分别带来了胚胎植入失败的机制与干预、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与体外生命孕育、类胚胎在谱系分化中的应用以及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代谢模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生殖遗传专场邀请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从遗传学角度以及生殖医学相关的遗传诊断和检测方法,如遗传性疾病新基因的挖掘与鉴定、基因意义不明变异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在临床意义未明变异解读中的应用以及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嵌合体胚胎等方面开辟了遗传学的新视野。
生殖医学医工交叉(融合)专场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陆军军医大学等在医工交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专家,从医工转化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新技术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转化前景,如生殖医学相关人工智能软件数据集建设、计算机成像技术在胚胎评估的应用、智能医学传感器、活细胞标记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在生殖医学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促进了科学研究的临床转化和医工的深度融合,为我国生殖医学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本次学术会议的护理专场邀请了全国在护理领域作出示范和引领作用的资深护士长分享了他们在辅助生殖护理的最新经验和患者服务以及管理的先进模式,受到与会的生殖医学护士的一致好评。
此外,大会期间还举办了大会传统的“我们是胚胎学家”展示、青年医生新热点演讲及病例展示、生殖医学基础课程培训——生殖医学临床培训、生殖医学实验室技术培训、青年委员讲座,以及新增设的生殖医学疑难病例解析,为青年医生展现自我、夯实基础提供了平台。
本次大会共收到投稿论文1934篇,其中6篇高质量论文在主会场作论文报告,186篇论文在8个专场作论文报告,其他都以壁报形式作论文交流,最大程度增加了学员的参与感。
(供稿: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 邓成艳 黄国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