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耕 夫

摆在我书桌上的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文旅散文集《在千年黄州仰望东坡》新著,是湖北黄冈本土作者李青松先生继《一座城市的星辰大海》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宣传推介黄冈文化旅游的精品之作,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还是赏读性都可圈可点。我尤为看重的,是他对于故乡、亲人的浓浓之情,和对黄州文化的拳拳之心,掩卷之余,反复回味,乡音乡情乡恋萦绕于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与青松先生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同庚,虽然我们身处两座城市,但是我们曾经同住一城,古城黄州是我们共同生活、工作和热爱的原乡,因为文学中缘,我们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他是大山的歌唱者,我是乡土的行吟人,我们都出生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相同的命运、相近的三观、相合的情趣,让我们自认识时起就成了心心念念的文朋道友。

2000年前后,为了谋生,也为了追寻心中的那个梦想,我响应单位机构改革的号召,在原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来到江城武汉打拼,但是我与青松一直保持着微信、电话联系,互相交流创作体会。每有创作上的收获,他也会与我分享。作为文友,他的很多文章值得我学习;作为朋友,他的人品很让我敬佩。作为青松的老友,我参加过他母亲的葬礼,护送老人家上山入土为安;也出席过他大儿子的婚礼,乐当司仪并送上殷殷祝福。有人说,人生得三五知己足矣,青松算得上是我知己中的一位吧。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青松从麻城山区学校调到了我的老家团风中学教书,在黑板的草原上放牧羊群,将知识的养料喂养学子。他与莘莘学子谈文学、叙人生,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写好文,以青春之笔,写内心之念,书山河之美,答时代之卷。多年以后,一位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曾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讲授我当时发表在《黄冈日报》上的散文随笔《平凡》,一篇千字文被他讲解成了学生印象中的“经典咏流传”,让我心生感佩!

我与青松正式认识是在我高中毕业、他调到母校任教之后。当时,团风中学筹备举行40周年校庆,校领导邀请在黄州市文化馆作文吏的我为母校撰写一篇文章,我回到母校见到了青松,因为我不熟悉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情况,而青松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兼笔杆子,学校便派青松协助我,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精心打磨,我俩合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八千里路云和月》便顺利完成了,后来此文被收录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崛起之歌》一书中,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算是我俩联袂为团风中学建校40周年献上的一份贺礼。

对于热爱文学、喜欢创作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原乡,有的人清晰,有的人模糊,但是刻进骨子里的依然是故土的情愫。青松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也是一个非常“务正业”的人,他说他所有的文章都是从工作需要出发,从未想过为当作家而写作,因此他始终坚持非虚构写作,且初心不改。调入黄冈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作的这些年,青松专攻黄冈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写作,希望以此撬动黄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022年10月,他出版了真实记录黄冈文化旅游事业、产业发展的散文随笔和文艺通讯集《一座城市的星辰大海》,时隔两年,他又推出了这部全景式展示黄冈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承、利用最新成果宣传本土文化的文旅散文集《在千年黄州仰望东坡》,或以“小人物”的故事生动反映大时代,或透过生活现象揭示深刻人生哲理,或纵论新时代的热点话题,或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丰厚滋养,既给人以阅读快感和艺术享受,又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激励。阅读青松的这些散文,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充满亲情韵味、人文气息和人生感悟的旅途,展现的人生风景、历史沉淀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让我沉浸其中,感受到人文的魅力与文学的意义。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要义。青松的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体现在取材广泛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情感真挚、思想深刻等方面,以“情”贯穿亲情散文,以“理”贯穿哲理散文,以“论”贯穿政论散文,以“史”贯穿文化散文,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青松散文独特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魅力。

文字是有灵性的,灵魂触摸尘世的温度,又通过情感的流动呈现出来,是一种痛彻骨髓的爱。青松的文字流露出丰富的情感,对家乡的思念,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对朋友的情谊,对人生的感悟等都交织在一起,牵引着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他的家乡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麻城的木子店镇,那是一个盛产老米酒的神奇的地方,我曾经因为小视低度老米酒最终不胜酒力而醉卧山村,所以对他的老家记忆深刻: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穿过山村,滋润着每一寸土地;泉水流淌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那些错落有致的古民居,矗立在我眼前,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承载了世代人的记忆……那里的田园美景更是如诗如画:金黄的稻田、碧绿的菜园、还有那一簇簇的野花,构成了一幅幅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在那如黛青山和如镜清泉之中,云雾缭绕,烟雾弥漫,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胜似人间仙境……

作为同道和好友,我见证了青松进入中年之后创作自我突破、高潮迭起的过程。透过青松的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说大别山老家是他的文字绽放的花朵,那么长江边上的古城黄州,则是他的心灵枝头上结出的果实。黄州,是一个拥有文武赤壁、东坡文化赋能江山的地方,也是楚文化与东坡文化交融的城市,厚重的大别山赋予的浑厚与东逝的大江大河赋予的灵秀,似乎让鄂东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时间的脉动。从这座城市不断外延到整个长江中游,一个属于李青松的文字版图由此建立起来,似乎他一落笔写下文字,时空就在此激荡,情思便在此涌动。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服东坡药。在黄州,因为“乌台诗案”遭遇谪贬流放的苏轼,躬耕城东田园,自号东坡居士,从此变成了苏东坡,他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天花板”、黄州文化的一轮太阳,是黄州文化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优秀基因。既然我们都是生活在芸芸众生中的凡尘俗子,那么在鲜活的市井火熏火燎中就无法脱俗。我们都热爱苏东坡,而我却自惭形愧,自从离开黄州之后,无以回报故乡之城一壶琼瑶。而青松做到了,无论是他在文字里为东坡文化摇旗呐喊,还是他应邀去学校、企业讲授东坡文化,都在积极为宣传黄冈文旅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惟楚有才,鄂东为最。在黄冈文学的浩瀚星空中,青松的名字犹如一颗闪亮的星辰,其作品常常引领着我穿梭于乡情、亲情、哲思的交织之间。他的内心是宁静而祥和的,他在文字里找到了灵感,找到了快乐,也找到了心灵的慰籍。他心无旁骛,不带功利地潜心创作,那一篇篇如行云流水的文字,在电脑屏幕上流淌着,如高山流水,既温暖又感人。我曾不止一次向青松建议,让他向文化散文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宽阔的散文地带,适合他文笔驰骋、精气回旋,现在看来,青松的散文创作方向是对头的。

青松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与别人不一样。一个好的写作者,一定先是一个思考者,然后才是一个践行者。与其说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作者,不如说他是一个有情怀的师者,是一个东坡文化的推广者和传播者,是一个把个人爱好变成了职业和事业的追梦人,这一点难能可贵。

人生如茶,苦后回甘——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体验和成长,只有在逆境中得到磨炼,才能成长并且成熟。文字的力量是无限的,它可以让他的心灵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得到安慰,也可以使他从中年丧子的困境中走出来,最后走上人生的星光大道,这是青松的生活见地,也是他的人生境界。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青松把他已经出版的《一座城市的星辰大海》《在千年黄州仰望东坡》和正在创作中的《大别天下的诗和远方》命名为《家园》三部曲,这三部合成的文旅散文姊妹篇,必将在黄冈这块红色土地的文化版图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都是农村的穷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打拼,跳出农门,成为一个可以用文字表达内心块垒的写作者,成为天赋人责、吾辈尽责的自然人,证明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这是上苍的垂怜,也是生命的眷顾。一个好的作者,以一管笔画出自己心中的圆,给读者展开一帧帧生活的画卷,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作者最好的作品,应该是自己的人生。交朋结友也是一样。思想不在同一个高度,尊重就好;三观不在同一个层次,包容就好。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是:尊重是标配,靠谱是高配,厚道是顶配,福报是绝配。顺其自然,一切随缘。在这个情怀不能换钱花、文学不能当饭吃的年代,我们再怎么拼命地与命运拔河,也会因为命运突然松手而让你人仰马翻。唯有心中那一束不灭的火焰,始终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心天之心平常心,乐天之乐文字乐。我们都是花甲之翁,自参加工作至退休,我和青松一直与文墨打交道,每天除了日常工作,就是读书、写作、交友。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时间的尺度上,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一粒微小的尘埃。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程,一场终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旅程。在这程只走一次的旅途中,“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东坡语),可以让我们心安此处。

大美黄冈,人文山水;情有所牵,此心安处。青松的《家园》三部曲,将陪伴我穿越漫长的冬夜,期待在某个春暖花开的地方与他再次重逢,像我们初识一样,娓娓道来彼此关于生活的诗意和安度晚年的话题。(作者系《中国高新区》杂志主编,著名诗人、作家)